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鳳
(雞西大學 文法系,黑龍江 雞西 158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guī)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是我國現(xiàn)代各民族人民普遍通用的共同語,是聯(lián)合國使用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陣地,教師是推廣普通話的主要力量,青少年是推廣普通話的主要對象,尤其中小學生正處于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抓緊訓練普通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育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中小學語文教師,這些未來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對中小學生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因此,雞西大學語文教育專業(yè)從大一開始不但開設了現(xiàn)代漢語課,還專門開設了普通話訓練課。從多年普通話推廣和訓練中,我們總結(jié)出了一些訓練的原則與方法,希望能為廣大普通話的推廣者提供一點借鑒。
高校學生從小使用的教科書、閱讀的書籍都是合乎普通話規(guī)范的文章、著作,對他們進行普通話的培訓,主要問題不在詞匯和語法方面,而是語音方面。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主要是針對學生的發(fā)音問題展開訓練。普通話有二十一個輔音聲母、三十九個韻母、四個聲調(diào),組合起來不過一千二百多音節(jié),但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可毫無章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般來說,在生源方言復雜的院校進行普通話訓練,難度要大于生源方言單一的院校。學生各自所屬方言不同,難以用同一的語音規(guī)律來指導學生學習,不利于在課堂上進行整齊劃一的訓練,這是方言復雜地區(qū)院校進行普通話訓練經(jīng)常碰到的一個難題。雞西大學語文教育專業(yè)每年的學生人數(shù)都在五六十人左右,學生多來自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甘肅等地的農(nóng)村,方言差異較大。在課堂指導和訓練中,針對學生多、方言復雜的狀況,我們采取把學生分組的方法來進行訓練,在分組中要注意不同地區(qū)的學生交錯排列,這樣不但可以避免學生用方言交流,還可以取長補短。按語言交際規(guī)律去思考,在方言復雜的地方,沒有哪種方言占主導地位,各種方言勢力、習慣影響處于均衡狀態(tài),學生與他人接觸進行言語交際,碰到同一方言區(qū)人的機會少,這就必然會迫使他們不得不用普通話來進行言語交際,平時主動而不是被動、自覺而不是強制的說普通話的機會就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便可以化阻力為動力,把難題變成優(yōu)勢。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專著《學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這段話以簡潔的文字、生動的比喻闡明了經(jīng)典的教育教學原則。其中的“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即教學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在普通話的教學訓練中,也不可凌節(jié)而施。各個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雖不盡相同,但和普通話之間總是有相近之處,教學和訓練從容易的教起,學生學起來不困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如聲母 b、p、m、f、d、t、n、l,應先教塞音 b、p、d、t和唇齒音 f,然后交鼻音 m、n,最后是邊音 l。
寓教于樂,增強訓練的趣味性。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普通話訓練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到參加教學活動能輕松舒暢地學到知識,培養(yǎng)技能。
繞口令是長期流傳在民間的一種文學藝術(shù)。它把一些聲母韻母或者聲調(diào)非常容易混淆的字交叉重疊起來,組成反復饒口的句子,是一種訓練發(fā)音器官各部分靈活運動和密切配合的有效形式。比如,對一些常常出錯的字進行歸類,反復使用,并配合有趣的繞口令,如:“樹上有個澀柿子,樹下有個石獅子,風吹柿樹嘩嘩響,樹上掉下了澀柿子,柿子打著石獅子,獅子碰壞了澀柿子”,這個繞口令解決的主要是柿子、獅子、澀、石等容易出錯的字。繞口令短小精悍,生動活潑,詼諧有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鍛煉吐字辨音,掌握發(fā)音要領(lǐng),練習繞口令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能操之過急,要講究一個由慢到快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競賽能夠點燃學生的激情、挖掘?qū)W生的潛力,也是普通話訓練的一種特殊而有效的方式。學生分組訓練,可以把訓練的結(jié)果以競賽的方式來展現(xiàn),競賽的類型可以多種多樣,如課堂上可以組織詩歌朗誦、經(jīng)典誦讀,課余時間可以組織演講比賽。在教學和訓練的過程中,切忌枯燥的訓練,要想方設法把教學內(nèi)容趣味化。
省力原則,又稱經(jīng)濟原則。語音訓練中,有規(guī)律可尋的,可以規(guī)律性掌握,但有些是沒有規(guī)律的,比如東北地區(qū),存在平翹舌不分的現(xiàn)象,哪些讀平舌、哪些讀翹舌,沒有規(guī)律性,只能采取死記的方式。普通話中的平翹舌音大約有一千多個,其中平舌音少于翹舌音,大約有三百多個,從省力原則出發(fā),學生自然會選擇記字數(shù)少的平舌音。為了省力還可以交給學生一些小竅門,比如“松、聳、送,翹不動”等發(fā)音小竅門,幫助記憶。
普通話訓練的方法要科學,要能正確、快速引導學生掌握發(fā)音的技巧。
普通話訓練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會說、說好普通話,教學中聽音、辨音是基礎。教師正確的示范,可以對學生的練習起到指導作用,使學生練習有所依據(jù),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但應掌握火侯,點到為止,決不能包辦代替。在示范的過程中,要注意和理論的講解相結(jié)合。比如,在北方方言區(qū),普遍存在著把“uei(如‘偉’)”,讀成“vei”的現(xiàn)象,學生基本都能正確地發(fā)“u”的音,只是在“uei”這個音節(jié)中,學生容易出現(xiàn)偏差。教師在示范之前,要強調(diào)“u”的圓唇特征,然后邊講解邊示范,讓學生在聽和看的過程中,掌握發(fā)音的要領(lǐng)。教師在示范的過程中要注意,應該適當?shù)乜鋸埧谛危娱L發(fā)音時間,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住發(fā)音要領(lǐng)。
帶音法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就是用已經(jīng)學過的一個音,或者說是學生母語中一個類似的音通過口型等的適當變化,來帶著發(fā)出一個新的比較難發(fā)的音。這種方法在普通話的實際訓練中也是很有幫助的。比如,在甘肅一帶存在著前后鼻音不分的現(xiàn)象,如“根、庚、新、星、魂、紅、群、窮”等字,在甘肅隴西、臨眺等地都讀成后鼻音-nɡ,而在秦安、康縣榆中等地正好相反,都讀成前鼻音-n。這些地區(qū)的學生都會發(fā)鼻音m,也都能讀準舌尖中音d和舌根音ɡ,n和d、nɡ和ɡ的發(fā)音部分是相同的,可以引導學生先準備發(fā)d或ɡ,即讓學生保持發(fā)d或ɡ的成阻狀態(tài),然后讓氣流在鼻腔流出,就可以順利發(fā)出舌尖中的鼻音n和舌根鼻音nɡ了,然后再配合音節(jié)練習,逐漸讓學生把所學內(nèi)化為自己的習慣。
首先是在教學中要把學生方言和普通話的發(fā)音進行對比,對于正遷移的因素要適當加以利用,對于負遷移的因素,要加以防范避免。方言和普通話對比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聽學生說,掌握他們的語音面貌,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對各個方言區(qū)的語音特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
其次是在漢語本身的要素中進行對比,比如在進行聲母教學時,可以把z和zh、c和ch、s和sh、sh和r等易混淆的音進行比較。如 zǔlì阻力——zhǔlì主力,zànshí暫時——zhànshí戰(zhàn)時,cūbù 粗布——chūbù 初步,sīrén 私人——shīrén 詩人,sōují搜集——shōují收集。在對比訓練時,可以先讓學生單純地聽音、辨音,然后再結(jié)合字形朗讀。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有時候比成功的經(jīng)驗更容易讓人記住。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把課堂或課下同學交流的語音片段用手機、相機、MP3等錄下來,讓學生自己聽同學或自己的發(fā)音,然后分辨發(fā)音不正確或不到位之處。如果遇到很典型的普遍性的錯誤或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集中進行指導訓練。
普通話訓練是一種語言技能訓練,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練習和使用的機會,使技能變?yōu)榱晳T,才能鞏固成果,收到實效。教師應將這項訓練貫穿于平時的課堂上,在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時,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及提高。
[1]程相文.漢語普通話教學的十項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1999(4).
[2]蔣有經(jīng),汪應樂.方言復雜地區(qū)高師普通話訓練管見[J].上饒師專學報,1995(4).
[3]馬瑩.談如何對高師學生進行普通話訓練[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12).
[4]沙聰穎.淺談如何在高職教育中進行普通話訓練[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萬里.“普通話訓練”和“一般口語交際訓練”的幾個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5(1).
[6]吳積才.師范院校的普通話訓練與考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3).
[7]謝明.論普通話訓練的系統(tǒng)性與綜合性[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