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娜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歷史已逝,歷史人物在歲月流轉中成為傳奇,古裝戲卻成為當今熒屏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曾幾何時,在強大的市場需求之下,很多制片方認為拍攝古裝戲穩(wěn)操勝券。但是,當今的古裝戲以“戲說”、“秘史”來做“擋箭牌”,越來越遠離現(xiàn)實,甚至胡編亂造、任意臆想。 “穿越”劇大行其道,“天馬行空”地編造各類怪誕古裝劇情;熒屏上一片對帝王將相歌功頌德,渲染英雄紅顏的傾世之戀、偶像劇般的夢幻美好;有些劇集為了聚人氣、拉收視,更是加入荒誕的懸疑、驚悚元素,甚至香艷場面。久而久之,觀眾對這樣的影視作品逐漸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如今網(wǎng)絡上,討伐之聲已經(jīng)此起彼伏。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一部《甄嬛傳》自2012年初開始大紅大紫,脫穎而出。自開播以來,《甄嬛傳》收視率一路飆升,而重播在各個電視臺更是達到了3000次之多,創(chuàng)歷史新高。該劇主創(chuàng)鄭曉龍導演,是一塊早已用《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等優(yōu)秀的電視劇打造而成的金字招牌。《甄嬛傳》更是在鄭曉龍導演的精心打造之下,成為一部當代古裝戲的經(jīng)典之作。
本劇改編自大熱的同名網(wǎng)絡小說《后宮甄嬛傳》,這本身就讓許多原著小說的忠實粉絲頗感驚喜。比起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常被書迷和網(wǎng)友吐槽的常見現(xiàn)象,電視劇《甄嬛傳》的收視成績可謂創(chuàng)造了一個電視劇史上的改編奇跡。相比起諸多漏洞百出的古裝劇劇本,原作者流瀲紫一改宮廷戲美化宮廷,把皇帝、妃子寫成完美偶像的做法,將歷史背景、歷史人物做出了符合歷史邏輯的編排,以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將清朝后宮女子的悲慘命運演繹得淋漓盡致,揭露了在腐朽制度的殘害下,人性、人情的扭曲,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原作者的批判精神。正如導演鄭曉龍所說:“如果把皇宮拍得陽光燦爛,讓皇帝風流瀟灑,后宮佳麗美艷安逸,如果把冊封妃嬪作為一件光榮而幸福的事,將宮廷戲全部偶像化,那實際上是違背歷史、違背人倫,也違背了人性最基本的準則。” 把持著“正劇”范兒的標準,全劇首先在立意上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嚴謹風格。
盡管《甄嬛傳》原著并未脫離“眾男追一女”、“眾妃爭皇寵”的陳腐宮廷劇情窠臼,但在導演鄭曉龍的掌控下,該劇的情節(jié)將俗套的“宮斗”成功升格為宮廷勵志,劇中幾位主要角色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命運,卻始終是在父權文化中,成為了以皇帝為代表的權力中心的犧牲品,對女性形象的探討以其開放性強有力地沖擊了父權中心文化。
《甄嬛傳》的成功再次證明,古裝題材仍然能夠傳達出強烈的批判意識,仍然能夠盡情謳歌“真、善、美”,在傳達主流價值觀上,它與其他題材類型沒有區(qū)別。
《甄嬛傳》以對人性的深度開掘,對腐朽制度的深度批判,對閃耀在清朝的那些女性抗爭的精彩描述,一掃古裝劇因低俗戲說歷史而備受質(zhì)疑的陰霾。在熒屏一片“宮廷戲”的亂象下,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女性的贊歌,相信許多年后,能夠引起人們回味的仍舊是以甄嬛為核心的那些后宮女性自由、自覺、自主的精神。
“嬛嬛一裊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惫旁娫~的采用在《甄嬛傳》中不勝枚舉,對于愛情,甄嬛會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如此這般的詩詞也成為網(wǎng)友日常交流時的“新寵”, 該劇從劇情臺詞到宮廷禮儀的精雕細琢在觀眾中引發(fā)了一陣古典熱。
在當今主打后宮情愛的影視劇中,無厘頭的臺詞比比皆是,而《甄嬛傳》以精致的臺詞取勝,全劇引用詩詞超過六十首,從甄嬛口中道出的不在少數(shù),劇中大量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詩作,甄嬛和果郡王允禮合婚庚帖“終身所約,永結為好。愿琴瑟在御,歲月靜好”出自《詩經(jīng)·國風·鄭風》中的《女曰雞鳴》,而允禮為甄嬛慶祝生日時吹奏的《鳳凰于飛》則來自《詩經(jīng)·大雅·卷阿》。甄嬛在與皇帝訣別時心碎至極,脫口而出的《訣別書》則來自漢代卓文君之手。有網(wǎng)友發(fā)帖稱:“《甄嬛傳》越往后看越有正劇范兒,里面大量的詩詞害得我都想再讀一遍《詩經(jīng)》了?!边€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道:“甄嬛的閱讀量這么大,要是生在現(xiàn)代那就是一個文藝女青年?!?當成段的“甄嬛體”一度成為網(wǎng)絡熱門語體,足可見古典文體并非難以親近大眾,只要傳播方式易于接受,同樣可以成為膾炙人口的流行文化。
題材不是創(chuàng)作成敗的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網(wǎng)絡上對熒屏上一些“古裝宮廷劇”的惡搞吐槽,反映了諸多古裝劇從劇情到制作上漏洞百出,創(chuàng)作人員缺乏常識,導致作品粗糙不堪的現(xiàn)狀。恰恰體現(xiàn)了當代觀眾對于古裝劇的批評,這意味著古裝戲創(chuàng)作中的低俗化傾向應該打住了。
《甄嬛傳》的演員均精挑細選,與原作中的人物形象、性格有較高的符合度,而劇中人物的妝面、服飾更是花了重金精心打造,劇中人物服飾造型頗講究,不但符合人物等級地位還和人物氣質(zhì)個性相符。不管是頭上的飾品還是室內(nèi)場景的擺設也都一絲不茍,或精美纖巧或華貴大氣。同時拍攝場景也處處布局精巧,細節(jié)值得推敲,符合觀眾們對于清朝宮廷的想象與審美追求。
與一般國產(chǎn)劇投資方普遍輕視甚至忽視原創(chuàng)音樂的現(xiàn)象很不同的是,操刀這部大型古裝劇音樂與主題曲的,是流行音樂大家劉歡。劉歡與導演鄭曉龍的合作歷史要上溯到1993年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為了《甄嬛傳》,劉歡閉關三個多月精心投入創(chuàng)作,從古琴蕭瑟到管弦樂隊,從主題曲到配樂上均體現(xiàn)了很高的原創(chuàng)藝術水準,為提高全劇的整體制作水平增色不少。
有關宮廷中的種種細節(jié)表現(xiàn)在《甄嬛傳》原著中有詳實的記述:上朝時太監(jiān)用鞭子抽打地面三次;宮中嬪妃按照清朝的封號等級排位;嬪以上才有資格獲得皇上賞賜而成為一宮之主;太醫(yī)為嬪妃號脈要搭著手帕;皇帝在宮中出行,奴才不是下跪行禮而是背過身面壁而立。處處體現(xiàn)出皇家紛繁的規(guī)矩、森嚴的等級。據(jù)歷史記載,清朝秀女選擇必有一人一車,因為秀女家境參差不齊,戶部還專門撥一戶一兩銀子作為雇車費用……此類情節(jié),在以往的清宮戲中難得一見,相比較之下,《甄嬛傳》的受歡迎便可理解。有觀眾稱贊:“《甄嬛傳》的信息量很大,看這部戲就好像在看一部清宮的‘百科全書’?!?“一部《甄嬛傳》堪比當代《紅樓夢》?!北M管有夸張的成分,卻也表現(xiàn)了觀眾們對于導演態(tài)度的認可。
近年來,中國古裝影視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時期。在廣闊的市場和不菲的利潤驅(qū)使下,隨著大量資本的涌入,人心浮躁急于求成,也體現(xiàn)到了這個時期的影視作品中——各種稀奇古怪的裝束、奇幻離譜的情節(jié),自以為追求個性、創(chuàng)新,卻只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與觀眾日益嚴苛的審美需求大相徑庭,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歷史觀與審美觀的樹立。而在全球網(wǎng)絡化的時代,制作精良的韓劇、美劇,甚至后來居上的英國電視劇逐漸成為國產(chǎn)電視劇的強勁對手。在歐美,著名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斯科西斯等都擔綱執(zhí)導過《兄弟連》、《大西洋帝國》等大制作電視劇;今年2月斬獲最新一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李安也將為美國電視臺執(zhí)導中東題材電視劇《暴君》,足可見電視劇集的觀眾群依舊是各大導演們十分重視的受眾群體。
對于2012年的電視劇界來說,一部獨領風騷的《甄嬛傳》譜寫了一個已經(jīng)多年未見的奇跡。然而輝煌終將隨著時間而黯淡離去。在國際影視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其他國產(chǎn)電視劇特別是古裝電視劇若不能重視出品作風,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制作水準,必然更難以把握住日益挑剔的觀眾,這恐怕可以作為一部大獲成功的中國古裝劇《甄嬛傳》給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們最大的啟示吧。
1. 史春暉:《〈后宮甄嬛傳〉:女性抗爭的破碎之美》,《今傳媒》2012年第11期。
2. 孫行之:《剖析封建專制下的權力邏輯》,《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2-05-10。
3. 邵登:《〈后宮甄嬛傳〉成古詩詞大全》,《晶報》2012-04-1。
4. 北晨:《劉歡操刀〈甄嬛傳〉音樂 稱與主演片酬差距大》,《揚子晚報》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