周銳
溫家寶總理曾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看望師生,并作了《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的重要講話。他特別指出:教育要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以“依靠人、為了人、服務人”為基本出發(fā)點,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發(fā)現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塑造學生大愛、和諧的心靈。學習溫總理講話精神,對于我們從事教育教學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本文聯(lián)系法制教育如何滲透到思想品德教學中這一課題,談一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一、法制教育的本質是公民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項基礎教育,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溫總理講到,我到醫(y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他對我說,講和諧還要講人的自我和諧,要使人對自己的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適應社會的要求,正確對待金錢名利,正確對待進退、正確對待榮辱,這才能和諧起來。我認為,目前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承載著這樣的使命和責任。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項基礎教育,而法制教育則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項基礎教育。為什么要開展法制教育?從邏輯關系上講,通過思想品德教育達到樹立青少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在要求,首先的是達到教育他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外在目標,即法制教育,簡言之,教育學生做一個守法的公民。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對于每一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從法制建設上講,堅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法制教育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把法制教育滲透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貫穿始終,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yǎng)人的關鍵,也是教育部門和教育者必須思考的課題。從社會現實上講,道德是人的心靈的底線,而法律是社會的底線,現代社會發(fā)展對于人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社會問題,將法制教育滲透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是起到社會凈化作用的現實需要和基本措施,是一項源頭教育。
二、法制教育滲透到思想品德教學中應把握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成才要先成人,成人要先做守法的人。法制教育是通往成人道路的橋梁,因此對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的法制教育要注意堅持做到四個結合:
(一)教師學與行的結合。即教師不僅要“學為人師”,更要“行為世范”。“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法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首先要求教師在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所以教師要成為學法的模范,不是苛刻的條件,而是人才教育的迫切需要。每一位從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教師不但要了解憲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還要根據時代發(fā)展和教育規(guī)律,掌握治安管理處罰法、勞動合同法、環(huán)境保護法、婚姻法等與人們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法律,唯有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現代社會基本要求的具有高尚道德和高度法制觀念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要自覺加強師德修養(yǎng),不僅要把教育當職業(yè),更要把教育當事業(y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做到以德立身、自尊自律。有的教師不注重自身形象,隨地亂拋雜物、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吸煙等等,都容易產生負面影響。教師做守法的模范,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才能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二)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結合。法制教育也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教育工程,不能僅僅滿足于思想品德這一單一的教育載體。法制教育要從校內向校外延伸,即法制教育無處不在。要積極構建社會、學校、家庭、教師、家長五位一體的立體教育模式,形成良性互動。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到法院參加旁聽,感受法律尊嚴;定期把公安民警請進校園,以鮮活的例子,宣傳法律法規(guī),讓學生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的結合。作為思想品德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將法制教育融于課堂教學和學校的活動中,豐富學生們的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法律條文是枯燥的,但是案例是鮮活的,特別是我們身邊發(fā)生的真實案例不僅有教育的穿透力,更有震撼力。案例教學是法制教育課內教學的基本載體,但是還要積極探索學生更能接受的方式方法?!澳サ恫徽`砍柴工”,“功夫在詩外”。法制教育要從課堂四十分鐘延伸到課外二十四小時,即法制教育無時不在。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法制教育片,指導學生觀看電視中的一些法制欄目,如“今日說法”、“法治時空”、“與法同行”等;我們還可以在學生中搞法律知識競賽活動、法制教育的第二課堂活動,教育廣大青少年遵紀守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結合。如何提高法制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是思想品德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我們要通過教學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簡單地“為教而教”、“為學而學”。要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活躍教學形式,拓展教學內容,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形成良性循環(huán)。比如有這樣一個案例: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有同學說:“便宜東西干嘛不買?!”有的說:“偷來的東西不能買,買了就是幫助小偷銷贓”。雙方各執(zhí)己見,討論得非常熱烈,我見時機已經成熟,就指著書上的法律條文對他們說:“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收購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贓物或者有贓物嫌疑的物品的,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蓖瑢W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然而,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汽車想要低價出售,你買了該怎么處理呢?我又指出:根據刑法規(guī)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樣以來,他們不僅了解了違法與犯罪的區(qū)別,而且紛紛表示不再貪圖便宜購買贓物,如果發(fā)現別人有銷贓的行為要舉報到有關部門。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同學的心里,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資治通鑒》中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培養(yǎng)人才是教育永恒的話題,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要素,讓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來關注法制教育吧,不僅要培養(yǎng)出21世紀的人才,更要成就21世紀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