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靜
(遼寧省遼陽市農林科學院,遼陽 111000)
玉米螟是遼陽市危害玉米生產的最主要害蟲之一,對玉米產量減產可達10%~30%,還可減少玉米粒重,造成玉米商業(yè)品質下降,是影響遼陽市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因素。遼陽市對玉米螟預測預報及防治工作已展開多年,采取了多種技術措施大力防治,但玉米螟的越冬基數仍然較高,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趨勢。該文旨在分析揭示玉米螟連年重發(fā)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綜合防治措施。
玉米螟以幼蟲鉆蛀危害為主,啃食葉片可以形成花葉,鉆蛀新葉形成排孔,還可啃食雌穗幼嫩籽粒。
有時受害與未受害玉米穗大小難以區(qū)別,易導致疏忽加大防治難度。目前,在某些地區(qū)農民預防意識薄弱,未認識到其對產量影響的程度,導致防治效果不明顯。
長期種植玉米是遼陽絕大多數的玉米田的現狀,很多地塊的連作年限都在10年以上,有相當多的地塊達20年以上。玉米種植面積逐漸增加、種植密度增大導致寄主植物數量增加,利于玉米螟的繁衍。同時,各家獨立的種植形式很難統(tǒng)一管理,容易在病蟲害防治上存在漏洞,玉米螟的防治需要統(tǒng)防統(tǒng)治。有的農戶僅防治玉米田局部,致使防治不徹底,造成了玉米螟危害猖獗。
目前情況下玉米螟發(fā)生規(guī)律、蟲情預測預報、氣候變化規(guī)律、綜合防治技術、防治藥劑、防螟機械等相關研究滯后于快速發(fā)展的玉米生產。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健康理念的變化,傳統(tǒng)的化學藥劑防治方法已難以被農民接受。玉米螟施藥機械已經成為玉米螟化學防治的限制因子,農民找不到適用的機械,寧可不防。有些化學藥劑和防治方法效果不理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又不適合一家一戶采用。因此,在生產上采取防治措施的農戶較少。
選育和利用抗螟的甜玉米品種是控制玉米螟危害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
收獲結束后,應及時處理過冬寄存的秸稈,一定要在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處理完畢,可以把秸稈作為漚肥原料、飼料、燃料或粉碎、燒毀后還田。
有計劃地種植早播玉米,設置早播誘蟲田或誘蟲帶誘集玉米螟成蟲產卵,集中防治。
玉米打苞抽雄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為害,在為害嚴重地區(qū),可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這樣可消滅70%的幼蟲。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是利用赤眼蜂產卵于寄主害蟲卵內完成其發(fā)育而消滅害蟲卵,從而控制害蟲數量,達到防治目的,是大面積防治玉米螟較為理想的措施。該技術包括赤眼蜂不同產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時期及方法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在60%以上,平均每667m2可挽回玉米損失30kg以上,收益為71元,成本一般為3元,遠低于應用化學藥劑防治成本,經濟效益及生態(tài)效益顯著。
在6月20日前后, 根據調查,當化蛹率達20%~30%時,往后推遲9~11天,即當田間玉米螟百株落卵達1.0~1.5塊時,即為第一次放蜂時間。6月27日前后第二次放蜂,每667 m2放蜂數量為2萬頭,設2~3個放蜂點。方法是把赤眼蜂蜂卡別在玉米植株中部葉片的背面,別牢即可。
5月中旬至6月初期間,用白僵菌封垛進行防治。方法是按秸稈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粉 (商品)100g的用量,用噴粉機進行噴粉。7月份每1萬m2用白僵菌粉2.5kg加75kg沙子制成顆粒劑撒在玉米植株的心葉內。
在玉米抽雄5%時,用1.5~3.0kg/hm2Bt乳劑制成顆粒劑,撒在玉米的喇叭口里,或對水噴霧進行防治。
采用高壓汞燈、輻射不育等,對玉米螟成蟲誘殺效果好。6月末7月初越冬玉米螟開始羽化為成蟲時,在田間安裝燈誘設備。每晚20點至次日早上4點開燈。
在玉米心葉期,一、二代初孵幼蟲分別在春、夏玉米心葉內取食為害時,施用顆粒劑。目前常用的有辛硫磷、廣滅丹等顆粒劑。
單一的防治措施很難有效的控制玉米螟的嚴重危害,綜合防治才是控制玉米田玉米螟危害的根本措施。采用田內與田外防治相結合、越冬時期與生長季節(jié)相結合、農藥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重點防治與一般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式,才能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對玉米螟的防治必須采取綜合的預防和殺滅措施。預防措施包括選擇抗螟蟲品種、秸稈還田燒毀和白僵菌封垛,均會起到明顯的預防作用;殺滅害蟲最為適用且效果理想的措施是釋放赤眼蜂和心葉末期撒施顆粒劑,但由于釋放蜂要求由鄉(xiāng)鎮(zhèn)主管部門統(tǒng)防統(tǒng)治,農戶單個應用受到限制。實踐證明,單獨農戶最佳殺蟲辦法即撒施顆粒劑,對1代玉米螟防效徹底,也大大減輕了2代玉米螟的危害,盡管增加了勞動量,但對挽回產量損失、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具有顯著的作用,適于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