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 毛
五花肉的“花
文/二 毛
要在豬身上尋找與花有關的東西,除了腰花、蹄花、肘花以外,就只有“五花”了。它以絲絲瘦肉為蕊,盛開在雪白的肥肉中,以魔鬼身材般的比例—60%的瘦肉和40%的肥肉,自然搭配成紅燒肉、獅子頭和餃子餡。
這里的五花不是五色花,也不是五朵金花,它是類似于五花大綁的那種五花—肥瘦交錯重疊成渴望被誰一口吞掉的方塊肉,那種肥瘦相間的層次分明像是刻意而成的,一旦做成虎皮扣肉等軟糯的菜品,入口則口感分明。近年來五花肉被“姓肥”的肥牛、肥羊等恣意模仿,估計以后還會有肥兔、肥狗之類的盜版肉。但“肥而不膩”這個詞語就是專門給五花肉造的,“肥而不膩”的“肥”肯定不是肥牛、肥羊之流所能標榜的。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五花肉有個正名叫“寶肋”,由于緊挨豬的乳頭部位而被視為僅優(yōu)于下水的皮皮肉,所以那時它有許多諢名:腰牌、奶面、花肉、三花肉、四層肉、五花三層、方肉,等等。但畢竟時代不同了,五花肉幾乎一躍而成為豬身上最走俏的部位之一,因為它是肥肉中的“花”、瘦肉中的“精”。如今的大小餐館,幾乎每天都會大塊購進五花肉以用于回鍋肉、紅燒肉的制作。而此時五花肉的一個白領般的名字便產(chǎn)生了—精五花,即上等五花肉,它遠離乳頭,緊挨里脊,其厚度至少有二指寬以上,肥瘦、紅白相間,如花般誘人。
五花肉最宜燒、燜、燉、蒸,也用來小炒和燒烤。但要命的是,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餐館都將它充當了回鍋肉的原料,為了節(jié)約成本而將其切得薄而又薄。其實真正的回鍋肉是用豬后腿肉為原料,此部位成菜后肉質黏糯而富有彈性,炒出來會卷曲成“燈窩掌”,而五花肉是炒不出燈窩掌的,既不黏糯也無彈性。
豬身上的各個器官都有最適合它們的烹飪方式,比如:頸肉(槽頭肉)宜用來粉蒸,豬耳宜鹵制,肝腰宜火爆,前腿肉宜用來灌制香腸等。豬身上最尖端的肉—蹄、尾、耳、嘴是最有味道和嚼頭的肉。
而豬身上烹飪、食用方法最廣的五花肉,代表豬成就了許多地方名菜:始于隋代、用五花肉和蟹粉等蒸、燉而成的江蘇名菜“清燉蟹粉獅子頭”,相應的成都名菜為“紅燒獅子頭”;始于清代、用五花肉煨制而成的山東名菜“壇子肉”,相應的成都名菜為“櫻桃肉”;還有一道魯迅先生最愛的浙江名菜“干菜燜肉”,就是用五花肉和干菜燒、蒸而成,據(jù)說,此菜是成都“咸燒白”生活在紹興的“表妹”。
我自創(chuàng)過一道用五花肉、干墨魚、土公雞燉制而成的“二毛燉雞”,此菜的制作秘訣是先把五花肉用菜籽油炒,再加土公雞、墨魚炒香,然后加湯,文火慢煨4小時……那種夢中的糯,那種清醒中的香,像半夢半醒時深情的吻,這正是—有些吻很肥,有些吻很瘦,有些吻像五花肉。
(蘇碧水摘自光明日報出版社《媽媽的柴火灶》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