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課文只是為識字設置的情境,其中有許多字學生并不認識,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無障礙閱讀。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中年級
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課文只是為識字設置的情境,其中有許多字學生并不認識,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無障礙閱讀。教學中,對朗讀課文的要求較低,旨在培養(yǎng)朗讀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聽說習慣。因此,到了中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可以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zhuǎn)折點。那么,如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就越來越凸顯出其重要性。現(xiàn)據(jù)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個人的幾點做法:
一、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進入文本的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語文的閱讀教學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而在各種形式的對話中,以學生這一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對話為中心、出發(fā)點、歸宿。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真正的閱讀就是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通過各種手段來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積極對話。對話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形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作者,教師與文本,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只是個主導者,教師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積極的對話。如,在設計《巨人的花園》這一課時,我先發(fā)問“花園美嗎?”然后板書課題,再設下懸念:“巨人的花園又是怎樣的呢?和我們見過的一樣嗎?”這樣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下子對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索課文內(nèi)容的興趣。
二、留足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在課堂上,教師要想保證學生能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教師就必須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課文,這是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基本條件,同時是對話、交流的基礎。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遵守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巨人的花園》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初讀,掃清閱讀的障礙,把課文讀連貫、讀通順、讀流利,經(jīng)歷初步的語感體驗過程,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再通過精讀,理解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突破難點,了解課文特色鮮明的寫作方法。即:一是采用童話的形式來寫。二是采用對比的寫法,突出花園前后變化的原因。三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在精讀感悟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充分讀書、思考,小組討論的時間,使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小組內(nèi)交流時,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教師也參與其中,給予適當、及時的指導、點撥、激發(f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線索,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
三、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發(fā)揮獨特的想象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進程中進行。師生積極互動,互相溝通、補充,實現(xiàn)“教學相長”,為學生與文本對話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在學到課文中描述巨人滿臉通紅時,我故意設計了這樣一個與學生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老師搞不懂,為什么當這個小孩看著巨人時,巨人會臉紅?他們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對話呢?”在我的鼓勵下,許多學生爭先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師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師尊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讓學生獲得了多元解讀,個性解讀,收獲解讀的自由和快樂。同時學生也吸納了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教師實現(xiàn)了對學生閱讀的引導。在和諧的對話中,師生的觀念相互吸納與融合。就像法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的那樣:“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愚蠢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質(zhì)疑機會,切實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難點,抓住自己不懂的地方質(zhì)疑,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應該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來,并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建設一個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亮點,及時給予鼓勵,給予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于表達,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福建省華安縣華豐下坂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