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紅,卓 琳 (福建江夏學院電子信息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350108)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 《計算機應用》課程涉及的主要是計算機基礎知識,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均衡、學時少而知識點多,往往導致教學效果不好[1]。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有限時間里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 《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開學伊始,高校新生在經過一周的考試系統(tǒng)使用培訓后,便可進行網上分級考試,根據(jù)網上分級考試成績高低、師資力量的具體情況,根據(jù)自愿原則將各專業(yè)學生以若干班級為單位的方式分為甲級班和乙級班。分級后的班級數(shù)與行政班級數(shù)一致,若是相同單位則進行固定時間的教學,若是多個單位則進行交叉教學,這樣可以解決學生計算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和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在 《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中一般實施2種教學方案,即 “先基礎、后應用”和 “直接從應用入手”,一般理工科類專業(yè)執(zhí)行 “先基礎、后應用”的教學方案,而文科類專業(yè)則執(zhí)行 “直接從應用入手”的教學方案,不同方案對教學內容有不同要求。如經管類學生要掌握一些Excel高級應用的內容 (包括Excel常用數(shù)據(jù)管理功能和財會類函數(shù)等);文史哲法類的學生應掌握Word的高級應用等內容;藝術類學生則應掌握PPT和網頁制作等內容。無論采取哪種方案,都要防止出現(xiàn)極端狀況:強調應用即是操作,只靠上機訓練而放棄理論學習;強調基礎理論的學習而忽視上機實踐操作。此外,在教學內容的教授順序上,應先講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再講軟件操作。對于大學一年級新生來說,二進制、內存、程序存儲原理等概念顯得抽象難懂,可以先從軟件操作入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應盡量提早安排上機實驗,以滿足學生急切上機的心情。
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在于掌握計算機的實際應用技巧,通過課堂理論學習很難達到該目的。為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知識框架的構建。在講授知識點時,采用PPT投影和窗口切換操作為主的方法進行案例教學,在演示過程中逐步引出各個知識點和概念。例如,在講授軟件使用內容時,主要著重于講解同類軟件的共性和基礎性內容,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同類軟件的共同規(guī)律,至于軟件的具體操作細節(jié),則可引導學生通過課本、聯(lián)機幫助或上機實踐等方式來掌握,這樣通過生動形象的實例演示,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學習目標所對應的概念框架中的內容,讓其明確哪些是應重點掌握的內容,哪些是只須一般掌握的內容。當然,采用上述方式進行教學時,不能只是照著幻燈片照本宣科或機械地按照書本步驟操作。如講解有關計算機軟硬件和網絡的基本知識等時,由于概念比較多,教師應該選取重點內容以綱要的形式進行顯示,而讓注釋等擴展性內容以自定義動畫的方式呈現(xiàn),這樣可以讓學生始終跟隨教師的講解,將注意力集中在逐步顯示的內容上。如果在案例中存在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應將上述內容進行多次重復示范操作。例如Excel章節(jié)中函數(shù)和數(shù)據(jù)庫操作部分的內容,由于操作命令多而步驟各種各樣,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而在教學中應進行多次進行示范操作。此外,針對學生在實際操作時經常出錯內容(如Excel的數(shù)據(jù)透視表和圖表等),應讓學生輪流上投影控制臺進行操作演練,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鍛煉動手能力。
在上機實踐時,可以利用廣播式多媒體教學控制系統(tǒng)來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從而增強教學互動性[2]。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強調鼓勵學生之間互動交流,鼓勵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幫助那些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該方法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分組協(xié)作的方式實現(xiàn)。由于多數(shù)同學的知識不夠全面,每一個教學模塊 (例如計算機基礎知識、Word等)都可以根據(jù)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和操作熟練程度進行分組學習,組長由組內成員自薦或其他成員推薦的方式產生。每一個模塊都可以分解為基本實驗 (以學習指導操作和實驗報告操作為主)、提高實驗題 (包括等級考試的公共基本試題和單獨的綜合評分題)和自主創(chuàng)意題,組長要根據(jù)學生水平和特長進行合理分工共同完成3部分的內容。在分組學習過程中通過相互談論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集體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此外,教師應巡查課堂并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對其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可以采取示范教學的辦法進行解答。
考核是促進教學的手段而非終極目的,因而應注重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和應用的程度,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可用將 《計算機應用》課程的成績評價分為兩部分,即期末成績 (占70%)和平時成績 (占30%)。在引入分級教學和分組協(xié)作學習教學模式后,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具有差異,對學生的成績評價未采取統(tǒng)一的評價方式,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基礎情況、學習情況和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作出的貢獻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其中學生的基礎情況由考試分級成績決定,學習情況由期末成績決定,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作出的貢獻則由平時表現(xiàn)決定。
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 《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 《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實踐證明,通過采取教學改革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得到了學生的好評。今后,要不斷完善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 《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教學方法和手段,以便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1]黃蓉芳 .案例教學法在 “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 [J].教育評論,2009,24(1):85-87.
[2]趙志敏 .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 [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