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18世紀初的波士頓,小商販喬賽亞每天早出晚歸推銷自制的蠟燭和肥皂,勉強養(yǎng)活全家17個孩子。最小的兒子富蘭克林雖然只有8歲,但很小就非常懂事,每天放學回家后都要和哥哥姐姐一起幫父親做蠟燭。
附近的莊園主查爾斯擁有一個面積數(shù)千英畝的葡萄園,每年夏天葡萄快要成熟時,都要招聘季節(jié)工來看管園子和采摘葡萄。查爾斯出手非常大方,給季節(jié)工開出了3美元的月薪。這一年的暑假,富蘭克林在葡萄園開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查爾斯的葡萄園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為出產優(yōu)質葡萄創(chuàng)造了獨特條件,釀出的上等葡萄酒堪稱極品,甚至作為貢品獻給英國王室。因此,也引起別人的嫉妒和垂涎。每年一到葡萄成熟季節(jié),四面八方的竊賊就會蜂擁而至盜采葡萄。
瘋狂的偷盜讓查爾斯頭痛不已,這些年他想出了許多辦法來制止偷盜。第一年,他在葡萄園周圍砌上了磚墻,可一到晚上就被人推倒;第二年,他放養(yǎng)幾條狼狗用來威嚇竊賊,不料沒過幾天全被人毒死;第三年,他雇傭了上百名季節(jié)工24小時看園子,盜賊趁后半夜季節(jié)工犯困的時候入園;第四年,季節(jié)工每人得到一根長木棍用以痛擊竊賊,卻被竊賊黑洞洞的槍口嚇退;第五年,鎮(zhèn)上的警長安德森對抓獲的竊賊課以高額罰款和監(jiān)禁,沒想到他們出來后變本加厲彌補自己的損失
富蘭克林百思不得其解,查爾斯的辦法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竊賊一旦被抓獲下場會很慘,為什么懲戒措施如此嚴厲,還會有那么多人來冒風險呢?是不是懲戒還不夠嚴厲,不能讓人望而生畏呢?能不能找出一種辦法,既能達到懲戒目的,又能使所有人不敢造次?
也是這一年的暑假,美洲大陸的葡萄園突然爆發(fā)了霉葉病,很快就蔓延到查爾斯的葡萄園??粗咸烟俚闹θ~一天天凋零枯萎,查爾斯心急如焚,到處求醫(yī)問藥。后來,在一位化學家的指點下,查爾斯用藍礬(硫酸銅)、生石灰和水調制了“波爾多液”噴灑到葡萄藤上。葡萄園很快就恢復了生機,又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可是,“波爾多液”有毒,人一旦誤食這種葡萄就會中毒,嚴重的還會有生命危險。
查爾斯不敢大意,趕緊在小鎮(zhèn)街上和葡萄園周圍貼了許多告示,提醒人們不要采食葡萄。從盛夏到深秋,葡萄園居然破天荒地沒有丟失一串葡萄,這在以前查爾斯想都不敢想。這也讓富蘭克林陷入沉思,高墻、狼狗、大棒、罰款、坐牢都防不住竊賊,而區(qū)區(qū)幾桶藥水居然就能解決問題,這又如何解釋呢?帶著疑問,富蘭克林結束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開始了對社會的探索。
許多年后,歷經(jīng)人生歷練的富蘭克林在回想起這段經(jīng)歷時,終于領悟到,查爾斯的辦法再怎么嚴厲,懲戒的竊賊只是少數(shù)人,但只要有1%的僥幸機率,就會讓竊賊不惜冒險一試;而“波爾多液”會讓風險驟升至100%,沒有哪個竊賊能夠逃脫,這一點對所有竊賊都是公平、公正的。同樣道理,法律的尊嚴并不是靠嚴刑酷法壓制出來的,也是要靠公平、公正來實現(xiàn)的。富蘭克林后來在參加起草《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時,將公平、公正作為信條融入美國法律精神,一直流傳至今。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