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蘺
南京“市長”王安石親毀玄武湖
文 / 江蘺
北宋江寧知府王安石在南京城大筆一揮,一篇不足300字的《湖田疏》便將玄武湖從南京的版圖上消失了300年。
左圖:曾任北宋宰相的江寧知府王安石。
右圖:1930年代的玄武湖。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深秋,因變法受挫而外放江寧(今南京)知府的王安石在友人陪同下游賞了金陵山水。心情抑郁的他在江山依舊、人事變遷的感慨中留下了一首《桂枝香·金陵懷古》的千古絕唱。
這是王安石第二次出任江寧府尹。盡管因保守勢力的反對與宋神宗的動搖而被迫辭去相位,王安石此行并未灰心懊惱。他開始在江寧繼續(xù)探索、試行各項變法制度,并將重點瞄準了與江寧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的源泉——玄武湖。
就這樣,飽受爭議的北宋宰相王安石在江寧城大筆一揮,從此將玄武湖從南京的版圖上消失了300年。
盡管玄武湖在六朝時曾與長江相連,可操練水軍,面積大至近半個南京城,但在知府王安石的眼中早已不復當年的盛況,而是一個讓人頭疼的“爛攤子”。
《宋史·河渠志》是這樣記載北宋時期玄武湖景象的:“城北有后湖,往時歲旱水竭,給為民田,凡七十六頃,出租錢數(shù)百萬,蔭灌之利遂廢?!笨梢姡敃r的玄武湖淤塞面積較廣,部分湖面在干旱后已經被辟為農田,長此下去,世世代代養(yǎng)育著江寧百姓的玄武湖就要消失了。
面對這個“爛攤子”,王安石很是頭痛:如果將淤塞的玄武湖棄置不用,自然可惜了這么一大片水域;如果疏浚復湖,則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巨大工程,無法在短時間內見到實利,與王安石天生的急性子不合。
思索再三,他做出了一個“泄湖為田”的重大決定,并于熙寧八年(公元1075)向神宗皇帝上了一封《湖田疏》:
臣蒙恩特判江寧軍府,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當時集官吏軍民,宣布圣化,啟迪皇風。終戍一載,所幸四郊無壘,天下同文。然臣竊見金陵山廣地窄,人煙繁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其北關外有湖二百馀頃,古跡號為玄武之名,前代以為游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于內權開十字河源,泄去馀水,決瀝微渡,使貧困饑人盡得螺蚌魚蝦之饒,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濟貧民,假以官牛、官種,又明年之計也。貧民得以春耕夏種,谷登之日,欲乞明敕所司,無以侵漁聚斂,只隨其田土色高低歲收水面錢,以供公使庫之用,無令豪強大作侵占。專駕巡狩,復為湖面,則公私兩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綏懷貧腐。
王安石“泄湖為田”的主張非常明確,也十分契合“農田水利法”的精神:他希望在玄武湖中開十字形河道,將湖水泄去,將湖中魚蝦分給江寧的貧窮百姓;水退之后再將田地分給貧民耕種,一方面解決了當?shù)刎毭竦纳?,一方面又為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可謂兩全之策。便徹底消失了,“惟城北十三里僅存一池”。
而與此同時,王安石也經歷了與玄武湖一樣多舛的人生道路。他再度拜相后,朝政已經被呂惠卿攪得烏煙瘴氣,新法根本無法執(zhí)行下去,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其愛子王雱又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六月病逝。在一系列的打擊下,王安石終于在熙寧九年十月求退金陵,第三次擔任江寧知府。
經歷過人生幾度沉浮的王安石再次回到被他視為“第二故鄉(xiāng)”的江寧,心境已經發(fā)生很大的改變。心灰意冷的他出任知府不久,便辭官離去,從此隱居在燕雀湖畔的半山園。
一日,王安石應好友楊德逢的邀請來到玄武湖畔,看到往日的湖水已經變成長滿麥苗的綠田,眼前一派田園風光。這滄海桑田的變化讓他十分高興,興之所至,他便在楊德逢屋壁上留下了一首詩——《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詩中的王安石沉浸在這項“泄湖為田”工程所帶來的眼前利益中,完全未曾料到后患即將到來。
王安石此舉雖能取得以上二項近利,卻忽視了玄武湖最大的功能——它是南京城水利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國時期,孫權曾在南京開挖潮溝、運瀆、青溪等河道,與玄武湖相通,通過蓄積周圍山上流下的雨水,向南京城輸水,以利民用、運輸、灌溉。如果遇上洪水,玄武湖還可以蓄留一定水量,減輕城市水患。
此時,王安石本人已從江寧任上調離,復拜同平章事、昭章館大學士,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再度進京主持變法。對王安石恢復信任的宋神宗很快批準了他的請求。
江寧知府王安石恢復相位,他的主張自然得到了極為徹底的貫徹執(zhí)行。繼任的江寧知府按照王安石的要求,命當?shù)孛窆⑿浜谷ィ诤虚_設十字形河道,改湖為田,將桑田分給當?shù)刎毭?;為了方便交通,還在湖上架起了橋梁。
這項在王安石看來利國利民的工程一旦完工,玄武湖
消失后的玄武湖很快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南京城陷入了“雨則澇,旱則涸”的尷尬境地。城內不少河道因缺水而淤塞,原本三面環(huán)水的南京城居然變成了一個缺水城市。王安石“窺近利而失遠圖”的做法引發(fā)了無窮后患。
同樣是治湖,王安石的政敵蘇軾則比他聰明得多。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當蘇軾第二次任杭州知府時,他面臨的是與王安石同樣的“爛攤子”:西湖淤塞近半。
蘇軾的做法是:立刻向朝廷起草《乞開杭州西湖狀》,提出疏浚西湖的要求。獲得準許后,他發(fā)動20萬民工疏浚西湖,并用從湖中挖出的大量淤泥筑成一條橫貫湖面的長堤,在堤上修筑橋梁、種植大量的桃樹和柳樹。很快,西湖又重現(xiàn)山青水碧、煙波浩渺的景象。
此后,世世代代的杭州人紛紛用詩文稱頌“蘇堤”帶給杭州的安寧與平靜。相形之下,飽受水患與旱災的南宋人曾多次對王安石“泄湖為田”的主張耿耿于懷。南宋《景定建康志》也指責王安石“田出谷麥,所利者小;湖關形勢,所利者大”,并提出復湖的主張。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和至正三年(公元1343),元朝的南京地方官曾兩次疏浚玄武湖,以期減少后患,南京城遇雨成災的局面才稍獲改善。
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為了擴大南京城的規(guī)模,特意派人對十字河進行了一次大疏浚,同時建閘提升城外水面,玄武湖才得以重現(xiàn)。
□編輯郭鐵□美編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