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東
人類對賞石、藏石文化的研究和探索過程也是對人類起源、人類發(fā)展、地球能源、自然能源、自然規(guī)律的研究探索過程,無休無止,歷史悠久、博大而精深。中國的石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而觀賞石則是能給人以視覺快感、引發(fā)美的啟悟和聯(lián)想的、具有一定觀賞價值、裝飾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的石頭。
我國觀賞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初期。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和浙江河姆渡文化層中,就出土有石珠、白玉和瑪瑙,這可以說是觀賞石的鼻祖了。春秋時代,已有了刻意玩石、藏石的主人。從兩漢到兩晉,再到南北朝,玩石之風逐漸興盛。到了唐代,由于政治昌明、經(jīng)濟繁榮,各行各業(yè)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玩石之風也盛行于朝野,寄情山水、鐘情美石之人不勝枚舉。當時的名臣李德裕、牛僧孺,政治上相互對立,形成“牛李黨爭”,但愛石的雅趣卻相似,都是出了名的“石癡”、“石迷”。
到了宋代,玩石之風更盛,觀賞石藝術也被推上一個高峰。隨著觀賞石品種的不斷增加和人們鑒賞能力的提高,有關觀賞石品種、產地、形態(tài)及評價的理論著作漸次問世。
從元到明,再從明到清,繼承了宋玩石、賞石之遺風,觀賞石熱潮有增無減。明萬歷進士米萬鐘,愛石成癖,其擔任六合縣令時曾鐘情于雨花石。就連清高宗乾隆,巡游江南時也不忘把號稱“青芝岫”的精美巨石拖運至清漪園,供自己賞玩。
如今,觀賞石已從“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了廣大人民群眾養(yǎng)情怡性、陶冶情操的佳品。我國的觀賞石資源極為豐富,從東到西,從南至北,各式各樣的觀賞石琳瑯滿目。
觀賞石的分類一直以來都是困惑專家們的難題。目前業(yè)內普遍接受的方案是將觀賞石分為七大類,即造型石、紋理石、礦物晶體觀賞石、化石觀賞石、硯石、印石、事件紀念石。
造型石。造型石是觀賞石中最常見的類型,也是中國傳統(tǒng)石文化中研究水平最高、理論體系最完善的一類觀賞石。古人賞石有“瘦、皺、漏、透”的口訣,目的就是描述、贊美造型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的感覺。諸如太湖石、靈壁石、英德石、風棱石、姜石與菊花石,等等,都是造型石的著名品種。
造型石的形成,主要是巖石在各種地質作用(機械搬運、磨蝕、溶蝕、風蝕、淋濾、冰川活動及構造運動等)下,形成了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形貌,因而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青睞。例如,南方多雨潮濕,造型石多為水蝕作用形成的碳酸鹽,如靈壁石等;北方少雨多風砂,造型石多為風蝕作用形成的硅酸鹽,如風棱石等。
紋理石。紋理石以具有清晰、美麗的紋理或層理、裂理、平面圖案為特色,它的觀賞性在于石上的自然圖案。人們對紋理石的器重和鐘愛,常在于它的美在“似”與“不似”之間,以及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涵和意境。
紋理石常見的品種有三峽石、紅河石、錦文石、丹麻石、漢江石、雨花石等,還有一些不常見到的品種,如顏神石、彩霞石、五彩石、模樹石、黃河石、灤河石、青海石、國畫石、藍紋石等。
紋理石上的紋理通常是在成巖時期原生的,或巖石受礦液浸染形成的;其次是巖石后期風化形成的各種花紋。如我國太行山地區(qū),有一種紋理石本身是砂巖,后期受鐵礦液的浸染使其形成波浪式的紅色花紋和星星點點的圓斑,使巖石上既有紅色花紋圖案又有灰白色圓斑,看似日落日出之景。而一些文字石通常是巖石中熱液交代了方解石或石英等細脈構成的。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賞石原本已有很好的花紋,但在自然界沒有顯露出來,或只是顯露了一部分,但通過簡單拋光便可顯露出來,如山東顏神石、廣西彩霞石、青海丹麻石、河南牡丹石、甘肅冰花石等,也被歸為紋理石的范疇。
化石觀賞石?;^賞石算得上是觀賞石中的長者了?;潜4嬖诟鞯厥窌r期巖層中的生物遺體和遺跡,它必須反映出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狀、大小、結構、紋飾等。因此,具有一定觀賞或收藏價值的古生物化石也可作為觀賞石。
化石本身的內在條件和地質環(huán)境的外界因素是形成化石觀賞石的兩大因素。首先,內在條件要有有利于保存的生物體結構,主要是生物體中的硬體;其次,外界環(huán)境必須有掩蓋物質可以將遺體迅速掩埋起來,使其免遭生物、機械和化學破壞;最后,必須經(jīng)過一段或長或短的地史時期,才能變成堅硬如石可以保存下來的化石。作為觀賞石,化石至少能體現(xiàn)出“真、稀、奇、形、神、色、質、量”八字方針。
化石觀賞石的保存類型可分為實體化石觀賞石和遺跡化石觀賞石兩種;石質類型包括硅質巖型、灰?guī)r型、白云巖型與泥灰?guī)r型。常見化石觀賞石的生物類型有珊瑚類、腕足類、頭足類、三葉蟲類、昆蟲類、棘皮動物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植物類與遺跡化石等。
事件、紀念石。事件石是指外星物質墜落,火山、地震等重大歷史事件遺留下來的實體,或某種歷史事件中有特殊意義的石體;主要包括隕石和火山彈。
隕石,又稱“天外來客”,是指地球之外,宇宙中的流星脫離軌道或破碎成碎塊散落到地球上的石體。根據(jù)化學成分可以將其分為石隕石、鐵隕石與石鐵隕石三種。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隕石的國家之一。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發(fā)現(xiàn)有隕石,古時稱隕石為“隕星”,“隕鐵”、“落星石”等?!妒酚洝ぬ旃贂分杏涊d有:“星墜至地,隕石也”。說明我國古代對天空中落下的隕石已有初步的科學認識。有趣的是,由于天上落下的石頭會掉在不同的地方或形成不同的地貌,所以在江蘇、廣東等地,古代曾有“落星崗”、“落星山”、“落星湖”、“落星灣”等地名。
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愛石傳統(tǒng)的國家。歷史上曾遺留下來許多紀念石,有國有的、也有個人收藏的,如“敗國石”、“聊齋三石”等。
此外,制作石硯的硯石、用作印章的各種材質的印石(如福建壽山石、昌化雞血石等),以及由礦物晶體形成的觀賞石等也是觀賞石大家族的成員之一。
石頭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美與生俱來。偉大的藝術家羅丹曾說過:“世間的美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蔽覈灿芯涔旁?,叫“慧眼識珠”。這個“慧眼”,自然就是指一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眼光。只有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才能從千千萬萬塊普通石頭中挑選出具有藝術魅力的觀賞石來。
美是觀賞石的靈魂。根據(jù)一些學者和廣大觀賞石愛好者的意見,當前大體上可以從造型、色澤、質地、紋理和意境等方面去評價和鑒賞觀賞石。
觀賞石源于中國,品位高雅,文化厚重,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瑰寶。相信觀賞石愛好者的科學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提高之日,就是觀賞石這朵石苑奇葩更加美麗、更加燦爛綻放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