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殿軍
(遼寧東煤基本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122)
在生產過程中,有多種旋流器可供選擇,常見的有重介質旋流器和水力旋流器。其原理和結構基本相同,只是一個用于分選煤的是重介質而另一個用的是水。下面我們就以重介質旋流器為主對其進行簡略介紹。
旋流器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將煤炭與重介質進行混合,在混合后品質較好的煤炭質量較大,易在混合介質中略偏下的位置凝聚;而品質較差的煤炭質量較輕,易在混合介質中略偏上的位置凝聚,從而產生了粗略的分層的現(xiàn)象。這種粗略分層的介質在一定的壓力下,沿著旋流器外壁的切線方向注入旋流器中,在其旋流較應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質量較大的煤炭顆粒在分選過程中向旋流器內壁上集聚并下沉,由旋流器底口排出;質量較小的煤炭顆粒則會向旋流器軸線中心集聚,并沿溢流口排出,最終實現(xiàn)煤炭分選的初衷。由以往經(jīng)驗可知,工業(yè)選煤過程中,重介質旋流器的分選粘度下限可以達到0.3~0.1mm。
影響重介質旋流器工作的因素,與水力分級旋流器相似,其對煤炭分選的好壞程度與注料壓力、重介質密度、煤炭與介質的混合比相關,為了達到選煤的既定要求,需要對這幾方面嚴加把控,下面我們就對其略作闡述。
注料壓力的大小與煤炭、重介質混合液的速度成正比,同時也影響著其進入旋流器后生成的離心力的大小,流速越大,離心力越強,分選速度就越快。但隨著分選過程的繼續(xù),高速的混合液流與低流速混合液相比會夾雜更多的煤泥,使其濃縮作用增強,這不僅會使混合液密度高于煤炭分選的設計介質密度,還容易造成混合液密度不均,且會對分選質量產生影響。由此可見,要合理控制注料壓力。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經(jīng)實驗可知,在適當提高注料壓力的同時,要相應地擴大底流口的直徑,否則要盡量選擇低壓注料。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使用黃土為重介質的350mm的旋流器分選中煤的過程中,可將其進料壓力控制在0.1~0.05MPa。
進行分選的混合液密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設計的分選密度,它不考慮分選過程中,混合液密度的變化;另一種是實際分選密度,一般情況下,實際混合液的密度要高于設計分選密度0.3左右,這種偏差會隨分選精度的提高而增加。為了減小這種偏差,可以通過調節(jié)注料壓力或改變底流口孔徑來實現(xiàn),并要盡量穩(wěn)定注料混合液的密度,以提高分選效果。
煤炭與介質的混合比直接影響著旋流器的分選效果和處理效率。煤炭與介質的混合比影響著旋流器內的煤炭層厚度,制約著分層阻力和分層速度,同時還易混淆不同品質的煤炭顆粒。一般來說,隨著煤炭與介質體積混合比的增大,會使旋流器的生產能力提升,但同時會降低其分選效果。由經(jīng)驗可知,煤炭和重介質液的體積比在1:8時,其分選效果最佳,但處理效率較差,所以我們一般將其控制在1:5左右,以達到分選效果與分選速率的雙盈。
要確保穩(wěn)定的注料壓力,以避免旋流器因注料壓力的不定時波動,而影響離心力的相對恒定。依據(jù)經(jīng)驗,一般將其控制在50%~70%之間,使其波動范圍保持在±5%。為此,可在旋流器的入料口處加入感應器和變頻器來對介質泵的轉數(shù)進行控制,以此來穩(wěn)定注料壓力。
保持均勻的給煤炭供給量,要保證入料量均勻且在最大處理能力之內。以免因入料量不穩(wěn)定而影響分選效果,造成分選出的煤炭質量存在問題,同時還會為脫介增加難度,甚至會對精煤分選系統(tǒng)的感應元件造成傷害,影響設備使用壽命。
(1)在長時間的使用后,可能導致分選使用的混合液比重過低,這可能是由矸石咀嚴重磨損而致,這種情況可通過更換旋流器系統(tǒng)中的矸石咀來解決。
(2)當旋流器系統(tǒng)中的煤、介含量因長時間混入分選煤泥而偏高時,我們可通過加大旋流器入料口的分流量來進行調節(jié),以保持旋流器內的煤、介含量符合要求。
(3)當旋流器的進料管口發(fā)生淤堵時,可打開放料門放料,并對桶底煤、介堆積物進行清理,當無法清理時可進行割管處理。
(4)當旋流器桶內壓力不夠時,要分析其原因,一般情況下多是由于鼓風管未能嚴密關閉,若經(jīng)檢查不是這個原因,就要考慮是鼓風機的問題,應聯(lián)系相關人員進行維修。
通過以上對影響旋流器各因素的分別講述,使我們在提高旋流器分選性能方面有了較為明確的研究方向。同時通過對旋流器常見操作問題解決方法的簡述,也為提高分選效率提供了保障。希望可為初學者提供參考。
[1]彭榮任.《重介質旋流器選煤[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8.186.
[2]戴少康.《選煤工藝設計的思路與方法[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3.124.
[3]趙慶國,張明賢.《水力旋流器分離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
[4]史星宇.《旋流器基本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學畢業(yè)設計論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