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物理教學與現(xiàn)行的高考是否相矛盾?是很多物理教師感到困惑的。就2013年高考新課程標準全國Ⅰ卷和Ⅱ卷中的物理試題,談談如今的高考出題已經(jīng)和新課程標準相接軌。告訴教師,教學要依標靠本,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高考;新課標;物理教學
2013年高考新課程標準有全國Ⅰ卷和Ⅱ卷。全國Ⅰ卷難度要大些,是供早期進行新課改較發(fā)達的省市(河南、河北、山西、陜西、云南、黑龍江等)使用,全國Ⅱ卷難度要小些,是供后期進行新課改欠發(fā)達的省市(貴州、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吉林、寧夏、內(nèi)蒙古)使用。
兩套試卷均注重了物理學家、物理學史以及研究物理的思想方法的考查。全國Ⅰ卷是在第14題(單選),而全國Ⅱ卷是在第19題(多選的第1題)出現(xiàn)的。如果不是今年的出題的改革,若與往年一樣的話,肯定也是放在第14題的。這就提醒我們廣大的物理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的時候,凡是遇到相關物理學家、物理學史以及研究物理的思想方法的章節(jié)內(nèi)容,必須要給學生說清楚每年的高考試題均有出現(xiàn),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全國Ⅰ卷中第17題電磁感應中的i-t圖像,第19題中的直線運動的x-t圖像,第21題的v-t圖像。全國Ⅱ卷選擇、實驗、計算三種題型均有圖像問題的題目。第14題的F-a圖像,22(3)求平拋的水平位移S與彈簧的壓縮量△x的S-△x圖像,第25題疊板模型中的板運動的V-t圖像。我在教學中對圖像問題的處理是這樣給學生講的:“圖像要與情境結(jié)合,在情境中找函數(shù)式,函數(shù)式要變來與圖像相符合,注意抓斜率、面積、橫縱軸的截距分別表示什么物理意義”。這樣學生就會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進行求解了。其三者的關系是:
■
試題體現(xiàn)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檢測。考綱要求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能夠獨立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狀態(tài)、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能夠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全國Ⅱ卷的25題疊板模型的題目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試題更貼近生活實際。全國Ⅱ卷的第21題關于汽車轉(zhuǎn)彎問題,它是將教材必修2 P26“7、生活中的圓周運動”這一節(jié)課文中的“鐵軌的彎道”問題改編成“公路的彎道”問題。它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實驗題中均涉及多用表的使用。全國Ⅰ卷和全國Ⅱ卷的第23題,均涉及“紅”“黑”表筆的判斷。多用表內(nèi)部干電池的正極是接“黑”表筆,干電池的負極是接“紅”表筆,很多學生誤認為“紅”表筆接干電池的“正”極,“黑”表筆接干電池的“負”極。全國Ⅰ卷中涉及測電阻、電壓的讀數(shù),根據(jù)參考答案,凡是指針式的儀表的讀數(shù)均要估讀。對(5)中表內(nèi)電動勢E和電阻“×1K”檔內(nèi)部電路的總電阻r,要善于運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把電阻“×1K”檔內(nèi)部電路等效替代為E、r的新電源,解題中還要注意題中的“關鍵詞”:“根據(jù)前面的實驗數(shù)據(jù)”來列方程組進行求解。做題別只是顧后,還要瞻前。全國Ⅱ卷還從歐姆表的原理上入手考查學生將表頭改裝為大量程的電流表和電壓表。雖然考試大剛中對該實驗是刪除的,但是從“……能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包括簡單的設計性實驗”。而選修3-1 P51例題1講的就是把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例題2講的是將小量程的電流表改裝成較大量程的電流表。只不過在這次高考題中把它們?nèi)岷驮谝黄鹩昧艘粋€表頭G,綜合性更強了,體現(xiàn)了學科內(nèi)的綜合。我們要正確理解《考試大剛》和《考試說明》。如電表的改裝實驗雖然《考試大剛》不做要求,但它從另一個角度又出現(xiàn)了,《考試說明》P179“處理物體在粗糙面上的問題,只限于已知相對運動趨勢或已知運動方向的情況”。但全國Ⅱ卷的第15題的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可能沿斜面向下和沿斜面向上的兩種可能都要考慮。不能夠錯誤理解成只考慮一種情況下的“只限于已知相對運動趨勢或已知運動方向的情況”。
試題體現(xiàn)了微元微分極限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必修1 P21“用打點計時器測量瞬時速度”就是這一思想方法:在Δt極短的時間內(nèi),“變化的”可以看成“不變化的”。全國Ⅰ卷25題(2)中要用到加速度a=■,i=■。具體題目如下:
“如右圖,兩條平行導軌所在平面與水平地面的夾角為θ,間距為L。導軌上端接有一平行板電容器,電容為C。導軌處于勻強磁場中,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方向垂直于導軌平面。在導軌上放置一質(zhì)量為m的金屬棒,棒可沿導軌下滑,且在下滑過程中保持與導軌垂直并良好接觸。已知金屬棒與導軌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忽略所有電阻。讓金屬棒從導軌上端由靜止開始下滑,求:
(1)電容器極板上積累的電荷量與金屬棒速度大小的關系;
(2)金屬棒的速度大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p>
經(jīng)分析可得:mgsinθ-μmgcosθ-B■L=m■
(1)問中求出Q=CBLv 有ΔQ=CBLΔv,i=■=■
mgsinθ-μmgcosθ-B■L=m■
m■+■=mgsinθ-μmgcosθ
(m+CBL)■=mg(sinθ-μcosθ)
a=■,可知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故金屬棒的速度大小v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為:
v=at=■t
通過上述分析研究可知,現(xiàn)行的高考出題已經(jīng)和新課程標準相接軌。教師的物理教學要依標靠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能力的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 貴州省黔西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