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聯(lián)波,盧福安
(1. 福建省建寧縣伊家鄉(xiāng)農(nóng)技站 354506;2. 福建省建寧縣農(nóng)業(yè)局)
制種母本標秧輕簡栽培技術是從水稻制種母本拋栽衍變來的,是用拋秧軟盤培育的母本秧苗,在移栽時將拋栽改為標秧,1 人1 畦多行,站立田中不彎腰,按一定行距,一簇一簇將秧苗標入田中。直腰操作快速準確,一般每人每天能標栽1 667 m2,比手插秧效率提高3 倍。具體方法是用拇指與食指夾秧將母本栽入田間,如同體育項目“投標搶”一樣,建寧縣農(nóng)民把此種方式稱為標秧或點秧。標秧一方面具有比手栽省工、省力、穩(wěn)產(chǎn)、增收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母本拋栽時秧苗分布不均勻,必須人工多次進行補栽的麻煩,從而更利于減輕勞動強度。經(jīng)多年的實踐,制種母本標秧輕簡栽培法得到本縣制種戶認可,并逐步推廣?,F(xiàn)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供生產(chǎn)上參考。
父本栽培技術與常規(guī)法制種相同,因此父本的生育狀態(tài)與生育期是穩(wěn)定的。但母本標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育期均有變化,要使父、母本花期相遇,就必須調整好父母本的播差期。母本帶土全根下田,無返青期,具有早生快發(fā)優(yōu)勢。大田分蘗期比手工插秧提早6 d,最高苗數(shù)期及始穗、齊穗、成熟期均提早3 ~4 d,全生育期縮短2 d,采用母本標秧的各組合在常規(guī)法制種合理的時差、葉差基礎上,春制時差增加(3 ±1)d、葉差增加(0.5 ±0.1)葉,夏秋制可適當減少。
母本用561 孔塑料軟盤育秧,每667 m2大田(下同)需50 張軟盤,用種量2.2 kg。浸種催芽按常規(guī)法進行。先擺盤后播種,秧床水耕水整,施足三元復合肥26 kg,無水濕泥擺盤壓實,將秧溝中的泥搗爛,除去雜質,用人工灌到盤孔中,以灌滿為宜。
第一,孔內營養(yǎng)土或泥漿不能過滿,沉實后泥厚2/3 左右;第二,防止畦面上水,保持濕潤狀態(tài);第三,提高播種質量,做到播種深度適中,種子應略低于軟盤孔口,播種后將秧盤面上的泥土清除干凈,用軟掃帚來回多次將谷種掃入孔穴中,同時把多余谷種和床土全部掃除,以防串根。
春制育苗要求播后搭架蓋膜,秧苗出芽前膜內溫度不超過35℃,出芽后膜內保持溫度25 ~30℃。遇晴天應揭膜降溫防燒苗。秧苗2 片真葉時將畦溝灌滿水揭膜煉苗,連續(xù)2 ~3 d 后全部揭去。秧苗4葉前溝內保持滿溝水,使畦面保持濕潤或薄水,遇強寒潮應重新蓋膜保溫防凍。秧苗2 ~3 葉時每667 m2秧田施尿素3 kg 作斷奶肥,以后每周施1 次農(nóng)家肥加適量尿素。秧苗4 葉期至移栽前應進行旱管,溝內不能有水。注意適時除草,如遇死苗,應噴壯秧劑或敵克松藥液,標秧前3 ~5 d 施藥預防細條病、稻瘟病和防治螟蟲。為控制秧苗高度、促進秧苗矮壯、增加分蘗、強壯根系,可將化學調控措施應用于軟盤育秧上。一是用多效唑浸種。方法:先浸種消毒,然后每公斤水加入多效唑100 mg,浸種10 ~12 h,即可進行催芽。二是用多效唑噴施秧苗。種子未經(jīng)多效唑浸種處理的,在秧苗1 葉1 心期每667 m2本田用15%多效唑100 g 對水60 kg 噴施,遇雨天無法噴施的,可與肥料混合進行撒施。
用強氯精50 g 對水15 ~20 kg 浸種10 ~14 kg進行消毒。消毒時先將種子用清水預浸12 h 后,再放入藥液中浸12 h。1 葉1 心期噴施敵克松防治立枯病,每平方米秧盤用敵克松800 ~1 000 倍液250 ~350 mL 噴霧。防鼠最簡單的方法是在秧田四周噴灑樂果;最好的方法是在播種前1 周左右,選擇晴天在秧田四周投放溴敵隆等鼠藥毒餌毒殺。
一般以苗盤土含水量30% ~50%較適宜,即用手擠壓苗盤土不出水,松開后土粒不破碎,此時標秧,苗盤土入泥后立苗效果好,不易散土,有利于根系伸展生長。如果苗盤土過濕,不易從秧盤上完整脫落,且運輸時易變形或掉土散落,標后難入泥,即使入泥,也常因易散土而倒苗。因此,苗盤土過濕時應提前揭盤,置于陰涼干燥處攤晾,待苗盤土含水量適宜時再脫粒標秧。
先手工移栽父本,母本4.0 ~4.5 片葉開始標秧。按田分畦計算好母本秧盤數(shù),父母本間留好工作行,先手插好第1 排8 ~10 叢作為標準,每排具體叢數(shù)以手工移栽父母本行比來確定,定好行距,然后標點秧以其為參照,按一定株距邊后退邊準確標點秧,邊標點秧邊撿密補稀,一次成形。標點秧后4 ~5 d 禾苗立穩(wěn)時,看天氣灌水3 cm 左右,施除草劑,每667 m2用50%丁草胺80 mL 加10 %水星15 g 對水33 ~66 kg 噴施。然后田里保持水層3 ~5 d,水層深度以不淹秧心為度。
標秧母本因群體較大,單位面積內有效穗多,群體負荷加重,莖稈纖細,根層分布淺,與手栽苗相比倒伏的危險性更大。因此,要搭好高產(chǎn)架子,使母本前發(fā)、中穩(wěn)、后補。應重施底肥、增施磷鉀肥、早施追肥。在制種田平整前施底肥,底肥不但量要足,而且三要素配比要恰當。一般整地時每667 m2用碳酸氫銨35 kg 加鈣鎂磷肥深施,在母本倒4 葉露尖時開始曬田,曬田時間應適當拉長,適當重曬田,每平方米有效穗控制在650 穗以內,以促進根系下扎,防止倒伏。母本在曬田復水后于幼穗分化2 期應酌情追施尿素和鉀肥;在幼穗分化6期看苗每667 m2追施尿素1.0 ~1.5 kg ,但每次追肥應根據(jù)花期決定氮鉀比例;合理使用九二○,及時調整花期;大田管理中只在噴藥、下肥及噴施九二○時保持有水,其余時間,保持濕潤狀態(tài)即可。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近年發(fā)病率高,毒源是由白背飛虱攜帶病毒隨4 ~8 月份的強對流傳入。據(jù)觀測:連江縣5 月雨季白背飛虱遷入量較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fā)生流行風險大。防控措施:一是提倡集中連片育秧、統(tǒng)一育秧,有條件的地方可提倡防蟲網(wǎng)覆蓋育秧。二是播種前采用吡蟲啉拌種處理:先用強氯精浸種消毒,在種子催芽露白后用吡蟲啉進行拌種,按每公斤干種子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 ~20 g,待藥液充分吸收后播種。三是高度重視苗期和分蘗期白背飛虱的防治:秧苗期噴藥防治2 ~3 次,移栽前3 ~5 d 噴1 次送嫁藥;標秧時要注意剔除矮小病秧;標秧到大田后3 ~7 d 及15 ~20 d,各用藥防治1 次白背飛虱。以后根據(jù)田間蟲情,及時噴藥防治白背飛虱,防治藥劑可選用吡蚜酮、醚菊酯、噻嗪酮、毒死蜱、異丙威等加上速殺性好的敵敵畏噴霧防治。四是做好應急補救:在水稻移栽后20 d 內,對有發(fā)病田塊,及時拔除病株(叢)踩入泥中,然后從健叢中分出一半或將儲備秧苗補上,并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稻苗生長。在防治稻飛虱藥劑中每667 m2加入3%植物激活蛋白30 g 或鹽酸嗎啉胍或寧南霉素等抗病毒藥劑及葉面肥或蕓苔素10 ~15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