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光 (東北石油大學體育部,黑龍江 大慶163318)
2002年頒布的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 《綱要》)是目前高校體育課程開展的最重要指導文件之一。根據 《綱要》的精神,體育課程的性質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其原則之一是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把 “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課程的基本出發(fā)點,同時重視課程的體育文化含量。因此,體育課程的開設通過教師教授學生體育運動技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形成 “終生運動”的鍛煉習慣;同時,還擔負著德育、心理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職能。但是,作為主要訓練學生運動技能的課程,大學體育如何實現(xiàn)文化教育,尤其是體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呢?為此,筆者著眼于隱性課程在教學中的特殊作用探討了體育隱性課程對于高校文化教育滲透的作用。
“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的思想出現(xiàn)很早,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菲利普·W·杰克遜才在 《班級生活》一書中,首次明確地提出 “隱性課程”一詞,并在此后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半[性課程”是相對于 “顯性課程”而言,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xiàn),使學生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tài)內容和文化影響的課程。
隱性課程主要具有以下3個特性[1]:一是具有普遍性。隱性課程廣泛地存在于學校情境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包括校內一切的人、事、物的互動的各個層面,可以說隱性課程無處不在。二是具有滲透性。隱性課程是校內整個文化氛圍,乃至所有人文要素的結晶,滲透于校內各種物質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與學習的規(guī)范和理念之中。三是具有感染性。隱性課程可以通過校園內的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向學生施加影響,潛移默化中改變其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可以說隱性課程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的重心主要集中于 “顯性課程”,致使體育教育的質量不高、效果不好。因此,有學者主張高校體育教學中要兼顧體育隱性課程的納入,積極利用體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內隱產生影響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 “體育隱性課程”的思想[2]。有學者認為體育隱性課程包括以體育教學或業(yè)余體育運動為目的的體育硬件設施,例如體育場地、器材等,以及制度或非制度性的體育文化,例如相關的體育制度,體育行為準則和體育教輔人員的行為方式、思想素質、教學風格、思想觀念,學校體育傳統(tǒng)等;此外,還包括無具體學科指向性的書籍、報刊實體等包含的體育元素[3]。
因此,體育隱性課程從本質上來說,主要具有2種載體:一是以校園內的各種具體的體育設施、器材和場館建筑為主的物質載體;二是文化載體,即整個校園形成的體育傳統(tǒng)和氛圍、體育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人格魅力以及大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和體育價值觀念。
1)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 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高校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為實現(xiàn)高校培養(yǎng)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標而實施、傳播的與身心健康直接相關的以身體活動為主要載體的精神文化現(xiàn)象[4]。作為高校校園發(fā)展的產物,高校體育文化是一種集教育教學、健康、養(yǎng)生、娛樂、審美于一體的亞體育文化現(xiàn)象。因此,高校體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以師生的體育價值觀為核心,反映出 “健康第一,終生體育”的思想理念,表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形式,例如校園體育課程、課外體育運動、校園體育競賽活動等。
基于文化的層次劃分,國內學者對體育文化的層次劃分也有 “三層次說”和 “四層次說”。兩者的劃分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只有劃分成分的粗細之分。依據 “三層次說”,高校體育文化[5]包括體育物質文化,即高校體育教學的場館、設施、器材等,這些體育物質實體為大學生體育文化的內化提供了物質載體;體育行為文化,即體育教學、體育鍛煉,以及為維持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運動正常進行而制定的制度、規(guī)定等,是整個高校校園和師生對體育態(tài)度和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體育意識文化,例如師生的體育情感、體育意識、體育價值觀等,這是體育文化的核心,對前兩者有決定作用,也是高校在普及體育文化時應該努力的主要方向。
2)高校體育文化的特性 高校體育文化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以體育物質文化為載體,以體育教學、體育行為、體育制度和規(guī)定等表現(xiàn)形式,反映出高校師生的體育意識和精神面貌。它主要具有以下3種特性:①體育文化是一種 “身體文化”。它是建立在一定的身體運動機能之上,以運動技能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就決定了在學校環(huán)境下體育專職人員即高校的體育教師在傳授體育技能方面的作用[6]。②體育文化的滲透性。體育文化的教育職能無法以直接的方式建立在高校體育的顯性教學課程基礎之上,而是滲透于校園生活的各個層面[7]。③體育文化教育作用的隱蔽性。高校體育文化通過學生無意識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應機制影響學生,在無形中對高校師生的體育行為和意識產生熏陶、凝聚和導向作用[8]。
正是因為高校體育文化具有如上3個特性,從而為隱性課程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主要有體育顯性課程和體育隱性課程2種途徑[9]。其中,前者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按照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技能、能力、體力的教育和訓練,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身體素質。因此,在體育顯性課程中,教師和學校主要注重體育技能的傳授,學生主要注重運動技能技巧的學習。此外,從大學體育這門課程整體的角度來看,盡管體育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價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但是兩者側重并不相同。對于體育學科來說,其課程的價值取向主要指學科掌握取向、學習歷程取向、自我實現(xiàn)和社會責任取向[10]。其中前2種取向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顯性課程,即大學生通過學習系統(tǒng)的體育運動技能,掌握某一具體的體育技術和能力,這僅對大學生的當前或較短時間內的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無法對其一生都有較為重要的影響作用,而自我實現(xiàn)和社會責任取向則主要集中的隱性課程,則可以在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社會價值等方面對大學生產生一生的影響作用。
1)體育隱性課程在高校的體育文化的實現(xiàn)上具有更大的重合性 在本質上,體育隱性課程和高校體育文化都是以相應的體育硬件設施為載體而實施的一種教育活動,都是在無意識情境下發(fā)揮滲透浸染作用,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文化的實現(xiàn)和作用往往是內隱性的,高校體育文化也不例外,這就使得在高校體育文化的實現(xiàn)上體育隱性課程的作用相對更大一些。
2)體育隱性課程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大學生的運動理念,樹立 “終生體育”的信念 “終生體育”是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宣揚的最重要的運動理念。體育隱性課程依附于體育顯性課程,在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知識、體育新聞和體育發(fā)展史等方面知識的過程中,既強化在運動技能的掌握,又通過高校的體育物質文化、體育傳統(tǒng)與氛圍、體育教師教學行為、人格魅力等內隱的間接的因素逐漸使大學生內化“終生體育”的理念。
3)體育隱性課程能夠在高校中更加便利地傳播體育精神 隱性課程的滲透性和感染性決定了體育隱性課程能夠在高校中更加便利地傳播體育精神。體育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體育精神,它是在中華民族世代的發(fā)展中不斷繼承和揚棄的意識形態(tài),蘊含養(yǎng)生、競技、健身、休閑、審美、娛樂、益智的體育精神;發(fā)展到現(xiàn)代,“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又溶于其中。隱性的體育課程在無形中可以傳承這種有特色的民族體育精神。
4)體育隱性課程對大學生人格完善也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的體育隱性課程以一種內隱的方式鼓勵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磨礪個人意志,發(fā)展高尚的情緒情感,積極發(fā)揮自身潛能,培養(yǎng)獨立、自主、責任感等個人特質,從而促進大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高校體育課程與校園體育文化同處于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體育課程,尤其是體育隱性課程的滲透為體育文化建設提供潛移默化的學習情境,促進了大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化,有助于大學生形成 “健康第一,終生體育”的體育意識,從而增強整個校園的體育文化氛圍。同時,這種科學的運動理念的傳承和傳播,又會進一步改善高校的體育課程建設,使得體育隱性課程在高校體育文化的實施中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1]何玉海 .課程改革中隱性課程的作用不容忽視 [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4(2):34-36.
[2]于曉東 .開發(fā)體育隱性課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245-247.
[3]張儉,陸美琳 .關于隱性課程在學校體育中的效用分析 [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5):76-78.
[4]任蓮香,虎曉東 .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教育的作用 [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2,46(2):111-115.
[5]陳媛媛,炊遂堂 .當前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探討 [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64-66.
[6]程利群 .對當前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 [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4):90-93.
[7]張健,馮堅 .試論高校體育文化建設 [J].體育文化導刊,2009(6):79-81.
[8]林娟 .對高校體育文化隱性課程建設的思考 [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2(5):88-89.
[9]王向東 .再論體育隱性課程——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徑 [J].山東體育科技,2009,31(2):55-57.
[10]紀進,徐雄杰 .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研究 [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24(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