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芳 郭利健
(河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0)
法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研究性教學被正式引入到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隨著高水平大學建設步伐的加快,研究性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本科院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而近年來,高職院校一直探索項目化教學模式以及CDIO工程教育模式,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范例。筆者認為研究性教學模式對提高教育教育質量,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于是基于本科研究性教學的研究成果,探討研究性教學在高職《工業(yè)催化劑》課程中的應用。
所謂研究性教學,就是將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教材與閱讀有機結合并達到完整、和諧、統(tǒng)一的教學。研究性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讓學生深度思辨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培養(yǎng)思辨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從教學過程來說,研究性教學是教師展示研究過程和學生學習研究方法、體驗研究過程的結合。
研究性教學并不是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觀念或者教學模式,它注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宗旨,以改革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著眼點,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在幫助學生進行間接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式的直接探索”。它是對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一種超越,更加符合現代大學教育本身的目的。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小組討論法、項目教學法等等具體化的教學方法、模式都可歸屬于研究性教學的范疇。
研究性教學是針對傳統(tǒng)的“傳授性教學”來界定研究性教學的內涵。其思想淵源、主要任務和理論基礎不同于傳統(tǒng)的傳授性教學,而以“研究性”為其主要特征,即“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獲取、運用知識并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側重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研究性教學是建諸于研究性學習基礎之上的,是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目的,研究性教學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所以二者相輔相成,達到共同促進的目的。
《工業(yè)催化劑》是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掌握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和催化過程的化學本質,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熟悉和了解一些簡單的催化劑制備技術及其催化劑的操作使用等知識,課程中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教學內容注重必須夠用”的研究性教學模式。該模式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基礎,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鍛煉思維,教師扮演啟發(fā)、引導和評價的角色,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有:
討論式教學指教師預先設定要討論的題目和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課前應認真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要緊扣教學內容,要有吸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愿意主動去思考、去分析、去找答案。如在講到“催化劑對反應的選擇性特性”時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選取CO和H2的反應,讓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首先讓學生思考討論不同催化劑下不同的的反應產物。然后讓引導學生關注在某種催化劑下反應的條件,最后提問學生如果不在反應條件下,催化劑將出現什么問題。由于講解“催化劑選擇性特性”時,“催化劑的中毒與失效”還沒有涉及,學生需要自主學習探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這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意識的思維探索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積極狀態(tài),學生看問題的方法不同,會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來揭示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基本規(guī)律的實質,經過討論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和注意,從而產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協同性的學習效果。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開展交流與合作等探究活動,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探究式教學區(qū)別于傳授式教學,不是將知識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一系列活動?!豆I(yè)催化劑》課程的講授在“必需、夠用”的教學原則下,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的“教”為主的驗證性模式,確立以學生研究性學習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深入學習的興趣。對于工業(yè)催化課程而言,主要涉及的基礎課程包括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和化工原理等。授課過程中在講清楚化學原理、催化劑類型以及工藝操作參數后,可以提供反應器類型、精餾塔、泵、換熱器等簡圖和實物圖,要求學生分析其操作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加深學生對催化過程的理解和認識。
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組織學生針對案例內容,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豆I(yè)催化劑》就課程內容本身而言比較枯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容易走神。而案例教學法具有生動性、具體性、直觀性、易掌握等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進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授課案例的選取力求真實,將學生在焦化廠識崗實習中真實案例進行舉例分析,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工業(yè)生產結合起來。另外案例要具有啟發(fā)性,啟發(fā)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相關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深化理解課程教學的內容。例如講解“粗苯加氫”催化劑時,由于催化劑不同,產物成分會有不同,可以讓學生對這些催化劑進行比較分析,進而達到深入的學習思考。
通過進行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調查發(fā)現,有31.7%的學生不能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40.1%的學生只是偶爾會對每天的學習有計劃有安排,學生對業(yè)余時間的安排缺乏目的性,業(yè)余用于學習的時間較少,學習缺少積極主動性,學習方法單一。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條件,研究性教學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行為主體,它的施行不僅要依靠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還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由于高職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學習過程方面存在一些參差不齊的現象,使《工業(yè)催化劑》課程的研究性教學的開展存在一定的挑戰(zhàn)。
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基本上還沒有完全突破應試性的傳輸——接受型的框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把陳述性知識和確定性的結論、知識點告訴學生,努力地把它們講深講全講細講透,知識點變成了永遠正確的教條答案。而學生似乎已經習慣跟著教師精心設計的一些問題理解思維,接受教師針對問題的補充說明和一再糾正。整個課堂最后仍是一個被動接受學習的模式,學生學得很累,學習興趣遞減,教師教得很苦,又抱怨學生學習不努力。教與學處在迷茫之中,研究性教學較難深入開展。
在我國長期的應試制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進入大學后已經養(yǎng)成了思維上的惰性和情感上的依賴性,要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的意識,培養(yǎng)他們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對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研究性教學本身是復雜的,是技術與藝術的統(tǒng)一。在研究性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引導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活動中就充滿了很多不確定因素,使得高校教師的備課工作遠遠超越備專業(yè)知識這一基本要求,更要備課堂設計備學生基礎,這也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比以往至少多出一倍。其次,高校教師要具備深厚的語言修養(yǎng),在研究性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巧妙的問,精辟的釋,整個教學活動中要充滿了教師肯定的贊美,耐心的鼓勵。另外,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已不僅僅是專業(yè)學科的問題,還包括研究精神的問題,道德的問題,價值取向問題等,因此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因素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傊谘芯啃越虒W的開展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觀念或者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研究性教學在高職《工業(yè)催化劑》中的應用盡管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了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激發(fā)了教師鉆研業(yè)務提高教學水平的工作熱情。
[1]朱桂琴.研究性教學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2]李愛民.我國本科研究性教學十年研究述評[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0,26(4):83-87
[3]葉奇明,陳一明.研究性教學在本科教育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109
[4]梁鳳霞.論案例教學[J].管理科學文摘,2006,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