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后殖民視角探究大學英語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2013-04-06 20:02:45梁滿玲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后殖民英語教學

      梁滿玲

      (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引言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事關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性的專門人才,事關為經(jīng)濟建設服務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及競爭力的大局。同時,這些專業(yè)人才也肩負著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重任,對改變世界格局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有著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由于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人數(shù)多,課時少,師生比例不足,教學改革一直徘徊在教學方法、手段及模式上,旨在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近幾年,隨著多媒體教學和網(wǎng)絡平臺教學的發(fā)展,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從弘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方面探討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shù),微乎其微。研究界和教育界欠缺應有的關注和探討。

      一、后殖民理論述要

      后殖民是指世界上占據(jù)強勢地位的國家對世界上其他處于邊緣、弱勢地位的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實施霸權控制,即不在場的殖民統(tǒng)治的格局。后殖民研究是一種多元文化理論,是以權力關系為參照的后殖民主義視角,主要研究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的權力話語關系,涉及種族、身份認同、文化霸權、民族認同、性別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愛德華·薩義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作為一種重要的理論和方法論,它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介入翻譯理論中的。翻譯的“后殖民轉向”使其擺脫了單純的語言層面,進入更為宏觀的社會、文化、歷史、政治、意識形態(tài)領域。后殖民翻譯理論關注的是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翻譯活動,關注隱藏在譯作背后的文化交流中的權力運作,描寫和解釋權力差異所帶來的譯者的價值取向和翻譯策略取向,反思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翻譯活動中權力的不對稱關系以及譯本生成后對目標文化的顛覆作用。在目前世界后殖民語境下,英美文化的輸出量最大,而輸入量卻最小。英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多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強行在原文里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習俗,弱化甚至抹殺原文語境里的語言與文化差異,成功實施了對異域文本的改寫和挪用,使被譯國家文化及形象破碎、歪曲甚至妖魔化。在此過程中撒播話語權力,實施文化侵吞,而且在被殖民一方的意識中不斷強化自我身份的認同。在這種格局下,中國的文化國力受到了嚴重威脅,需要通過弘揚中國文化來建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以至于在文化全球化沖擊下立于不敗之地。

      二、中國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訴求

      20世紀初期至末期是翻譯最為輝煌的時期,中國翻譯西學達到了高峰。但同時期中國學者著作被翻譯成西文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中西翻譯著作出現(xiàn)了巨大的文化逆差,西方文化輸入與中國文化輸出極端失衡,中國翻譯西學幾乎是西方翻譯中國20世紀著作的100倍。中國影視的翻譯與輸出也極為有限。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經(jīng)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序從200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2011年仍保持這一位置。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新引擎,但在文化輸出上卻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致使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精髓和當代文化成果得不到恰當?shù)亟榻B,不利于使世界重新正確認識中國,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中華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領域的長遠發(fā)展。在后殖民語境下,英美強勢語言和霸權文化對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西化”滲透,打壓、沖擊譯入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作為中國未來的青年學生卻存在認同西方價值觀而忽視甚至貶低母語語言文化價值的問題。中國文化的邊緣化給公共英語教學的警示是:把介紹、傳播中華民族思想文化、藝術文化和實用文化的任務交給西方漢學家是不可靠的,或交給屈指可數(shù)的中國譯者是不夠的,弘揚中國文化應成為今后所有中國人的重要任務。中國的未來不僅僅是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富強,而且是生態(tài)文化學意義上的文化輸出和文化對話,從而可能為世界提供更為重要的文化參照系。高校公共英語教學不應單向輸入西方文化而忽略本國文化,應充分重視并肩負起培養(yǎng)中國優(yōu)秀文化輸出人才的使命。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現(xiàn)狀

      “中國文化失語”,即不能用除母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來表達中國文化的狀況,此概念首先由從叢在《光明日報》上提出。之后,學者 (張為民、朱紅梅,2002;劉世文,2003;蔣亞瑜、劉世文,2005;鄧文英、敖凡,2005)通過測試、問卷和訪談等方法對此進行了調查研究。肖龍福、肖迪等學者 (2010)更詳細地展現(xiàn)了中國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狀況。參照以上學者調查研究的結果,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可以歸納為:1.學生和教師的中國文化知識及其英文表達狀況遠不能令人滿意;2.我國高校大多數(shù)院系沒有開設形式多樣的中國文化選修課;3.目前使用的英語教科書及測試很少涉及中國文化教學內容。多元文化教學成了單一的英語語言文化教學,學生課內、課外獲取中國文化知識及其英語表達習得的機會非常少;4.教師在其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系統(tǒng)研習中國文化以及實際操練、運用英語表述中國文化。總之,中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掌握的中國文化知識還不夠理想,他們運用英語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也十分欠缺。中國高校大學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的缺失以及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不足的失語現(xiàn)象確實存在,且較為明顯。破壞了文化生態(tài)教學,妨礙了學習者全方位的素質培養(yǎng)。

      四、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應對措施

      基于中國文化輸出存在強烈的后殖民訴求,公共英語教學應肩負起培養(yǎng)中國優(yōu)秀文化輸出人才的使命,結合“中國文化失語”的現(xiàn)狀,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

      1.從宏觀上改變英語教學中單向文化輸入的理念

      雖然教育部頒布的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英語教育要融入多元文化,但是在實踐中,多元文化教學早已成了單向的英語文化浸潤與灌輸。教師不僅把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知識傳授給學生,還竭盡所能地把它所承載的英語文化內涵以及使用該語言時的相關社會文化規(guī)約等同時教授,以培養(yǎng)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即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作為未來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中國人的本族文化教學卻微乎其微,始終處于一種缺席的狀態(tài)。長此以往,導致母語的退化與母語文化的極度營養(yǎng)不良。因此要糾正文化教育的偏差,變單向的文化輸入和習得為雙向的文化能力的平衡發(fā)展。

      2.從微觀上探究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及教學方法

      我國多所大學僅以大學語文或者現(xiàn)代漢語作為提升大學生漢語水平的公共選修課,這種單一的課程設置直接影響到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yǎng),使不少學生喪失了對國學深厚文化底蘊的探究興趣,從而導致對中國文、史、哲精髓缺乏感知與了解,不具備解讀中國古典語言與文化的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豐富多樣,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典籍選讀、中國思想經(jīng)典、西方文化概論、中西文化比較等人文通識課程,既具有經(jīng)典性又不乏現(xiàn)實教育意義。在教材編寫及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中國文化的滲透,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在提高學生漢語文化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吸收、引介西方文化精髓,傳播、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和敏感性。此外,應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納入到英語教學的考核中,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文化的同時能進一步鉆研和傳播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3.提高教師的漢語文化能力

      教師的綜合素質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后殖民語境下,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英語教學不是英語語言、文化及政治的單向教育,而是中英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雙向政治行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肩負著傳播、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重任,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母語文化能力及意識,在英語教學中要加強中西文化的比較、對照,切實轉變重英語文化引介,忽略漢語文化,甚至使“中國文化失語”的教學理念,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和文化輸出能力。

      五、結語

      在世界后殖民背景下,中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由于忽視了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位置,使中國文化處于失語狀態(tài),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作為交際主體的中國人,很多時候卻不能用英語表達、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針對這一現(xiàn)象,應從宏觀上改變外語教學單向文化輸入的理念,從微觀上改變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此外,作為文化教學的主力軍,外語教師要率先提高自身的漢語文化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鄧文英,敖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4).

      [3]蔣亞瑜,劉世文.提高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方法與途徑[J].集美大學學報,2005(1).

      [4]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毛凌瀅.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與譯者漢語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1).

      [6]肖龍福,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

      [7]楊文瀅.后殖民語境下中譯英人才的培養(yǎng) [J].海外英語,2011(2).

      [8]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學報,2002(1).

      猜你喜歡
      中國文化失語后殖民英語教學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語教學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全球化之下的少數(shù)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淺探
      后殖民解讀與性別研究的有機結合
      ——評《后殖民女性主義視閾中的馬琳·諾比斯·菲利普詩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叢林——《大河灣》的后殖民生態(tài)解讀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及對策
      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xiàn)狀及思考
      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調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9:58
      大學生英語學習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成因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3:53:32
      Long的互動假說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塔河县| 萨嘎县| 荔波县| 洮南市| 霍山县| 青铜峡市| 无为县| 孟津县| 吴桥县| 梁山县| 安宁市| 平舆县| 凌海市| 延津县| 桂阳县| 临漳县| 哈尔滨市| 丹凤县| 靖远县| 高平市| 紫云| 河津市| 榆社县| 金塔县| 绥化市| 噶尔县| 察隅县| 哈尔滨市| 镇坪县| 通河县| 安顺市| 平原县| 麟游县| 葫芦岛市| 梓潼县| 苗栗县| 玉门市| 兴宁市| 武隆县| 连江县|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