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戈夫曼擬劇理論視角下球場觀眾暴力動力因素探析

    2013-03-31 11:03:11唐夢園
    關鍵詞:戈夫曼暴力事件球場

    唐夢園

    (重慶工商大學 體育學院,重慶400067)

    自1960年以來,球場觀眾暴力開始在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蔓延,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足球、籃球、排球等項目職業(yè)化的深入發(fā)展,球場觀眾暴力也在我國頻繁發(fā)生。如2002年3月24日發(fā)生在西安的球場觀眾暴力事件,不僅使球隊失去了主場資格,給俱樂部帶來嚴重損失,也給社會造成了深刻的負面效應。可見,球場觀眾暴力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球場秩序和社會安定的隱患,是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因此,必須著重關注并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在此從戈夫曼擬劇理論,這個新的視角下分析球場觀眾暴力事件的推動力,并嘗試尋求應對策略。

    1 戈夫曼擬劇理論的內涵

    戈夫曼是20世紀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之一,采用非實證主義研究范式將“劇本”、“演員”、“舞臺”、“劇班”等戲劇元素引入社會學中,并將社會互動以戲劇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他較為詳細的闡述了擬劇理論,并用其解釋人們之間的互動動力學。

    戈夫曼認為,人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相互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表演行為,社會就是表演的舞臺,而演員就是社會中的人。但演員并不是自我的所有者,他是表演互動中所形成的產物[1]。因此,研究表演過程和自我概念的認知有助于深刻認識和理解如何將自己需要展示的形象呈現給他人。在表演過程中,包含了演員和觀眾二者的期望。演員的期望普遍來自于他對具體情境和角色要求的主觀判斷,而觀眾的期望則多來自于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事實上,互動雙方很少出現純粹的演員和觀眾,每一方都扮演著雙重角色,表演和觀看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而另一方面,出色的演員必須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認識,在表演時必須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想要給外界呈現出的印象特征,這需要借助實際的情境。所以,具體的情境能幫助我們確定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明確自我認識。根據不同的實際情境,展示自己所要想呈現給他人的形象,而在展示過程中采取的行動是經過精確的幕后計算和理性分析的??傊鳛楸硌菡?,一方面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要對互動的另一方作出主觀判斷?!拔覀儗e人的評判方式(或印象)決定了所采取的行為模式和對他們的行為模式的預期”[2]。

    上述可知,戈夫曼將個人與社會的互動看作是角色扮演,社會就是表演的舞臺,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境決定我們的行為及呈現給他人的印象。而球場觀眾暴力事件的爆發(fā),從表面原因來看,是由于將球迷群體放置于某個特殊情境中,讓人身臨其境所致。因此,筆者認為,情境的力量能激發(fā)出現場演員內心的表演欲。

    2 球場觀眾暴力的定義及行為性質

    關于球場觀眾暴力有多種表述,如球迷暴力、球場騷亂等,但較為準確的說法是球場觀眾暴力。Eitzen將球場觀眾暴力的定義為“在賽場上球迷之間進行的有目的的破壞或者傷害行為[3]”,但本文分析的球場觀眾暴力行為不僅包含了球迷間進行的有目的的破壞或傷害行為,也包含了球迷與警察、球員等之間的暴力沖突行為。因此,本文認為,應將其最后定義為:場內球迷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性的且對他人實施毆打、咒罵、侮辱等行為,造成他人身體損害或者精神損害,妨礙正常比賽秩序或者公共秩序的群體行為。

    從社會學心理學視角來看,可將球場觀眾暴力定性為一種集群行為,集群行為通常具有自發(fā)性、不穩(wěn)定性和無組織性[4]。在已發(fā)生的大部分球場觀眾暴力事件中,無論是因何種原因所引發(fā)的暴力行為,從表面都看不出任何組織性特征,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突發(fā)性群體行為??梢?,尚不清楚無組織性群體發(fā)動或參與到目標一致的集群行為中的動機以及推動事件發(fā)展的動力。因此,將以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視角,對球場觀眾暴力事件進行詳細分析,找出動力所在。

    3 球場觀眾暴力的前提和起點

    事件發(fā)生的前提和起點是揭示事件動力因素的重要基礎。因此,以戈夫曼擬劇理論為核心,將“常規(guī)程序的破壞”作為球場觀眾暴力發(fā)生的前提,將具體情境作為事件發(fā)生的起點,為找出球場觀眾暴力事件的動力因素提供準備。

    3.1 劇本的準備

    劇本被戈夫曼定義為“常規(guī)程序”,是表演主體“在表演期間展開并可以在其他場合從頭至尾呈現或表演的預定行動模式[5]”,劇本中演員的個人行為會受到客觀社會期望限制,所以劇本代表的是社會結構對個體演員的客觀要求[6]。

    將劇本代入相應舞臺情境中時,“常規(guī)程序”除了原有社會結構對于個體演員的客觀要求,也包含了舞臺本身所有的規(guī)則。因此這里的“常規(guī)程序”還包含了體育比賽中的競賽規(guī)則,如果作為演員的球員、裁判、球迷或者其他成員違反這個“常規(guī)程序”就容易引起沖突。這是由于劇本遭到破壞以后,演員不得不根據已改變的劇本調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新角色與演員主觀期望相距甚遠,他就有可能根據目前狀況對此進行修補、挽回的行動。比如,當某球隊因非正常原因輸掉比賽時,支持該球隊的球迷就會出現期望差距,球迷不得不做出行動,如助威、毆打等以此修補、挽回原有角色。

    但是,劇本變動所造成的期望差值只能作為群體行動發(fā)生的前提,演員僅僅只是有對目前的狀況進行修補和挽回的傾向,且有多種渠道對期望進行維持,不一定要采取過激行為。所以,劇本的破壞尚不足以引發(fā)球場觀眾暴力事件。那么事件爆發(fā)的起點在哪里?

    3.2 情境的觸發(fā)

    根據戈夫曼的理論,“情境定義,即對于條件、狀況、和態(tài)度意識的比較清楚的概念”。這里的情境不僅指客觀存在的環(huán)境,且是一種介于客觀與人的主觀理解之間的情境[5]。人在行動前往往會根據對外界的理解再采取行動。由此,可以逐漸找到球場觀眾暴力行為發(fā)生的起點。

    當演出劇本準備好后,需要一個開始表演的口令,因此具體情境定義成為了觸發(fā)表演開始的按鈕。筆者認為,只有將演員放置于某個具體情境中,集群行為才有可能發(fā)生。如2013年6月15日國足1-5負于泰國隊,球迷認為這與平時國足日常表現相悖,引起千名球迷的圍堵,球迷高喊退票、解散的口號;又如,在3.24事件,陜西國力隊對青島頤中隊中裁判判罰不規(guī)則,球迷不滿而滋事,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打砸搶燒。因此,本文認為,球場觀眾暴力事件的起點是源于具體情境,這是所謂的情境觸發(fā)。

    集群行為的產生需要有必要的環(huán)境和場所[7]。而這個具體情境為演員表演提供了一個特殊舞臺,在球場里的每個成員都是這個舞臺上的演員,在這個情境中的每個行為都是在這個舞臺上的表演行為。情境定義的構建源自于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往往會影響到后者已有的情境定義。當社會的人在扮演某個角色時,他所發(fā)出的這個“行為”如果不符合相關群體的期望,就會破壞該群體對于他們原本已有的情境定義,這時的相關群體就會根據自我的主觀判斷對該情境進行重新定義,決定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

    然而,個人是以獨立的自我存在于這個社會上的。在球場觀眾暴力事件中,對抗群體所呈現出的一致性和團結性令人驚訝,球場中的球迷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如何由獨立的個人演變?yōu)槿后w的個人?

    4 球場觀眾暴力的動力因素

    在動力因素的探析中,將以戈夫曼擬劇理論作為核心,將“演員、劇班、觀眾”等戲劇概念引入分析中,找出球場觀眾暴力事件發(fā)生的推動力,揭示暴力行為背后的核心動力因素。

    4.1 劇班的形成

    劇班是用來表示“在表演單一常規(guī)程序時協作配合的任何一組人[5]”,也就是說,劇班是特定情境中,演員按照劇本表演時所形成的一個統一體?!皠“嗟男纬?,與維持相關的情境定義的互動或互動系列相關[5]”。球場觀眾暴力事件是一種群體行為,因此群體是整個事件中的關鍵因素[8]。根據戈夫曼擬劇理論,將群體解釋為劇班,而劇班的形成可歸為如下兩點:

    首先是劇班的內部互動。戈夫曼認為,演員并不是自我的所有者,而是表演互動的產物。因此,根據其利益給予者,即對演員有所期望的他人,做出不同的表現。換句話說,當自我處在不同的具體情境中,自我會隨著利益給予者的變化而變化。當劇班中的個人被置身于特殊情境中時,他的行動被同時是演員的觀眾所關注,利益給予者變成了劇班內部周圍的演員。迫于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演員不得不呈現出與周圍演員期待相一致的形象,而這種形象會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強化,從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自我。另一方面,劇班中的演員發(fā)出的每個行為都旨在維持這種情境定義[5],即需要保持演員所想要呈現出的一種實際狀態(tài)和具體意義,以便通過這種手段來追求劇班的共同目標。當劇班在進行表演時,雖然任何劇班中的演員都可能做出不恰當的舉動來破壞表演,但互動中每個演員的行為都是被迫依賴于同伴的行為,同伴也依賴于他[5],這樣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將這些原本可能是不同社會身份不同社會地位的人聯系起來,形成劇班。

    其次是劇班之間的戲劇互動?!爱斈骋粍“嘣诔尸F其表演時,觀看表演的其他參與者也因若干回應性表演自身構成一個劇班”[5]。劇班之間的交流構成了戲劇互動。當劇班之間因戲劇互動產生不良后果時,劇班成員意識到這種不良后果可能會破壞他們的表演,所以劇班有了進一步控制另一劇班的需求,隨之加深了具體情境中的演員作為劇班一員的自我意識。如在“818”河南球場觀眾暴力事件中,最初河南建業(yè)球迷的行為并不激烈,這表明此時他們的認同意識并不強烈,但當警察維持秩序的具體情境出現時,現場迅速形成了球迷和警察兩個對立劇班。劇班間產生的不良互動使得之前并不主張暴力解決問題的球迷劇班演員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動搖,并很快加入了暴力反抗的隊伍中。在此過程中,球迷劇班演員意識到自己的表演可能會受到作為代表警察的對立劇班的破壞,因此采取了更加極端的手法來維持自己的表演,加深了劇班凝聚程度。

    上述的兩方面是同時發(fā)生且相互影響的。通過對劇班形成的描述,足已將互動中的劇班看作一個整體。劇班之間在進行戲劇互動時產生的不良效應增強了劇班內部相互依賴程度,劇班表演開始轉為夸張、暴力的表演,球場觀眾的群體行為可能呈現暴力傾向。那么,引起不良互動產生的原因在哪里,又是什么將整個事件推向了高潮?

    4.2 不良互動的影響

    球場觀眾暴力事件的開端并不都呈現出一個謾罵、暴力、憤怒的失控場面。在事件初期,雖然球迷演員作為劇班中的個人,但尚處于自我概念較為獨立的狀態(tài),“他們的良知要求以一種正確的社會方式行動”[5],因此并沒有表現出作為劇班中成員的激烈行為。“表演者的目的是維持特定的情境定義,這實際代表了他對現實的看法[5]”,因此大部分人表現出對于目前的情境持有的樂觀態(tài)度,人們渴望用一種溫和的方式來解決與對立劇班的對抗?!安还芤鈭D為何,演員總是希望控制他人的行為,尤其是他對自己的回應方式。[5]”因此,主張溫和解決問題的這部分球迷演員希望給對立劇班留下冷靜、有自制力的良好印象,他們同時也希望得到對立劇班溫和、冷靜的回應。

    但事實上,由于人與人文化結構、社會背景等的不同,對于情景理解也是不同的。球迷劇班中的演員認為自己給警察留下的印象溫和、冷靜,但警察劇班卻將這一行為看作是球迷劇班即將發(fā)動暴亂的預備情境,當然這其中并不排除少數演員因在劇班中扮演不同角色所做出的過激行為的影響。通過上述論證,可以明確在特定情境中,凡參與到表演中的演員都會被他人看作劇班內成員,整體的一部分。因此,警察可能將球迷劇班內小部分人的過激行為看作整個劇班的表演劇本,將其定義為有暴力傾向的表演,這時他們會根據自己對球迷劇班所呈現的情境定義做出相應的回應,而回應的行為是由所扮演角色決定的,即需要采取措施鎮(zhèn)壓現場有暴力傾向的群體,維持現場治安。但警察劇班回應的行為傾向,與球迷劇班的演員原本所要呈現的印象相距甚遠。此時劇班之間已經發(fā)生了信息接收的不對稱,原有的互動情境被徹底破壞,這被稱為表演失敗。表演失敗會使得球迷演員產生憤怒、窘迫、逃避、羞愧等情緒[5]。這種情緒會一直蔓延至新生情境中。

    球迷劇班的演員會因為原有情境的消失而自覺放棄現有互動模式,轉而采用各種不同的行為來表達自己主觀需要維持的形象。但大量的球場觀眾暴力事件證明,當事件逐步發(fā)展至高潮時,大多數球迷觀眾的行為都會表現出驚人的一致,即使行為所呈現出表象各有不同,如謾罵、扔瓶子、喊口號等,但是毋庸置疑,這些行為在性質上都是一致的,都屬于過激行為。這樣的表現除了表演失敗所產生的情緒感染因素外,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什么?

    4.3 新生的“常規(guī)程序”與劇班領導者

    大多數球場觀眾暴力事件發(fā)展到高潮時,球迷觀眾都會出現性質上極為相似的行為。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大部分要歸因于新生的“常規(guī)程序”與劇班領導者。“常規(guī)程序”代表的是社會結構對于個人行為的客觀要求,即社會規(guī)則。但由于演員目前所處的特殊情境,原有社會規(guī)則已不再適用,需要一個適應現有情境的新劇本。這種新生的“常規(guī)程序”往往在領導者的行為和演員互動中產生。

    在演出中,演員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自身所要表達的狀態(tài)而表演,所以需要產生出以維持整個表演為目標的新劇本,即新的“常規(guī)程序”。“常規(guī)程序”的誕生往往伴隨著領導者的出現。幾乎所有的球場觀眾暴力事件都有這樣的人,或站在高處搖旗咒罵,或搶先對警察進行攻擊,將有類似行為的個人稱為整個劇班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并不是被選舉出來的,而是在演員互動中產生的,他們的行為構成了新的“常規(guī)程序”。新的“常規(guī)程序”一旦建立起來,作為劇班成員表演的準則,就會讓大多數演員感受到如果要正確的表現出自己需要呈現的狀態(tài)和形象,就必須按照“常規(guī)程序”采取行動,而原來演員心目中產生過但不符合現行程序的想法就會被壓制下來。

    所以,當球迷劇班領導者采取過激行為時,這種行為會成為情境中新生“常規(guī)程序”的起點,而通過劇班內部演員不斷的模仿和強化,就逐漸成為了整個情境中的臨時劇本,它在整個表演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推動和凝聚作用。

    4.4 觀眾的推動

    在球場觀眾暴力事件中,觀眾的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這里的觀眾是指不直接參與到暴力事件中的局外人,也就是說,不包括曾扮演觀眾的警察、球員等。大量現象可知,在受到別人慫恿或者鼓勵時,會顯示出比以往更高漲的情緒和動力。比如,當人們主觀認為自己在做一件正義的事情時,如果有圍觀群眾,往往會表現出比原來更高的熱情和積極性。這是因為我們所要呈現出的情境定義正是我們想要留給他人的印象,且符合他人的行為期望,盡管觀眾并沒有做出相應的回應,但是仍然會自動想象我們的行為贏得了他們的贊賞和鼓勵,認為自己控制了他人的行為,由此而變得更加積極對待手中的事情,企圖通過這樣的積極性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正面印象。

    球場觀眾暴力事件中一部分的動力正來源于此。當舞臺周圍有觀眾時,這里的觀眾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媒體的報道和關注,球迷劇班會表現出比以往更加激烈的行為以求給他人留下想要塑造的形象。如果有觀眾對其行為做出正面鼓勵和贊同,演員會因此受到鼓舞,而更加賣力的表演。所以,局外人的關注也可能成為將整個事件推向高潮的一個重要因素。

    5 幾點啟示

    上述可知,當“常規(guī)程序”破壞導致劇本變化時,現實與演員期望產生了差距,演員行為會隨之做出調整,但這并不足以激發(fā)演員采取過激方式改變自己的處境。而將有類似傾向的演員置放于具體情境的舞臺中時,他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定義情境,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回應。在此過程中,演員間的互動會逐步建立起相互依賴的關系,從而形成劇班,這為整個暴力事件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劇班間的不良戲劇互動會導致原本表演的失敗,憤怒、窘迫等情緒逐步蔓延整個劇班,進一步推動整個事件走向極端化。此外,觀眾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球場觀眾暴力事件中,球迷劇班的演員往往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正義且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事情,符合他人期望,能傳遞出一種正義的印象給他人。而一旁的觀眾如果對這種行為予以鼓舞和肯定,正好符合了演員的心理,因此提高了演員參與演出的積極性,這也是將暴力事件推向高潮的一個動力因素。而新生的“常規(guī)程序”和領導者則為表演提供了臨時的劇本,規(guī)范并推動了演員的表演。

    (1)立即響應,切斷情境。球場觀眾暴力是由具體情境觸發(fā)的,它會將現場演員帶入具體環(huán)境和氣氛中,影響甚至控制演員的行為,因此當球場發(fā)生破壞“常規(guī)程序”的行為和動作時,現場安保人員或警察應立即相應,隔斷能繼續(xù)引發(fā)演員過激反應的具體情境,并對于立即阻止該情境出現的行為發(fā)出者,這其中包括讓球員、裁判退場,迅速對現場球迷進行疏散等,讓現場球迷脫離出此情境中,阻止劇班的形成以及演員中不良情緒的擴散。

    (2)平等溝通,區(qū)分對待。不良互動是將整個事件推向高潮的主要因素之一,警察或者執(zhí)法人員在與球迷群體溝通時,要區(qū)別對待整個群體,不應僅憑借刻板印象做出失當行為。應對部分尚未被激化的球迷時,應進行心理引導,平等對話,言語安撫,在此期間更不能有任何讓球迷認為會被暴力鎮(zhèn)壓的動作傾向;對另一部分已被激化的球迷群體,盡可能采取快速高效的方法將其與其他球迷群體隔離開,阻斷兩方溝通并進行適度鎮(zhèn)壓,防止情緒傳染;而對于此次暴力行動的領導者,應立刻阻止其對整個現場的情緒和行為的煽動,并與人群隔離,避免二次影響。

    (3)客觀報道,隔離旁觀。觀眾在推動整個暴力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應迅速隔離旁觀者。當暴力事件剛發(fā)動之時,球迷與旁觀者是把其所有人看成同一劇班的人,而把警察等看作是另一劇班的人。但顯然此時旁觀者對于劇班認同感并不強烈,因此應該立刻隔離現場,疏散旁觀者,避免參與此事的人數擴大,場面失控而媒體報道也是旁觀者可能參與到此種暴力事件的途徑之一,因此在事件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時,應限制媒體對于此類暴力事件的報道,且報道時也應該客觀,不帶任何偏向性,以防止暴力事件后續(xù)的擴大化。

    [1]吳中宇,胡仕勇.戈夫曼與舒茨的社會情景中個人及個人行動理論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7-70

    [2]黃建生.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與行為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7):91-93

    [3]石巖.球場觀眾暴力的理論闡釋和因素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1):1-5

    [4]王二平.社會心理學視閾下群體性事件的生成機制和應對措施[J].領導科學,2012(4):4-8

    [5]歐·戈夫曼.日常生活申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張梅.從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動——對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的框架性分析[J].東南傳播,2010(7):70-72

    [7]馬自達.球迷之研究[J].杭州師學院學報,2002(1):14-16

    [8]仲達.球場觀眾暴力形成機制及要素分析[J].體育學刊,2005(11):39-41

    猜你喜歡
    戈夫曼暴力事件球場
    島上球場
    權力、階序與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遺產
    人文雜志(2018年7期)2018-09-26 11:10:46
    運用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淺析網絡綜藝——以《火星情報局》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4
    戲劇理論視域下的審判場景
    球場之外
    足球周刊(2017年3期)2017-05-23 00:05:52
    被清理球場全名單
    微信朋友圈的印象管理探析
    社會戾氣背景下極端暴力事件的影響因素探析
    榆树市| 偃师市| 社旗县| 洛隆县| 贵阳市| 东城区| 和田市| 固原市| 邵武市| 临泽县| 理塘县| 古浪县| 丁青县| 临高县| 祁门县| 都兰县| 沁水县| 囊谦县| 洞口县| 民县| 锡林浩特市| 远安县| 宁河县| 镇平县| 雷州市| 唐山市| 益阳市| 龙里县| 汤原县| 惠水县| 五华县| 双柏县| 柘荣县| 洱源县| 芦山县| 洪洞县| 淮南市| 绵阳市| 桂林市| 扎囊县|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