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佳 劉 聰
(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蕪湖 241000)
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其精神動態(tài)及宗教觀念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精神價值走向。因受到國內外多因素的影響,及其自身對各種思想文化有著強烈求知欲,使現(xiàn)今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更加復雜化,大學生宗教信仰成為了學術界的一大熱點研究問題。在中國知網(wǎng)CNKI上進行相關搜索,共得到近期學術論文46篇,其他關聯(lián)論文27篇,本文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梳理,以達成對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總體認識。
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狀的研究,當今學術界多以兩方面為主:一是從多角度多學科出發(fā)進行綜合研究;二是在某一區(qū)域的高校中展開調查活動,采用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式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學者認為,大學生對宗教的寬容態(tài)度是信教比例上升的因素之一。主要依據(jù)如下:王黎芳認為盡管各地區(qū)、各學校的數(shù)據(jù)不盡相同,但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大學生約占調查對象的5% ~20%,明顯高于全國信仰宗教的平均比例,有些數(shù)據(jù)甚至達到30% 之多[1]。趙宗寶等也證實,67.78%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可以使人向善”;56.4%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信教完全是個人的事,不必理會”;62.89%的大學生反對“掌握科學知識的大學生不應該信仰宗教”。尤其是在問“您對大學生信仰宗教的態(tài)度”時,選擇“反對”的占15.14%,而“贊成”和“無所謂”的則分別占11.63%和69.66%[2],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總體上對信仰宗教持一種寬容、理解的心態(tài),只有少部分人并不贊成信仰宗教。談宗凡2005年和2006年的兩次調查顯示,大學生信教比例增長了3.7%[3]。李海晶和徐朝亮認為,當前大學生信教的比例雖然不高,但不少學生表示自己信仰模糊,傾向于信教的學生數(shù)占一定比重,并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發(fā)展趨勢和產(chǎn)生的影響不容忽視[4]。
高校學生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的人數(shù)呈上升趨勢,已超過信仰道教和天主教;逐步成為高校學生主要的信仰選擇之一的伊斯蘭教,也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其他宗教也已滲透到大學校園當中。據(jù)許瓊妍調查,大學生中信仰佛教的達60.9%,基督教占26.1%,伊斯蘭教為8.7%,道教4.3%[5];田慧麗和汪明則發(fā)現(xiàn),34.4%的學生對基督教最感興趣,超出對佛教感興趣的人數(shù);其次是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3.1%對其他宗教感興趣[6]。廖志誠和謝小芬認為信仰佛教的大學生占到信教總數(shù)的73.71%;信仰基督教的有121人,占到信教總數(shù)的20.13%;伊斯蘭教則以占信教總數(shù)的2.01%位居第三位,天主教次之[7]。
大學生信教比例雖逐年上升,但學者認為其對宗教內涵知之不深。雖有大學生信仰佛教,但對佛教的教義并不清楚,平時并不遵守佛教的飲食習俗,更不進行參拜。表示信仰基督教的人數(shù)不多,但參與基督教活動的人數(shù)卻相對較多[2]。那么,是否可以理解為大學生只是對某一教派的宗教活動盲目感興趣,而并不是被其教義所吸引呢?
從調查看,大多數(shù)學生對宗教內涵的理解失之偏頗。馮艷和王海霞在調查大學生對宗教文化、宗教的基本教義的了解程度時,發(fā)現(xiàn)18%的學生對宗教文化“一點都不了解”,64%“只了解一小部分”,“非常了解” 只占6%[8]。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部分高校學生對宗教內涵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對宗教觀念、體驗、行為和制度的認識仍然很模糊,對宗教熱情和盲從,不足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觀點對宗教內涵進行深入分析。
部分高校學生認為信仰宗教與信仰共產(chǎn)主義這兩者并不矛盾,并有學生認為:共青團員和共產(chǎn)黨員可以信仰宗教,實際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適用于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共產(chǎn)黨員不應該是有神論者。國家法律明文規(guī)定禁止在校園內進行傳教活動,可仍有近20%的大學生認為可在大學校園內公開傳教。
劉成運和韓宇調查發(fā)現(xiàn),閱讀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guī)定》、《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規(guī)定》及《北京市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的學生比例分別為15.7%和8.0%[9]。由此可見,我國當代大學生雖然擁護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卻在實際生活中對本應遵守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了解。
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長河中,總會存在需要被解釋的恐懼與困惑,而人類對這類困惑的直接反應就是宗教。對最初接觸某種宗教的動機中,24.44%的大學生信仰宗教是承襲家庭傳統(tǒng),35.56% 是尋求心靈寄托,15.56%的是強身健體,11.11%是為追求真理和智慧,另11.11% 是好奇心驅使,2.22% 是基于社會交往的需要[10]。具體來說,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具體原因主要包括外部環(huán)境、宗教魅力、內部心理三個因素。
外部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國際因素。首先,家庭成員會向自己的孩子宣傳宗教知識并引導其參加宗教活動,一舉一動潛移默化影響到他們的看法和行為。毋庸置疑,家庭環(huán)境因素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具有關鍵性作用,如家庭祖輩或父母篤信宗教,大學生從小就受其熏陶感染,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信教更與其家庭背景有關[11]。其次,鄒芳芳和王鐵峰認為影響大學生信仰宗教的環(huán)境還包括社會環(huán)境因素,例如社會環(huán)境劇變引起信仰危機,導致大學生向宗教靠攏[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不強,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缺乏親和感,對唯心主義錯誤思潮缺乏有力批判,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建立牢固信仰[13]。第三,境外反動勢力也被納入環(huán)境因素的考量范圍,認為這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以及境外非法宗教團體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進行的攻擊與破壞,通過大肆宣揚宗教的手段,把矛頭對準發(fā)展中的大學生,尋求徹底擊垮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以實現(xiàn)和平演變的目的[8]。劉成運和韓宇的調查佐證這一觀點,在對“在你接觸過的外國人或境外人士中,是否遇到過向你宣傳宗教的人”這一問題的回答中,選擇“有” 的比例為45.5%;在對“你信仰宗教主要受誰的影響”這一問題的回答中,選擇“宗教組織的宣傳”的比例為15.0%,選擇“境外人士”的比例為1.5%[9]。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圣經(jīng)》等宗教書籍在我國大受歡迎,大學生易于接受各種文化思潮,宗教文化自身的魅力深深吸引著學生們。三大宗教都包括一些積極的道德誡律和規(guī)范,這些戒律和規(guī)范在抑制罪惡勢力、穩(wěn)定社會秩序、凈化社會空氣等方面確具有獨特的積極意義[12]。宗教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本身作為社會存在的產(chǎn)物,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存在基礎之上。但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言,它又具有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慰藉功能和行為約束作用,這是導致大學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14]。
大學生認為宗教能彌補、治愈心靈的創(chuàng)傷,排解寂寞,起到鼓舞身心的作用[15]。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與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會造成個體個性的千差萬別。如有人感到自己從未被關注過,像是被社會拋棄。由此引發(fā)他們對宗教的興趣,卻只在尋求幫助和支持中形成宗教信仰。學者認為,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尋求心靈慰藉和精神寄托。由于社會和自然的許多奧秘還沒有被認識和科學解釋,還存在一定的社會力量和自然力量的異己性和盲目性。這一切使少數(shù)大學生產(chǎn)生了依賴超自然力量去解決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自然和社會問題的愿望,而這樣的愿望只能寄托在宗教所宣揚的神佛上[16]。
王康指出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心理根源還包括:新鮮感、好奇心的滿足;社會支持、歸屬的需要[17]。
對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總結,根據(jù)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關于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堅持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作為指導是學者普遍認同的觀點。王道陽和胡玥認為,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探索和獻身精神,鼓勵學生學會并掌握用科學的方法論來看待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熱愛之情,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1]。針對大學生對宗教有興趣但又缺乏了解的狀況,趙宗寶等認為要做好正面引導工作,導勝于堵。大力加強科學無神論教育,同時要普及宗教文化知識,滿足大學生對宗教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去除宗教的神秘感、擺脫盲目性,使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更全面深入、更理性[2]。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能夠正確地認識宗教的本質,認識宗教產(chǎn)生的根源。在高校我們要通過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劃清唯物論與唯心論、無神論與有神論、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增強識別和抵制唯心主義、封建迷信及各種偽科學的能力[16]。
在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校園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江澤民同志多次指出: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馬克思主義、無產(chǎn)階級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chǎn)階級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12]。因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社團活動,如通過學生黨校、團校等,組織學生學習黨的基本知識;通過組織節(jié)假日文化活動,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文化活動,把德育有效的寓于校園活動之中??梢酝ㄟ^舉辦興趣小組、文化活動、講座等來豐富第二的課堂內容,引導大學生的文化良性發(fā)展。營造一種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左鵬認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尊重信仰的基礎上,對于信教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要講明黨的政策,勸其放棄宗教信仰,對于堅持信教者,應按黨章要求處理。大學生宗教徒的精神信仰也是人對終極意義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種深刻的精神需要。多數(shù)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只是信仰問題,并沒有什么政治企圖。所以,要依法加強對大學生宗教事物的管理,一方面,要尊重和團結信教大學生,依法保護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擊校園內外各種非法的宗教活動[18]。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甚至危機,自身處理不了,又無他人關心,陷入無力、無助、無望的境地,從而將目光轉向虛無的神靈[19]。因此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其在成長過程中所碰到的各種困惑,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真正感受和體會到學校的人文關懷,將學校德育于無聲處彰顯其魅力。尤其是大學生遭受挫折、誤入歧途、感覺迷茫之時,更需要從心靈深處去關懷和慰藉。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先弄清受教育個體的需要水平,否則教育就會成為說教、教育目的就會落空。從當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現(xiàn)狀來看,必須要加快“兩課”教學改革,以切實發(fā)揮“兩課”的作用,正確引導大學生合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分析事物存在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確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問題,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從根本上消除傳統(tǒng)、家庭和西方宗教勢力對其的影響[2]。
大學生信仰宗教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學生由于現(xiàn)實而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一部分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解決,但畢竟身心還不成熟,單憑其個人的力量難以解決,高校應采取各種措施,了解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源頭;并根據(jù)大學生在不同階段下的身心發(fā)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心理講座等等,努力造就樂觀堅強、人格完善的高素質大學生[9]。鄒芳芳和王鐵峰認為也可通過網(wǎng)絡在線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增強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承受挫折的能力[12]。
以上所述為我國當前關于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學術界學者們的智慧結晶,為后人正確看待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xiàn)狀、原因以及對策提供了具體的建議。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雖然豐富,但也存在些許不足,同時為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當前學術界對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象的研究來看,多數(shù)是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其中絕大部分采取的是普查式的問卷調查法,學者一般是在某一地區(qū)的某幾所高?;蚰骋凰咝V羞M行問卷調查,而且問卷的題目設計大部分并不是開放式的,樣本選取的范圍也不夠廣泛,統(tǒng)計分析等還停留在一般意義的調查范疇,其調查結果卻輻射到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大學生信教心理。這也使得對某些問題的研究缺乏規(guī)范性,比如信教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問題,由于各高校所處的地區(qū)不同、生源不同,在信教比例上當然是會有不同的。這些都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結論的偏差性,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對宗教信仰的認知存在差異。大學生很少能正確把握學術界認可的宗教信仰的四要素,大學生淺顯的宗教知識與研究者的預期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這種固有的知識差異,使得調查者與被調查對象對宗教信仰的理解存在差距?;蛘哒f研究者對宗教信仰的界定較為嚴謹,而大學生對宗教信仰的理解較為寬泛。因此,在調查研究高校中的大學生宗教信仰情況時,首先應該分析大學生對宗教信仰的理解程度,否則調查的結果很可能失實。
宗教信仰作為精神層面的內容,為了更真實地得知大學生對宗教的個人理解和信仰宗教對其帶來的影響,在取樣時應當深入地進行個體案訪談;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學術界基本上都是從宏觀層面上出發(fā)的,現(xiàn)狀調查和結果分析多,從微觀層面上對大學生選擇宗教信仰相關因素研究的文章數(shù)量非常少。例如,從男女性別差異的角度出發(fā)對大學生信徒進行對比研究;又諸如將三大宗教分為不同的群體進行研究等等。因此,未來只有更加側重于微觀層面上的調查研究,才更有利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引導大學生的信仰趨勢。學術界的研究側重于研究學校如何發(fā)揮作用、如何采取措施,研究家庭如何發(fā)揮相應的作用,但忽視了媒體在傳播宗教文化方面的影響?,F(xiàn)有的研究都顯示出,大學生皈依宗教的比例升高,除了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不足有關外,其實很多學生是受到了媒體鼓吹宗教文化的影響。未來的研究可以向這一方面去發(fā)展。
對于正確結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以及科學無神論教育來引導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研究還不夠多,并且關于宗教觀教育和無神論教育的實效性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辦法也不多,宣傳和教育的效果還不能完全滿足和達到要求。所以,注重探索和研究高校加強大學生宗教觀教育的一整套具體的機制和體制是我們在研究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對策時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大學校園宗教信仰的應對策略研究上,研究人員應當立足于信教大學生的宗教情感和體驗,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并且,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無宗教信仰學生的科學宗教觀,既使他們了解相應的宗教文化知識,又使他們從容應對生活及學習中的宗教現(xiàn)象。
[1]王黎芳.大學校園宗教信仰現(xiàn)象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11):146-149.
[2]趙宗寶等.大學生宗教觀現(xiàn)狀分析及良性變化對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1):37-41.
[3]談宗凡.在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新西部,2007,(8):75-81.
[4]李海晶,徐朝亮.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探析及反思[J]教育學術月刊,2009,(11):33-35.
[5]許瓊妍,劉超等.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與特點調查研究報告[J].時代金融,2007,(6):172-174.
[6]田慧麗,汪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天中學刊,2012,(10):123-124.
[7]廖志誠,謝小芬.現(xiàn)狀與反思: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J].福建論壇,2012,(3):150-153.
[8]馮艷,王海霞.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新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6):104-106.
[9]劉成運,韓宇.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J].社會,2012,(12):128-129.
[10]賀艷梅.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狀的調查與思考[J].世界橋,2010,(12):85-87.
[11]王道陽,胡玥.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1,(8):166-171.
[12]鄒芳芳,王鐵峰.大學生宗教信仰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2,(6):151-152.
[13]陳麗杰,姜艷華.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探析[J].遼寧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9):61-62.
[14]蒲生華.我校藏族大學生宗教信仰與無神論教育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2,(9):77-78.
[15]陳安金.大學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對策探析[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4,(1):49-50.
[16]何勤勇等.試論現(xiàn)階段宗教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我們應采取的應對措施[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2,(1):45-49.
[17]王康.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研究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10,(1):59-63.
[18]左鵬.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6,(9):40-43.
[19]冼德慶.對廣東高校學生宗教觀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探索,2008,(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