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廷旺 圖/石冰清
逃命的狍子
文/許廷旺 圖/石冰清
一
作為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獵人,烏力罕當然知道如何能逮住一只活狍子,他布下天羅地網(wǎng),只要把狍子趕入包圍圈,捉住狍子就是遲早的事。
但這次讓烏力罕擔心的是,這兩只受到驚嚇的狍子會很快從這片土丘消失。
中午時分,烏力罕再次看到了那兩只狍子,雄狍在前,雌狍在后。
兩只狍子跑到土丘頂,可它們并沒有馬上下去,而是長時間觀望著。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雌狍伸著長長的脖頸,發(fā)出類似于呼喚的叫聲。
烏力罕大概猜到了,只有小狍子才能讓兩只狍子即使意識到危險重重,仍不愿離開此地。
烏力罕想到這里心花怒放。不過,一旦兩只狍子找到小狍子,它們會很快離開這片危險之地。意想不到的一幕發(fā)生了:雌狍突然放慢腳步,它伸著脖頸,沖著溝底發(fā)出輕輕的吼叫。
烏力罕一驚,難道有小狍子出現(xiàn)了?只有小狍子出現(xiàn)了,雌狍才會表現(xiàn)出焦急、親昵的動作。
果不其然,從溝底跑出一只小狍子,徑直撲向雌狍。
不知為什么,雌狍也好,小狍也好,都突然放慢了速度。再看小狍,伸著脖頸,小心謹慎地接近雌狍。與此同時,雌狍也伸著頭,嗅聞著小狍。
動物通過嗅聞彼此身上的氣味來判斷熟悉與陌生。
顯然,眼前的小狍并不是兩只大狍要找的那只。太好了!烏力罕驚喜萬分,“騰”地從地上跳了起來。
二
兩只狍子如驚弓之鳥,雄狍縱身竄向溝底,雌狍緊緊尾隨著雄狍。小狍一愣神,轉(zhuǎn)身向兩只大狍追去。小狍對兩只大狍無比信賴,它意識到,只有緊緊跟上兩只大狍,才能化險為夷。
獵狗霎時如一只猛獸撲向雄狍。雄狍臨危不亂,及時發(fā)出警告的叫聲,并迅速改變了奔跑的方向。雄狍后蹄蹬地,一個強有力的彈跳,上了土丘。
雄狍的尖叫聲提醒了后面的雌狍與小狍,而雄狍緩慢的動作又為一大一小兩只狍子贏得了時間,它們先后出現(xiàn)在了土丘頂上。
小狍寸步不離地跟著雌狍,雌狍也有意放慢腳步,讓小狍跟上來。小狍的身子緊緊地貼著雌狍。
小狍由于過度緊張,大大影響了雌狍的動作。
雌狍盡量庇護小狍,一邊用長長的脖頸把小狍護衛(wèi)在胸前,一邊用嘴巴不時嗅聞著它,好像在安慰、鼓勵它。雄狍斷后,護衛(wèi)著兩只狍子。
烏力罕與獵狗兵分兩路,前后圍堵。
雄狍時而在前,時而斷后,時而引開獵狗,為雌狍和小狍贏得逃生的時間……
雄狍好像識破了烏力罕的詭計,雖然每次都游離在包圍圈的邊緣,卻遲遲不肯進入。更可氣的是,在雄狍的帶領(lǐng)下,三只狍子憑借著有利地形,與烏力罕玩起了捉迷藏。
烏力罕氣得快瘋了,歇斯底里地詛咒著,詛咒獵狗無用,詛咒自己人心不足蛇吞象……
三
遠處傳來“嘩嘩嘩”的流水聲,水聲是從沙巴爾河傳來的。沙巴爾河在這里拐了一個近九十度的大彎兒,而兩邊是像屏障似的土丘。
這里是一個天然陷阱。
情急之下,三只狍子等于主動鉆進了陷阱。烏力罕喜形于色,天要絕狍子?。~C狗已把三只狍子逼到岸邊。
水流湍急的沙巴爾河像一道天然屏障,擋住了狍子的去路。湍急的河水令小狍驚恐萬狀,它迅速掉轉(zhuǎn)身體,一低頭,脖子伸到雌狍腹下,似乎這樣就安全了。
雌狍急得在原地打轉(zhuǎn)兒,可長長的脖頸始終勾著小狍。
雄狍回頭看了一眼,獵狗已近在咫尺,齜牙咧嘴,沖它們發(fā)出排山倒海般的吼聲。遠處,烏力罕疾步跑來,手中甩動著套索。
雄狍輕輕瞟了一眼河面,目光轉(zhuǎn)向雌狍。那一刻,兩只大狍四目相對,它們似乎讀懂了對方的眼神,只見雄狍張著嘴,徑直撞向獵狗。草地上,從來沒有一只狍子敢與獵狗為敵。這出乎意料的一幕,竟然令獵狗不知所措,夾著尾巴逃跑了。
哪知,雄狍這招是假的。它驅(qū)趕開獵狗,猛地轉(zhuǎn)身,向小狍撞去。烏力罕驚呆了,他不知道將要發(fā)生什么。一路上,兩只大狍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小狍,難道在至關(guān)重要的時刻,兩只大狍要犧牲小狍換來自己重生的機會?
小狍看到兩只氣勢洶洶的大狍,害怕了,向河岸邊跑去。小狍離河岸的距離越來越近,洶涌的河水讓小狍膽戰(zhàn)心驚,可又沒有勇氣跳進洶涌的河水。小狍轉(zhuǎn)身向兩只大狍發(fā)出哀求的叫聲,兩只大狍連看都不看小狍一眼,如一團颶風一般撲了過去。兩只狍子的力氣太大了,小狍一下被撞飛。
兩只大狍與小狍首尾相連的樣子就像一段優(yōu)美的弧線。奇跡發(fā)生了,小狍安全地落到了河對岸。
雄狍也安全著陸,不過,經(jīng)過了幾番掙扎,才上了岸。
雌狍拼著全身的力氣,盡力伸著長長的脖頸頂住小狍。由于用力過度,青筋暴露的脖頸隨時都有斷裂的危險。隨著小狍落向?qū)Π叮漆笤僖矡o力堅持了,身體如自由落體一般墜入河中,“砰”地激起高高的水花。
再找雌狍,水面上只是泛著一陣陣水花……
雄狍、小狍低著頭,順著水流,發(fā)出嗚咽的泣聲。
烏力罕震驚了,兩只大狍救了小狍,但雌狍為之付出了生命,它們原本是陌生的。
烏力罕頹然蹲坐在地上,套索無聲地滑落……
(蔣羽希摘自《意林》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