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繼兵, 楊 劉, 許和乾
(合肥師范學院 數學系,安徽 合肥230061)
高等數學課程是高等學校中理工科各專業(yè)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是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必要工具。只有高等數學學好了,才能進一步學好理工科專業(yè)知識,因此高等數學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十分重要。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方法必須適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社會需求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得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為了培養(yǎng)各類應用型人才,就必須不斷改革,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根據近幾年來從事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經驗和總結,并結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探討了關于該課程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1)高等數學教材內容與現代社會仍然有點脫節(jié)
高等數學核心內容近十幾年來,基本變化不大,選用的例題雖然有一定的更新,也都很經典,但仍然是以掌握理論知識為導向,與實際工作中用到的數學有一定的脫節(jié)。如今,就業(yè)去向多樣化,比較多的畢業(yè)生深有感觸,高等數學知識在大學課程中很重要,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基本上用不到。在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數學知識,更多的是統計方法,數據分析處理,最優(yōu)化理論等,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使用并不多見。
(2)學生學習高等數學,主要仍以考試為目的
高等數學教材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一定的嚴謹性、系統性、抽象性,如果深入去思考分析其中的奧妙,鉆研基礎理論,也很有趣味,而且高等數學是理工科專業(yè)知識必要的基本工具。但是,對于多數同學來說,高數有一定的枯燥乏味,更多的比較關注考試會考的內容,以考試為目的的機械性學習,對期末考試或者考研中會考的內容會多投入時間,并不去思考如何去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3)相比以前,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一定下降
筆者從事高等數學教學以來,感覺現在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如剛開始工作時的學生,以前學生比較自覺,講授完的知識,課后配套的練習他們都會主動去解決,而且問問題的學生很多?,F在的大學生興趣廣泛,電腦和手機等網絡工具對學生的理論課學習有較大負面影響,學生主動鉆研學習的積極性有所下降。
針對當前的教學狀況,以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合理的教學方法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1)教學改革總的指導思路
在理念上,以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突出以應用為目的,以“實用”為度的教學原則。在內容組織上,根據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教材內容、課程理論框架,主要圍繞課程各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行重新整合,使得各個知識點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適當壓縮理論教學課時,突出應用設計理念,優(yōu)化組合內容。課堂教學組織方面,按照“基礎理論+應用模塊”的設計思路,打破原有的理論知識體系,按照能力取向和知識的特點設計組織課程章節(jié),每章節(jié)按“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解決-程序實現”編排。
(2)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多列舉生活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數學建模思想,簡單來說,就是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本科高等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可以打破枯燥抽象的理論灌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F在的大學生對感興趣而且有用的事物更有關注力,對那些不直觀與自身生活看似無關的問題興趣不濃,學習較為被動、機械。為此,我們在教書過程中不斷介紹如何將書本知識用到實際問題中,讓同學們清楚地認識到數學知識應用廣泛,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在講授某些基本概念時,提出與此有關的簡單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融入數學建模思想,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用直觀的數學模型替代原型,分析現實問題與理論問題的不同。書本上知識講究的是精確推導,得到的是精確的結果,而現實中往往總會存在一些誤差,必須要有一定的假設下才能得到符合或者基本符合現實的結果。通過數學建模可以開拓同學們的視野,增強同學們思維的靈活性。
(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和高等數學競賽等活動,提高應用能力
大學教學模式和高中教學模式有很大區(qū)別,大學的學習比較自由,也十分強調學生個性的發(fā)揮,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今大學生,不少都是獨生子女,獨立性不強,自制力不是很高,沒有了像高考那樣較高目標的要求,學習的動力有所減弱。通過數學建模競賽和高等數學競賽,可以親歷運用數學解決現實問題,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夠激勵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4)運用數學軟件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目前,高等數學課程多以黑板板書教學為主,比多媒體教學的效果要好,但是對于當前大學生培養(yǎng)目標來說,適當使用多媒體以及上機操作輔助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
Matlab、Mathematic、Maple等數學軟件可以將數值計算、矩陣分析、圖形可視化繪制以及非線性動態(tài)系統的建模和仿真等強大功能集于一體,輔助教學,可以使得教學直觀化,彌補理論講授的抽象性。在介紹基本函數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數學軟件繪出函數圖像,觀察函數的性質。介紹數列及函數極限的概念時,可以通過繪圖,反映逼近趨勢和過程。函數連續(xù)性及間斷點,微分中值定理,定積分的應用,空間解析幾何,多元函數微分在幾何上的應用,重積分的應用等等,很多知識都可以借助數學軟件輔助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圖,既可以讓學生掌握數學軟件簡單的基本程序語言,又可以將數學一些抽象的概念通過幾何直觀圖反映出來,使得這些概念和性質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高等數學教學理論講授和實踐相結合,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和創(chuàng)新,提高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更好地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
(5)面對面輔導答疑與網上答疑相結合,充分有效解決學生疑問
傳統輔導答疑以面對面輔導為主,優(yōu)點在于交流方便、解決及時,缺點在于受輔導時間局限,而且有少數學生不習慣面對面輔導答疑?,F在,上網比較方便,學生可以網絡答疑,彌補面對面輔導答疑的部分缺點,可以隨時遇到問題,隨時將問題積累通過網絡與老師進行交流,進行答疑。面對面輔導答疑和網絡答疑相結合,能夠充分有效地對學生疑問進行解答,而且老師和學生有更多的交流溝通,有助于師生互動,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6)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走上講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
教學中突出實踐環(huán)節(jié),加強討論交流,拿出部分內容讓學生走上講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從“聽眾”到“演員”的角色變換,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理解問題,講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師范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無論以后從事科研還是學校任教,這種能力不可或缺。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點,以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為目標,傳統的考核辦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作業(yè)布置與批改的改革
傳統的作業(yè)布置,是每次講完課,都從課后配套練習中選擇習題作為作業(yè),同學們寫在作業(yè)本上交上來,教師進行批改。如今,教材基本上都配有參考書,不少學生直接從參考書上摘抄習題解答,獨立思考很少,不利于對知識的強化鞏固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作業(yè)布置應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能鞏固理論知識,又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有所創(chuàng)新。這就需要不斷更新而且具有一定應用性的習題練習。授課教師可以自己編寫習題,沒有現成答案,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另外,可以通過電腦操作,運用數學軟件實踐練習基本概念和抽象的性質,布置一些電子文檔的作業(yè)。作業(yè)的批改上,加上一些評語,以指導形式批改,引導學生如何去正確思考,開放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
課程考核的目的是檢查教與學的效果,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傳統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閉卷考試(70%左右)與平時成績(30%左右)而得出的綜合成績,但是平時成績打分這一塊指標并不明確,有時對學生的平時表現不一定了解,不能準確給出平時成績。這種考核方式下,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考核形式應多元化,應能檢查教與學的效果,采取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考核方式??己朔绞揭廊豢梢苑譃槠谀┛己伺c平時考核兩大塊,期末考核可以閉(開)卷筆試與實踐性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以階段性測驗,課堂作業(yè),實踐性作業(yè),課堂表現綜合折算而成,重視過程性考核,授課老師應對每位同學有針對性的了解,多與學生接觸交流,準確給出學生的真實平時表現考核成績。
總之,高等數學教學方法需要不斷改進和探索,努力適應社會需要的各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
[1]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2007.
[2]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本科少學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6.
[3]四川大學數學學院.高等數學(物理類專業(yè)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9.
[4]朱士信,唐爍,寧榮健.高等數學 [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第一版,2010.
[5]姜啟源,謝金星,葉俊.數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3.
[6]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模型與數學建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三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