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杰
[摘要] 目的 探討外固定架聯(lián)合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四肢長骨骨不連的療效。方法 23例四肢骨不連的部位為脛骨11例、股骨8例、肱骨4例,采用單側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部位,3周后行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定期隨訪患者,觀察記錄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情況及并發(fā)癥。結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隨訪,均達骨性愈合,功能恢復良好,愈合時間為3~8個月,平均愈合時間為5個月,其中有2例患者發(fā)生針道感染,經局部消毒處理,定期換藥后痊愈;有1例患者出現固定針松動,經消毒處理后,再次擰緊;無一例患者出現骨折移位、畸形等,無固定架斷裂,骨筋膜室綜合癥,無關節(jié)功能障礙。結論 外固定架聯(lián)合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四肢長骨骨不連具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縮短骨愈合的時間,療效滿意。
[關鍵詞] 單側外固定;自體骨髓移植;長骨骨不連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b)-0085-02
骨不連是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骨折后在愈合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停止愈合,不論如何長久的固定也無法使它連接,臨床上骨不連的診斷依據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癥狀和X 線表現,以及愈合的情況而定。為了探討外固定架聯(lián)合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四肢長骨骨不連的療效,現對2009年2月—2011年8月該院收治23例四肢長骨骨不連患者應用外固定架聯(lián)合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取得滿意的療效。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科收治的23例骨不連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齡14~56歲,平均35歲,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的肢體骨折,骨不連的部位為脛骨11例,股骨8例。肱骨4例,均為創(chuàng)傷性骨不連,骨不連的時間為8~48個月,平均13個月。所有患者X線檢查顯示骨折端有不同程度的分離,間隙增大,骨端硬化,骨端萎縮疏松,髓腔封閉等。
1.2 手術方法
對于原有內固定架的患者,需要先取出內固定物,清除骨折端的瘢痕骨痂等纖維組織,將骨折遠近端髓腔鑿通,打入螺紋釘,使骨折部位對位良好,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部位,使其長軸與肢體長軸平行,便于加壓。術后3周行自體骨髓移植,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通過X射線透視定位穿針,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穿刺,抽取紅骨髓20~30 mL,立即注入骨不連部位,間隔2周后再次抽取骨髓注入骨不連部位,重復3次。術后抬高患肢,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常規(guī)術后2周拆線,骨折遠端肢體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骨折愈合期間定期檢查手術周圍皮膚情況,外固定架旋鈕的松緊情況,出現異常情況及時給予處理,預防并發(fā)癥。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指導功能鍛煉。
1.3 骨折臨床愈合標準
患者骨折臨床愈合參考標準如下:①患者局部壓痛消失,無縱向叩擊痛等;②局部異?;顒酉?;③X線片顯示患者骨折線模糊,骨折線處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④功能測定:解除外固定情況后,上肢可以平舉l kg重物達3鐘,下肢可以連續(xù)步行3 min,并不少于30步;⑤連續(xù)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l天即為臨床愈合日期,2、4兩項的測定必須慎重,以不發(fā)生變形或再骨折為原則。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隨訪,均達骨性愈合,功能恢復良好,愈合時間為3~8個月,平均愈合時間為5個月,其中有2例患者發(fā)生針道感染,經局部消毒處理,定期換藥后痊愈;有1例患者出現固定針松動,經消毒處理后,再次擰緊;無一例患者出現骨折移位、畸形等,無固定架斷裂,骨筋膜室綜合征,無關節(jié)功能障礙。
3 討論
骨不連是骨折后的并發(fā)癥,目前為止還沒有十分確定的定義,由于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時間不同,《實用骨科學》及美國FDA對骨不連的定義并不適用于每一處的骨折,該研究對于骨不連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癥狀和X線表現,以及愈合的情況而定。對于骨不連的治療,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也可結合物理療法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和肢體功能的恢復;雖然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治療方法,但一直以來仍是臨床上的重要難題。
外固定支架治療骨不連與內固定方法相比,外固定具有骨折愈合時間短、手術操作相對簡單、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1],其療效已為國內外學者所公認。骨折愈合的關鍵在于骨折端及其鄰近組織是否有良好的血供。外固定支架治療骨不連手術剝離創(chuàng)傷少,僅在骨折端做部分清除而非骨膜的剝離,盡可能保留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端周圍毛細血管再生,便于軟組織的生成和修復,不影響軟組織對骨折端的包繞,降低感染,促進骨折愈合。外固定物遠離骨折端,避免發(fā)生排異反應,預防骨不連的再次產生,不干預骨折的生理愈合,同時也起到保護骨折部位的骨膜及軟組織,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促進骨折愈合。對于骨折時軟組織損傷嚴重的患者,外固定有利于對軟組織損傷的修復和觀察。外固定支架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生物力學環(huán)境,具有高強度、高穩(wěn)定性及能夠承受復合載荷的力學特點。外固定支架在固定后可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治療需要,適當的調節(jié)固定裝置,以矯正力線偏差,并可適時施加壓力。
王民選等[2]認為骨折愈合早期需要加壓固定,待骨折線模糊或有骨痂形成時,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生物力學環(huán)境,而此時應變?yōu)閺椥怨潭?,早期的加壓固定可消除骨端間隙,骨折愈合的過程中,適量的動力性軸向加壓可加速骨連接,有利于骨折修復;后期應用彈性固定,增加骨折端的應力刺激,減少應力阻力,促進骨折的愈合。
骨髓內有造血干細胞和骨髓基質干細胞,其中骨髓基質干細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組織干細胞,在某些誘導因子作用下,可使其向成骨細胞分化的數量大大增加,表明BMSCs具有很強的成骨潛能[3]。在動物實驗研究中發(fā)現,骨髓中的干細胞濃度與骨髓成骨能力存在正相關,臨床試驗更進一步證明了移植的骨髓中干細胞濃度、總量與骨不連處的骨痂量呈正相關,與骨不連愈合時間呈負相關[4]。自體紅骨髓取材方便,不發(fā)生排斥免疫反應,且手術操作簡單安全、創(chuàng)傷輕,患者經受的痛苦小,是非常有利于骨骼愈合的治療方法。
外固定架聯(lián)合自體骨髓移植治療結合了外固定和自體骨髓移植的優(yōu)點,即手術操作簡單安全,創(chuàng)傷小,對骨折部位的軟組織和骨膜損傷小,保留局部血供,降低感染,不干預骨折的生理愈合,促進骨折愈合。手術固定穩(wěn)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學原理,還可根據患者情況適時調節(jié)外固定裝置,促進骨折的快速修復和愈合。潛在的并發(fā)癥主要有針道感染、固定釘松動、神經損傷、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在正確的處理和康復指導后可以緩解。該研究結果也說明外固定架聯(lián)合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四肢長骨骨不連具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縮短骨愈合的時間,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
[1] 邱貴興.四肢長骨干骨折的治療進展[J].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4,6(1):8-11.
[2] 王民選,劉思為,申萬佳. 外固定架攔自體骨及骨髓植入治療肱骨干骨折不愈合[J]. 臨床骨科雜志,2002,5(3):223-224.
[3] Connolly JF.Injectable bone marrow preparations to stimulate osteogenic repair[J]. Clin Orthop,1995,313:8-18.
[4] Hernigou P,Poignard A,Beaujean F,et al.Percutaneous autologous bone-marrow grafting for nonunions.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and concentration of progenitor cells[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5,7:1430-1437.
(收稿日期:20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