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政治傳播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

    2013-04-08 16:16:19白文剛
    關鍵詞:王朝合法性建構

    白文剛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北京100024)

    政治傳播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由于政治傳播的術語和理論源于現(xiàn)代西方的政治實踐,目前學界對中國古代政治傳播的實踐和理論還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鑒于此,本文簡要闡明政治傳播在古代中國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以期激發(fā)學界對其開展深入研究的興趣與信心。

    一、王朝的合法性建構離不開政治傳播

    合法性是任何一個政權得以和平維持統(tǒng)治秩序、開展有效治理的基本條件之一。古代中國的合法性一詞是以“天命”來表示的。任何一個王朝或君王的統(tǒng)治,要獲得臣民的認同,都必須表明自身是天命所歸。這是其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據。如周武王推翻商紂之后,即聲稱周是“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史記·周本紀》),極力闡明周獲得天下是順應天命所為。

    當然,正如學者所言:“很少有與生俱來的合法性政權,合法性政權都是經過或長或短的合法化過程而實現(xiàn)的。”[1]古代中國也是如此。由于新王朝的建立有種種不同的背景與方式,王朝的天命并非在政權建立之后馬上獲得認同,必須通過精心地建構與長期不懈地宣揚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可。這種天命的建構與宣揚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傳播行為。正史中這種天命塑造行為的記載,表明這種政治傳播活動在王朝政治中的重要性。

    自周代商之后,古代中國就形成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尚書·蔡仲之命》)的政治觀念。帝王欲得到臣民的合法性認同,不僅要表明王朝的建立是順應天命,而且要不斷地展示自己的圣德,表明自己是以德配天的真命天子,否則就會有失去天命與民眾認同的危險。因此,持續(xù)建構帝王仁德愛民的形象也是古代中國王朝政治傳播的重要任務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各朝繼任之君的合法性雖然來自世襲,好像可以依照韋伯所說的“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獲得合法性,但事實上他們依然需要不斷表明自己仁德愛民,具有“上天所要求的(經典上確定的)‘德性’的魅力”[2]。這種德性的展示也是通過一系列特定的政治傳播來完成的。在展示圣德的同時,君王還需要依靠以禮儀為中心的媒介來塑造與傳播自己的威嚴,建構以自己為中心的權力體系。德威并俱才是一個符合天命的天子形象。

    王朝的統(tǒng)治不僅需要臣民對其統(tǒng)治權力的認可,而且需要臣民對其政治行為的認可。如果君王的政治行為得不到臣民的認可,其統(tǒng)治的政治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嚴重的會導致政權被推翻。周厲王的恐怖弭謗、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王莽的復古改革等行為,皆因得不到臣民的認可而動搖了其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鑒于此,明智之君非常重視爭取臣民對其政治行為的認可,這種爭取是通過特定的政治傳播活動來獲得的。最典型的是征伐他國時的政治動員,如夏啟征伐不服其統(tǒng)治的有扈氏,就做《甘誓》,聲言“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尚書·甘誓》),為自己的戰(zhàn)爭行為尋找合法性。后世所謂的師出有名,其實就是強調征伐行為的正當性。

    概言之,建構王朝合法性的天命、帝王圣德與威嚴并俱的形象以及政治行為的正當性,都需要特定的政治傳播活動來完成??梢哉f,沒有政治傳播,古代王朝的合法性就無法建立與維系。

    二、王朝的政治文化傳承離不開政治傳播

    政治文化概念的創(chuàng)立者阿爾蒙德,將政治文化定義為“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感情”[3]。它是影響政治體系的重要因素,任何一個政治體系要維持合法性并順利運轉,都離不開其成員在政治文化上的認同。古代中國也不例外。不僅如此,古代中國社會在政治文化方面具有令人矚目的高度一致性,儒家的政治倫理是兩千多年中國社會普遍認同的政治文化,也是各王朝建構自身合法性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英國學者芬納在其享有盛譽的《統(tǒng)治史》一書中感嘆說:“它(中國)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與主流的社會價值體系相輔相成,這是自從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政府以后從來沒有過的,特別在西方更不曾出現(xiàn)過?!保?]顯然這種政治制度、社會結構與價值體系緊密耦合的狀況是與古代中國政治倫理的水平和政治文化的成功傳承有密切關系的。

    政治文化的傳承需要特定的政治傳播活動,即政治社會化。學者們對政治社會化有不同的定義,但總體來看是指政治體系對社會成員開展政治教育與社會成員通過學習獲得政治知識、形成政治意識與信仰的過程。由于政治社會化的對象一般是青少年,所以相對于前文所述王朝合法性建構的共時性行為,我們把其視為合法性建構的歷時性行為。因為只有政治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共同體成員中傳承,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才能延續(xù)。

    古代中國與政治社會化對應的術語是“教化”。學者指出:所謂教化就是古代中國統(tǒng)治者通過學校教育等途徑,將儒家政治倫理文化灌輸給社會一般成員,使其接受或認同符合統(tǒng)治者根本利益的理念和觀念,自覺成為忠臣、孝子的過程[5]。簡言之,教化就是儒家政治文化的傳播過程。

    為了確保“教化”這種政治傳播活動的成功,古代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構建了以學校為中心的政治教化體系。作為政治教化的主要載體,從上古三代到帝制結束,除極個別的短暫時期外,學校一直延續(xù),不斷發(fā)展,成為古代中國最主要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抖Y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禮記·學記》)其可謂是對古代中國學校功能的精準概括。學校之外,官吏、紳士、宗族、鄉(xiāng)約等分別成為不同的教化載體,使教化的范圍擴展到幾乎每一個帝國臣民。此外,國家還系統(tǒng)地利用政治錄用以及表彰忠孝、節(jié)烈等活動來規(guī)勸民眾自覺地接受政治教化。正因為建立了如此完備的教化體系,古代中國的政治文化才能不斷傳承、延續(xù),古代中國的政治體制才能獲得長久的支持與穩(wěn)定。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中國的教化與政治文化認同的努力并非僅僅致力于維持統(tǒng)治秩序,而是有更高遠的目標,即使人民具有“美善之品性與行為”[6]。所以,孔子認為國家對民眾要承擔“富之”、“教之”(《論語·子路》)的責任。作為四書之首的《大學》也開宗明義地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大學章句集注》)其后才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理念與方法。

    三、王朝的政治運轉離不開政治傳播

    政治系統(tǒng)順利運轉的一個基本條件是有效的政治傳播,特別是對于地域廣闊的國家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正如伊尼斯所說:“遼闊領土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效的傳播?!保?]5古代中國就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帝國,因此政治傳播在古代中國的政治運轉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然,此處所說的政治傳播更多的是從政治系統(tǒng)的信息流動與處理著眼,與以勸服和追求認可為目的的政治傳播有一定的差異。

    基于這類政治傳播在古代中國政治運轉中的重要性,目前有關古代中國政治傳播的研究多從這個角度著手,對其種類與效果開展探討。代表性的如孫旭培認為朝廷決策傳播、下情上達與監(jiān)察信息的傳播是古代中國政治傳播最具特色的環(huán)節(jié)[8]。潘祥輝則以秦漢為例,重點探討了官僚科層制與政治傳播的內在關聯(lián),認為古代中國的官僚科層制與信息扭曲之間存在著無法克服的悖論困境[9]156。

    事實上,古代統(tǒng)治者早已深刻認識到了政治信息對于政治運轉的重要性,明智之君都注意從多種渠道搜集、掌控重要信息,并竭力確保相關信息能夠依照統(tǒng)治的需要在政治系統(tǒng)中準確快速地傳播。《國語·周語》有“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的言論,表明至少在西周時期,天子在決策時已經形成了系統(tǒng)地從多方面聽取信息的制度。在之后的兩千多年歷史中,具體制度雖有變遷,但君主積極通過多種方式搜集、掌控各種信息來服務于決策與控制的政治統(tǒng)治的思路卻一直延續(xù)下來。

    從提高傳播效率與加強信息掌控的目的出發(fā),古代中國從媒介技術與制度建設兩個方面都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文字的統(tǒng)一與簡化、縱橫交錯的馳道的建設、遍布全國的驛站的設立,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技術改進來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造紙術與印刷術。作為公認的對世界文明發(fā)展具有重要貢獻的媒介技術發(fā)明,與其說它們的發(fā)明提升了傳播效率,還不如說它們根本就是政治傳播需要的產物。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兩項發(fā)明在中國誕生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依據伊尼斯的理論,輕巧而便于運輸?shù)拿浇檫m合信息在空間中橫向傳播[7]27。因此,地域遼闊的中華帝國內在地需要發(fā)明造紙術與印刷術以提高政治傳播效率,維系自身的統(tǒng)治。

    除不斷提高媒介技術外,古代中國還不斷通過制度建設來提高政治傳播效率,強化對政治信息的掌控與處置。以清朝為例,在信息輸入環(huán)節(jié),其在明朝題本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奏折制度;在輸出環(huán)節(jié),則相應地在明發(fā)上諭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密諭與廷寄制度。信息的分類傳遞提高了朝廷搜集與掌控、處置政治信息的效率。

    古代中國雖然高度重視信息傳播的速度與準確性,但是由于龐大而復雜的官僚科層制,“政治傳播中的信息歪曲與失真不可避免”[9]156。尤其是在王朝衰敗時期,由于官僚體系的腐敗,信息更加難以及時地傳播。很多王朝的覆滅往往伴隨著政治傳播體系的崩潰。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政治傳播對于王朝運轉與維持統(tǒng)治的重要意義。

    四、王朝的天朝形象與地位建構離不開政治傳播

    天下是古代中國最大和最高的政治單位。中國帝王在理論上統(tǒng)治整個世界,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政府”[10]。但在具體統(tǒng)治實踐中,中國帝王并不能真正統(tǒng)治全世界,除能直接派官員巡視行政管轄的疆域外,中國朝廷還需要通過塑造所謂的天朝形象來建構以中國王朝為中心的世界秩序體系。這種塑造與建構需要通過特定的對外政治傳播活動來完成。當然,古代中國的對外政治傳播,是對與中國所對應的“四夷”的傳播。

    首先,新王朝在成立之初,會遣使到知識與能力所及的“四夷”之地,向其國王或首領宣告消息,宣揚新朝取代舊朝的合理性與新朝帝王足堪榮膺天命的圣德,尋求其認同與朝貢。例如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即派使節(jié)四處詔諭元亡明興的消息,宣揚自己“興舉義兵,攘除亂略”(《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的偉大功績,要求“四方萬國順附”(《明史·爪哇傳》),建立以明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明成祖即位后,又派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史·鄭和傳》),傳播中華文明于海外,大大擴展了朝貢國的數(shù)量。

    其次,在朝貢關系建立之后,中國王朝特別注意在朝貢活動中借助多種媒介開展政治傳播活動,展示天朝德威與文明,建構以天朝帝王為中心的天下秩序體系。其一,中國朝廷會依靠制度與禮儀有效主導朝貢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各國的貢期、貢品、表文格式、入境中國的口岸、到達京城的路線以及整個朝貢過程的禮儀,都必須依照中國的規(guī)定。在覲見中國皇帝時,朝貢者必須依照中國對其政治角色的理解被安排在具有明確政治寓意的適當位置參與朝會,并要向中國皇帝行著名的三跪九叩大禮。這種規(guī)訓式的政治傳播,主要目的就是展示中國統(tǒng)治者的威嚴,建構中國王朝與朝貢者的君臣關系。其二,在完成對朝貢者的規(guī)訓之后,中國君王會通過頒發(fā)諭旨、賞賜禮物等方式展示其懷柔遠人的圣德,塑造自身德威并俱的天子形象。其三,除了外國來朝之外,中國朝廷還對關系密切的藩國實行制度性的冊封活動。在冊封活動中,中國朝廷常常派遣專使前赴藩國,這樣做的目的不但在于明確建構、復制與強化中國與被冊封國之間的權力關系,而且也是為了有機會讓藩國臣民直接目睹與感受德威并俱的天朝形象。

    古代中國天朝形象的塑造與天朝地位的建構相當成功。朝貢體系得到長期的發(fā)展與維系,一些朝代出現(xiàn)了非常忠誠的藩國。作為中國文明標志的政治倫理、禮儀制度也被一些朝貢國虔誠地學習、踐行。這種成功是對外政治傳播的成功。

    五、王朝的更迭離不開政治傳播

    王朝更迭是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特征與內在要求。前文已經指出,維護王朝統(tǒng)治并不是古代中國政治的最高目標,養(yǎng)民、教民,使民眾具有美善之品行才是政治的最終目的。如果一個王朝腐敗暴虐,喪失了其養(yǎng)民、教民的職能,就需要被推翻?!蹲髠鳌费?“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言:“撫我則后,虐我則仇?!比寮仪坝忻献?,后有黃宗羲,皆明確主張暴虐之君應該被毫不留情地予以推翻。正是基于這一基本認識,王朝更迭才有了其理論上的合法性與內在的動力。

    但是,推翻舊有政權必須組織力量,而要組織力量就要制造輿論,開展社會動員。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輿論是萬能的,其他一切權力形態(tài)皆導源于輿論?!保?1]古代中國人也認識到輿論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反叛舊王朝的政治活動中,無不重視制造輿論與傳播輿論,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

    早在商湯伐桀之時,湯就發(fā)布《湯誓》,歷數(shù)夏桀之暴虐,號召諸侯輔助他“致天之罰”。在周武王伐紂之時,武王也發(fā)布《泰誓》,指責商紂王“弗敬上天,降災下民”,宣稱自己是奉天伐罪,要求諸侯民眾聽從自己的命令,武力推翻商朝。自此之后,不論是農民起義,還是權臣奪位,往往都要通過制造輿論,尋求廣泛的社會支持。例如陳勝、吳廣先是通過魚腹丹書、篝火狐鳴制造神跡,接著又在殺死秦尉之后斥秦暴政,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的口號,從而發(fā)動了大澤鄉(xiāng)反秦起義。王莽代漢之前則“折節(jié)力行,以要名譽”(《漢書·王莽傳》),在墮落腐敗的西漢政權中獨樹一幟,以至于全國吏民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一十二人上書要求其受禪代漢[12]??梢?,政治傳播的重要性。

    縱觀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更迭王朝之歷史無不伴有輿論制造之行為。這種輿論制造是一種以動員社會為目的政治傳播。這種政治傳播與其他以維護政治統(tǒng)治為目標的政治傳播活動一起構成了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政治傳播體系,維系和推動了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演進。

    綜上所述,政治傳播在中國古代政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傳播的概念雖起源于現(xiàn)代西方,但其實踐卻遍布古今中外的人類歷史。各國政治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同樣,各國的政治傳播也是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必須將其置于特定國家的政治歷史環(huán)境中才能被深刻理解。因此,中國有理由也有必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傳播理論。而豐富的中國古代政治傳播實踐無疑能為這種理論的建構乃至當代中國的政治傳播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應當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

    [1]楊光斌.政治學的基礎理論與重大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7.

    [2][德]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70.

    [3][美]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26.

    [4][英]芬納.古代的王權和帝國——從蘇美爾到羅馬[G]//統(tǒng)治史:卷一.馬百亮,王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89.

    [5]葛荃.教化之道: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社會化路徑析論[G]//江榮海.傳統(tǒng)的拷問——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現(xiàn)代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90.

    [6]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4.

    [7][加]伊尼斯.帝國與傳播[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孫旭培.華夏傳播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5.

    [9]潘祥輝.官僚科層制與秦漢帝國的政治傳播[J].社會科學論壇,2010,(21).

    [10]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42.

    [11][英]羅素.權力論:新社會分析[M].吳友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97.

    [12]錢穆.國史大綱: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6:152.

    猜你喜歡
    王朝合法性建構
    正確看待輸和贏
    組織合法性的個體判斷機制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Westward Movement
    養(yǎng)心殿,帶你走進大清王朝的興衰沉浮
    金橋(2018年10期)2018-10-09 07:27:44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例談
    淺談汽車養(yǎng)護品生產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墊資承包合法性研究
    宁波市| 永胜县| 平南县| 白山市| 南岸区| 梓潼县| 鄄城县| 专栏| 平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天长市| 右玉县| 江北区| 玉龙| 黔南| 花莲县| 牙克石市| 和田市| 佳木斯市| 武夷山市| 定边县| 萍乡市| 甘南县| 九龙城区| 平度市| 奇台县| 阜康市| 鹤山市| 洛川县| 河津市| 鄂托克旗| 和龙市| 离岛区| 兴山县| 巨野县| 同心县| 利川市| 郯城县| 大化| 顺平县|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