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玲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要重教,更多的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勇于創(chuàng)新,營造良好的情景環(huán)境,積極熱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單純的聽課背書作業(yè)考試的學習模式中走出來,真正的參與到課程的講解中,通過體驗、參與、交流、合作等方式逐漸轉變成為課堂主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與“學”相輔相成,共促進步。
【關鍵詞】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
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動力,是學習和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源泉?!队⒄Z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要從枯燥講解、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環(huán)境和語言實踐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交流,并發(fā)現(xiàn)學習語言的樂趣和規(guī)律,形成有效的創(chuàng)新型學習策略、方式和方式,提高英語教與學的質量和水平,努力實現(xiàn)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一、充分重視情感教學,把提高學生的“情商”作為提高“智商”的重要途徑
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積極的情感能夠激發(fā)人的內(nèi)心潛能,幫助學生提高自信,進而提高興趣和成績。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可以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具備自信心的孩子,往往思維活躍,記憶力強,觀察力敏銳,想象力豐富,擅長語言學習。情感態(tài)度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語言學習,對英語學習的影響非常明顯。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情感態(tài)度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它主要包括: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可以具體化為學生對英語教師的情感和對英語學科的情感。中學生的情感處于形成的初級階段,穩(wěn)定性差,可塑性大。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呢?其一,強化自信理念。在眾多影響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因素中,自信是首要的寶貴因素,并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學生對英語學習都不是信心十足。缺乏自信的學生常感到自己與周圍的同學有明顯的差距,自我評價低,學習主動性差,長此下去,容易悲觀失望,自暴自棄。信心的土壤是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對學科的情感常取決于對任課教師的喜好,中學生在這方面表現(xiàn)尤為突出。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笑容可掬,親切和藹,對全班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抱著積極、熱情、信任的態(tài)度;在課間,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與學生進行接觸,如與學生談心,與學生游戲。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耐心地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而不是指責批評。這樣不管在課堂內(nèi)外,還是生活中,都讓學生從老師那里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熱愛,積極的期待和希望,他們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nèi)心情感體驗,從而從內(nèi)心升騰起對老師的信任和愛戴,由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任的學科,從而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并努力將教誨轉為行為,實現(xiàn)老師的期望。
其二,大膽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鍛煉。對于中學生來說,課堂仍是說英語,用英語交流的主渠道。課堂作為舞臺不是用來展示教師的魅力,而是充分展示學生的風采,要把時間、空間充分留給學生。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擁有參與的權力,質疑的權力,出錯的權力,適度”越軌”的權力。每一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充當一個引導者,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培養(yǎng)他們自信心。
二、推行賞識教育,引入競爭機制,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潛力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層次的;最低層是生理需要,中間層有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層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處于青年初期的中學生,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賞識教育能夠給學生受尊重感,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從而使學生向著更高一級發(fā)展。因此,作為老師,一定不要吝裔你的贊美,你的一句贊美,可以使好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可以使后進生恍然猛醒奮起直追。
活躍的課堂氣氛是提高課堂效果的前提和基礎。英語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為它是一種外族語言,平時因為各種原因用的機會和場合并不多。這也是很多同學不喜歡學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面對這種情況,對學生特別是不喜歡學英語的學生我們教師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來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和潛力。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實施競賽激勵法,有助于全面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做法:
一是合理確定學習小組。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成績、性格、性別、交際能力等,選出學習小組長。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尤其要關心那些交際能力弱、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爭取組內(nèi)同學共同進步,要求組內(nèi)每一個成員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參與。每個小組的人數(shù)應適當,實行動態(tài)調整。每月底評選最佳學習小組,給予獎勵。
二是科學合理設置競賽環(huán)節(jié)和內(nèi)容。根據(jù)英語教學的需求和內(nèi)容,把競賽分為課上競賽和課下競賽:課上競賽,包括單詞、短語競賽;聽力競賽,包括聽單詞競賽、聽句子競賽等;對話競賽,在各自的小組中,學生可以兩兩結對,也可以三四人結對練習;讀寫競賽,這部分可以通過閱讀競賽或知識點競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書寫規(guī)范性、有無語法錯誤和文章長短等參與競賽。課下競賽包括對基礎知識的競賽、對完成作業(yè)量的競賽、對各次考試成績的競賽,這幾部分競賽都可以由學習小組長根據(jù)各小組成員的檢查完成情況和質量進行相應的打分,加入各成員成績積分中。
三是營造寬松的小組競賽環(huán)境。教師要為小組合作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學習后進生積極參與活動。同時,教師也應平等的參與到交流中去,并對個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鼓勵、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充分合作學習的快樂。
三、注重教學細節(jié),尤其重視作文評語
俗話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英語教學亦是如此。作業(yè)評語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常重視課堂用語,但忽視作業(yè)評語。隨著人們對素質教育的重視,作業(yè)評語的重要性應當逐漸被認識。教師多使用作業(yè)評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書面理解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便于因材施教,個別指導。許多英語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備課、課堂教學等,卻很少花時間用在學生的作業(yè)評語上。翻開學生的作業(yè)本,看到的多是簡單的對、錯符號或分數(shù)或等級,幾乎沒有評語。即使有評語也是過于粗略,“Super!Excellent!Wonderful!”等評語雖然有較好的激勵作用,但若千篇一律的使用此類評語,就會使學生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真實寫作水平,最終導致教師的評語失去應有的作用。
課堂用語轉眼即逝,而作業(yè)評語卻能長久保存。學生閱讀作業(yè)評語是對語言的實際運用。因為教師在評語中所使用的英語表達是有實際內(nèi)容的,即對某個學生及其作業(yè)的具體情況所進行的分析或評價,所以很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或效仿。作業(yè)評語所使用的語言應該與學生的語言水平相當。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學的單詞、短語、句型、時態(tài)、語態(tài)、語氣或篇章結構等,也可以用即將接觸的語言。比如:“What a wonderful sentence using "cover"!”“It's really clever of you to use this beautiful sentence.”“You'd better use ‘third person in the first para.”“It's good to use the past tense in your writing.”這些批語不僅可以評價作業(yè),而且能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在起始階段應側重對學生寫作行為規(guī)范的引導,重在對學生進行詞句方面的引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還應側重對文章的結構、行文邏輯、句子變化等方面的指導,通過對作文的認真批改,使學生逐漸適應書面語言環(huán)境,對提高整體英語學習水平大有啟發(fā)。
四、關注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注重培養(yǎng)文化意識
英語的一種異族和異域文化,同時又是一種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流行的文化載體,英語教學要有世界的胸懷和意識,善于在差異中把握共同點,快速提高英語水平。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存在于語言教學的每一個層面和環(huán)節(jié)中,存在于真實的日常交際中。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各種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純語言教學觀,把語言教學放到文化教學的大背景下進行。比如,教師在教學 a lucky dog(幸運兒)這個 idiom(習語、慣用語)時,就設計得很精彩。教師從學生身邊的生活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和諧、很融洽的環(huán)境。讓學生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當學生說自己很忙,但參加了活動覺得很高興,感謝大家的幫助和支持時,老師適時地引入,“You are a lucky dog”,學生哄堂大笑(在學生的印象中“dog”是“狗”),教師抓住這個時機,進一步解釋為什么用 a lucky dog,而不是 a lucky boy/girl 或 lucky cat,指出這是英語中的一個習語,在西方文化中它具有更多的 image(形象,概念,意象),然后給學生點題,西方文化中把狗作為朋友,作為忠實的仆人,作為 family member(家庭成員),然后又給了些例子,教學層層推進,在具體語境中激活學生情感和信息差,讓學生獲取學習新信息的好奇心。這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名言警句,便于理解和運用。在此基礎上教師重點提示其中的跨文化部分,中外文化的區(qū)別,并與學生討論 dog 在中國文化中的 image,使語言得到信息化。
再如,英語的表達方式通常與漢語不同。如英語的疑問句用倒裝語序,這是我們民族文化、我們語言體系中不存在的。學習英語,不能只為學到新的結構,還要看更深層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與本民族的差異。語言結構中也透出思維方面的差異。例如,英語中喜歡把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句子的時間狀語在后面,而漢語則放重要的信息在后面,而這些都是文化的體現(xiàn)??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通過各種恰當?shù)姆绞剑ㄈ?,模擬情景),有針對性地介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幫助學生了解教材中所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掌握地道的英語。
總之,相比于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重“教”輕“學”,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式不僅重視教師的“教”,而且重視學生“學”的效果,旨在如何幫助學生掌握外語知識,了解學生發(fā)展與成長的規(guī)律,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公平地對待每位學生,根據(jù)學生個性需求確定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外語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能力,增進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并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與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