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曙光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亳州 236800)
龔德樹生平述略
袁曙光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亳州 236800)
龔德樹,捻軍軍師,白旗總旗主,捻軍前期領導人之一,是捻軍行動、方針的重要策劃者。相對于其他捻軍領導人狹隘的小農意識和地域意識,龔德樹是捻軍中最具大局觀之人,他清醒地意識到捻軍力量的不足,堅持與太平軍聯合作戰(zhàn),直至1861年戰(zhàn)死。龔德樹戰(zhàn)死較早,但在前期捻軍中的重要性不亞于盟主張樂行,目前對其研究較少。通過對龔德樹生平的論述,希望對其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龔德樹;捻軍;淮南;張樂行;太平軍
龔德樹(~1861年),原名龔道德,人稱龔得,因為眼睛不大,習慣遠眺仰視,瞇縫眼,得綽號“龔瞎子”。龔德樹家鄉(xiāng)在安徽潁州府亳州雉河集宮吉寺磨盤松,位于今渦陽城西南25里。龔德樹幼時喪父,家中只有母親和一妹妹,家境貧苦。盡管生活非常困難,其母對龔德樹期望很高,千方百計供養(yǎng)龔德樹讀書,盼子成才。龔德樹科舉不中,在家鄉(xiāng)做過私塾教師。因略通醫(yī)理,身背藥箱走村串鄉(xiāng)當郎中,救治過不少百姓,在家鄉(xiāng)宮吉寺周邊一帶威信很高。
咸豐元年(1851 年),龔德樹結捻起義,因性格豪爽,膽大勇武,而且足智多謀,善于交際,在當地人緣深厚,被擁為頭領。龔德樹所在的宗族勢力非常強大,號稱“九里十三龔”。 龔姓村莊散布在渦陽公吉寺和臨湖鋪之間的大面積地區(qū),有龔方莊、龔樓、龔瓦房、龔堿坑岸、龔前園、龔長營、磨盤松、龔老家、龔花園、龔大莊、龔小莊、龔小橋、龔角落等13個村子。龔德樹起兵后,大批龔氏宗族子弟來投,充實了其力量,實力發(fā)展很快。
1852年10月,雉河集張德才、司馬榮等18人自北方販運私鹽回鄉(xiāng),途經河南永城,見郊外田野散牧羊群,便順手牽羊而歸。羊群主人永城地主王超群懷恨在心,意圖報復,再次買羊放牧,派人挑釁。張德才等人不甘示弱,雙方發(fā)生惡斗,張德才等18人失利,被投入永城監(jiān)獄。張樂行回鄉(xiāng)后決定武力救人,龔德樹給予大力持之,與之率萬人包圍永城縣城,迫使縣令呂贊陽將張德才等人放出。此次事件,張樂行感激龔德樹出手相助,二人交情日深,守望互助。
1855年,捻軍各部在雉河集舉行會盟,推舉張樂行為大漢盟主。為加強捻軍組織建設,建五旗軍制,龔德樹因足智多謀被命為盟主軍師兼白旗總旗主,成為捻軍主要首領之一。會盟之后,捻軍以雉河集為基地,四面出擊。“南至穎、霍,北抵蕭、碭,東接懷遠,西連歸德,凡江皖豫壤地縣相連之處蟻聚蜂屯,不可枚舉”,[1]給予各地清軍沉重打擊。龔德樹與張樂行關系密切,因此所率捻軍白旗多與樂行之黃旗并肩作戰(zhàn)。
雉河集會盟后,負責剿辦安徽捻軍的清左副都御史袁甲三調集清軍,采取四面分進合擊戰(zhàn)術,圍攻雉河集。清軍大軍壓境,龔德樹分兵一部攻打河南鹿邑,又令捻軍自潁上十八里鋪進逼潁州府城,企圖調動清軍,減輕壓力,但兩路捻軍均告失敗。龔德樹親率白旗捻軍主力,隨張樂行在界溝集、閻集、白龍王廟等地與清軍作戰(zhàn)失利,損失慘重。為避清軍主力,根捻軍據龔德樹建議,撤離雉河集,向南疾進,轉攻他地。遂強渡潁河,于6月中旬攻克淮上商業(yè)重鎮(zhèn)三河尖(今霍邱縣西北)。三河尖位于豫、皖兩省交界,“水陸沖要,商賈輻輳”,捻軍繳獲大量錢財物資,并擴充人員,“勢復大熾”。[2]聞捻軍占領三河尖,袁甲三移駐潁州督戰(zhàn),清軍冒暑南下追擊。捻軍放棄三河尖,滿載戰(zhàn)利品奪回雉河集,清軍復攻雉河集。捻軍再次采用攻敵后方的戰(zhàn)法牽制清軍,分兵兩路,龔德樹率數萬捻軍向西南方向出擊,途經順河集、苗家集圍攻太和縣城,清軍來援迅速,捻軍作戰(zhàn)失利,敗退。與此同時,張樂行所率捻軍出擊東北方向,圍攻蕭縣、徐州不克,退走。兩路捻軍均未達到調動清軍的預期目標,只得聚合兵力,加強雉河集防守。在清軍優(yōu)勢馬隊的圍攻之下,11月,雉河集再失,龔德樹等率捻軍東退至宿州臨渙集,據險阻敵。東追捻軍之清軍崇安部宿營澮河南岸。龔德樹利用崇安的一路窮追、“驕不設備”的弱點,募集敢死隊劫營。11月30日夜三更時分,敢死隊分成四路突襲清軍營壘,河北岸臨渙捻軍按規(guī)定信號擂鼓吶喊?;鸸鉅T天,清軍人馬饑疲,倉皇迎戰(zhàn),死傷慘重,大潰,狂奔200 余里,逃至亳州城內,兵勇僅存10余人,不能成軍,“大挫軍威”。[3]統軍將領崇安被清廷革職拿辦,不久賜死。此次大捷充分顯示了龔德樹高超的指揮藝術。捻軍雖然取得臨渙集澮河橋劫營大捷,但清軍仍然占據優(yōu)勢。為打破清軍圍攻態(tài)勢,龔德樹于1857年1月率軍數萬進攻蒙城,因練總徐立壯等防堵,圍攻五天未克,退回楊村一帶。清軍各部步步緊逼,捻軍節(jié)節(jié)抵抗,節(jié)節(jié)敗退。2月,尹家溝失守,捻軍在皖北的根據地基本喪失殆盡。
局勢危急,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捻軍留下部分部隊在皖北地區(qū)堅持作戰(zhàn),牽制敵軍,主力準備轉進。此時,太平天國因天京事變實力大減,急需聯絡其他抗清勢力共同對敵,太平軍將領李秀成、陳玉成等遣人送信,相約張樂行率捻軍赴淮南抗清。龔德樹目光長遠,力主與太平軍聯合抗清。咸豐七年春,龔德樹指揮白旗捻軍隨張樂行離開雉河集,順渦河東下,經蒙城至懷遠,溯淮河西上,擊攻沿途阻擊的清軍,第二次攻占三河尖,隨后進軍淮南。1857年3月6日,龔德樹、蘇天福率領捻軍先遣部隊在霍丘、六安交界處與太平軍勝利會師。雙方商定捻軍保持自己的原有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其首領也得到太平天國的封號,龔德樹后被封為征北正總提、蓋天義。
捻軍與太平軍會師后雙方聯合作戰(zhàn),龔德樹率軍與李秀成、李昭壽部太平軍聯合攻占霍丘城,繼而圍攻潁上。潁上雖小,但它“北介沙河,南介淮河,西枕郡城,東控正陽關,蓋亦險塞之處”,[4]聯軍要實現向西北發(fā)展的計劃,必須攻占潁上。清軍亦深知潁上的重要性,把總朱金昭、武舉姜兆璜等率兵勇300余人自潁州星夜來援,入城防守,并派人向勝保求援。聯軍分工合作,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太平軍經驗豐富,主力攻城,捻軍機動性強,負責擄糧供應攻城部隊。潁上圍攻持續(xù)43個晝夜,聯軍雖幾次轟塌城墻,但部署不力,始終未曾奪得縣城,而勝保攻陷潁州柳河集后派兵來援,聯軍遂撤回淮河南岸。隨即兩軍分兵,捻軍前往三河尖。潁上解圍后,勝保發(fā)起了爭奪三河尖的戰(zhàn)役,為牽制清軍,張樂行派遣龔德樹部奪取了三河尖附近的水陸要隘方家集,筑壘積糧據守,以為犄角。6月8日,勝保軍分三路攻破方家集,龔德樹所部白旗捻軍損失慘重,退往王家壩,勝保軍連續(xù)進攻,龔德樹退回三河尖。捻軍連戰(zhàn)受挫,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出現內訌,清軍趁機發(fā)起攻擊,攻破三河尖,張樂行、龔德樹被迫率捻軍轉赴霍邱。
三河尖失守后,清廷調集大軍進攻正陽關,駐守霍邱的龔德樹,數次率部參與援救正陽關的戰(zhàn)斗。八月下旬,清軍陳萬金所部在霍邱城西湖南岸截擊龔德樹所率領的正陽關后路援軍,捻軍折回霍邱,清軍乘勢追擊,叛徒張金桂開城門接應,清軍一擁而入,霍邱失守。10月,正陽關失守,龔德樹率部隨張樂行沿淠河水陸夾岸南下,至六安休整。在此期間,龔德樹白旗捻軍兩度擊敗清軍李孟群部的進攻,占領獨山。不久,又聯合舒城太平軍攻占霍山。1857年12月,正當捻軍外部壓力有所減弱之際,六安捻軍領導集團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以張樂行、龔德樹為首,堅決主張與太平天國聯合抗清,而以藍旗旗主劉永敬及其侄劉天臺為首,反對聯合,主張把隊伍拉回皖北,獨自進行抗清。最終,由龔德樹設計,經張樂行默許,誘殺了劉永敬、劉天臺。其后,捻軍領導層沒有及時做好善后安撫工作,因而招致藍旗部眾大憤,紛紛離開六安北歸,導致捻軍分裂,削弱了淮南捻軍的力量。
清軍抓住捻軍力量分散時機,加緊圍攻。1858年4月,勝保、袁甲三率清軍由固始、正陽關移營至六安城外,李孟群部亦由西南、東北方向逼近六安。龔德樹等率捻軍與清軍大戰(zhàn),終因孤軍無援,加之叛徒許原如、楊邦本等開城內應,六安失守,龔德樹率部拼死突出重圍,并擊斃清軍副都統楚勒剛阿、游擊亮志等,然后沿淠河北上,順淮河東下。6月,占領淮河上游重鎮(zhèn)懷遠縣城又相繼占領鳳陽縣、鳳陽府城,克臨淮關。捻軍聲勢大振,扭轉了此前屢戰(zhàn)失利的局面,同時使淮河南北捻軍占領區(qū)聯成一片,成為太平天國北面屏障。9月,龔德樹率鳳陽、臨淮等地的部分捻軍,在太平軍吳如孝部援助下,進攻定遠,隨即參加二解天京之圍。在烏衣戰(zhàn)場,白旗捻軍奮勇沖入清軍馬隊,殲滅清軍德興阿部4000人。次日,聯軍在江浦小店再次大敗江南大營所派援軍馮子材部5000人,在九泭洲太平軍的配合下,乘勢克復浦口,擊滅清軍江北大營,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脅。11月,湘軍李續(xù)賓部進逼廬州西南屏障三河鎮(zhèn),陳玉成由江蘇六合來援,切斷湘軍后路。龔德樹率部奉命參戰(zhàn),從東戰(zhàn)場快速西進,進至三河鎮(zhèn)北面地區(qū),合圍李續(xù)賓部湘軍,血戰(zhàn)10 余日,殲滅湘軍精銳6000 人,湘軍悍將李續(xù)賓戰(zhàn)死,給予湘軍沉重打擊。此戰(zhàn)亦是捻軍與太平軍聯合作戰(zhàn)的典范。
1859年6月,龔德樹為配合陳玉成所部東征,率領懷遠捻軍數萬人渡過淮河,圍攻定遠,初戰(zhàn)失利。7月,在太平軍吳孝如部配合下,龔德樹率部攻克定遠,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區(qū),打通了與太平天國控制區(qū)的聯系,切斷了安徽清軍的糧餉通道,使清軍大為恐慌,被迫退走,給予太平軍有力支持。年后,龔德樹再次奉陳玉成命令率部出定遠,隨太平軍討伐李兆壽,克來安縣城。10月,捻軍由張樂行留守定遠,龔德樹率部參加陳玉成為攻武漢、保安慶而舉行的第二次西征。11月,龔德樹與陳玉成聯合進行掛車河戰(zhàn)役,向圍攻安慶的曾國荃清軍展開猛烈進攻。曾國荃正準備撤圍時,太平軍叛將韋俊自樅陽出兵,斷聯軍練潭糧道,清安徽按察使李續(xù)宜部、副都統多隆阿部相繼撲來,聯軍遭到圍攻,大敗。陳玉成部被迫退回桐城,龔德樹部撤往廬江。第二次西征宣告失敗,沒有打破湘軍對安慶的圍攻態(tài)勢。
1861年2月,太平軍陳玉成部遠征湖北,龔德樹受命協同。龔德樹自霍山向湖北羅田縣松子關進擊,以從北路接應南路陳玉成部。3月14日,龔德樹率聯軍5萬人進攻松子關。龔德樹分兵兩路,左出平頂山、右出王斗坳攻打松子關。清守將成大吉、副將張運馥分兵接戰(zhàn)。關上清軍頑強抵抗,滾木擂石齊下,白旗捻軍傷亡甚多。聯軍久攻不下,為鼓舞士氣,龔德樹親率騎兵沖鋒。激戰(zhàn)中,成大吉遣武后營參將王名滔率清兵和團練鄉(xiāng)勇從左側山腰迂回截擊,以炮火轟擊開路,龔德樹不幸中炮犧牲。龔德樹死后,太平天國追封其為勇王,以昭顯其功績。
龔德樹足智多謀、作戰(zhàn)勇敢,深孚眾望,是捻軍前期領導人中僅次于張樂行的一位重要首領。他所統轄的白旗捻軍紀律嚴明,“梟猛耐戰(zhàn)”,[5]在捻軍征戰(zhàn)過程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是捻軍的主力之一。同時,龔德樹是捻軍領導層中最具有遠見之人。他清楚地認識到單憑捻軍的力量不足以與清廷抗衡,始終堅持與太平天國聯合作戰(zhàn)的正確方針,在皖江地區(qū)縱橫馳騁,給予清軍有力打擊,特別是三河鎮(zhèn)大捷更是其聯合作戰(zhàn)的典范。龔德樹在捻軍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犧牲,對于捻軍以及太平天國都是巨大的損失。
[1]朱學勤.剿平捻匪方略(第13卷)[M].清同治十一年鉛印本,1872:11.
[2]尹耕云.豫軍紀略[G].//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捻軍〉(第2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08.
[3]黃佩蘭.渦陽縣志[G].//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捻軍〉(第2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01.
[4]曹藍田.潁上城守日記[G].//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3冊),上海中華書局1963:16.
[5]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G]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1冊),中華書局,1980:171.
[6]江地.捻軍史研究與調查[M].齊魯書社,1986.
[7]郭豫明.捻軍起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8]渦陽縣地方志編篆委員會辦公室.捻軍始末[M].1983.
[9]江世榮.捻軍史料叢刊[M].商務印書館,1957.
[10]張珊.捻軍史研究[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11]徐松榮.捻軍史稿[M].黃山書社,1996.
[12]郭豫明.捻軍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ClassNo.:K254.4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OntheLifeofGongDeshu
Yuan Shuguang
(Bozhou Teachers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As a division of Nian Army , the Lord of white flag , and one of the early leaders of the Nian Army, Gong Deshu is an important policy planner . Compared to other leaders of Nian Army full of narrow smallholder consciousness and local consciousness, Gong Deshu was clearly aware of the problems the Nian Army forces faced , and he insisted the joint operations with Taiping army. He was taken as an important person as Zhang Lexin Niang ,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fe of Gong Deshu,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life of Gong Deshu.
Gong Deshu the Nian Army; Huainan; ZhangLehang; the Taiping Army
袁曙光,碩士,講師,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立項課題(課題批準號:JG12102);2012年度亳州師專質量工程課題(編號:BSJY201201)。
1672-6758(2013)11-0143-3
K254.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