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剛
這是納爾遜河的一條支流,當?shù)厝朔Q為“尼斯”,是印第安語“吉祥”之意。尼斯河邊有個小小的渡口,擺渡的是一位老人,名叫斯亞諾。最近斯亞諾老人有了煩心事兒——尼斯河北岸發(fā)現(xiàn)了油氣田,一家石油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開發(fā)。按理說這事兒和他無關,但斯亞諾老人不這么認為。他在這個渡口生活了60年,靠一條木船擺渡為生。開發(fā)北岸的油氣田勢必要在河上架橋通路,而大橋的選址就在渡口附近。如此一來,他的飯碗就難保了。不行,不能讓他們在河上架橋!斯亞諾老人打算到鎮(zhèn)上狀告石油公司。
這事兒說起來有些可笑。一個孤老頭子,與一家實力雄厚的石油公司對簿公堂,豈不是以卵擊石?況且,石油公司與尼斯鎮(zhèn)簽有協(xié)議,鎮(zhèn)上將獲一大筆補償,還將一次性解決就業(yè)問題。毋庸置疑,這是小鎮(zhèn)發(fā)展的千載良機,怎會因為一個老人的生計而隨意喪失?
尼斯鎮(zhèn)的一切事務皆由鎮(zhèn)議會裁決。這個由35人組成的小小議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受巨大利益驅使的石油公司不惜重金上下打點,收買人心。但沒想到那些議員的固執(zhí)絕不亞于斯亞諾老人:一切都要按程序走。即使這樣,石油公司認為,就開發(fā)油氣田給小鎮(zhèn)帶來的巨大利益而言,他們已經(jīng)勝券在握了。
然而,議會裁決的結果是:斯亞諾老人勝訴。議會一致認為,斯亞諾老人在渡口已經(jīng)生活了60年了,且方圓15公里以內(nèi)沒有第二戶人家,因此對渡口及其周邊的環(huán)境擁有使用權和處置權。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剝離老人與渡口及附近樹木、草地、池塘、路徑等的依存關系,這是有悖人道的侵權行為。況且,小鎮(zhèn)與石油公司所簽協(xié)議上并未規(guī)定石油公司可以隨意動遷所涉居民。于是,協(xié)議補充一款:允許石油公司在渡口下游30公里處架橋。
這個看似荒唐的結果有點出乎石油公司的預料。但渡口下游30公里處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地點,過了河就可以對接一條通往油田方向的砂石路,這樣工程量就會大大減少,工期也會縮短。因此石油公司接受了議會的裁決。
不料兩天后,斯亞諾老人又向小鎮(zhèn)議會提出異議,要求架橋地點再向下游推延2—3公里。這樣一來,公路過了河,再對接砂石路,就要轉一個大彎。石油公司和鎮(zhèn)議會都覺得這個要求有點過分,石油公司提出可以在鎮(zhèn)上給老人提供一處住房和一筆豐厚的養(yǎng)老金,希望他能放棄這項要求,但遭到拒絕。
鎮(zhèn)議會就此又進行了一番裁決,最終老人的要求得到滿足,但從此斯亞諾老人也落下了“固執(zhí)的老頭”的綽號。
其實,沒有人知道斯亞諾老人如此固執(zhí)的真正原因,只要他自己不說。
尼斯河是一條多么幽靜的河啊!它的大部分隱匿在茂密的叢林中,像一位待字閨中的少女。初夏,蘊積了一冬的融雪會使它豐腴起來,斯亞諾老人的渡船也因此變得歡快起來。其實擺渡并非老人生活的全部,他只是借以了解外部的世界,并向渡河人訴說森林與河流的奧秘。但有一個秘密他一直未向任何人透露:這個渡口附近生活著一群可愛的河貍。這是些喜歡寧靜的家伙,大約有十五六個家族,一百來只。河貍是大自然的建筑師,巢穴建得極其巧妙,水陸均有出口,便于逃生;它們善于在溪流上筑壩,以保持賴以生存的水位;它們喜歡過太平日子,從不惹是生非。但是它那身珍貴的毛皮和分泌的河貍香卻常常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由于人類的獵殺和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河貍在整個納爾遜河流域幾乎絕跡。
斯亞諾老人與這群河貍相處了幾十年了,有種難以言表的感情。他熟悉每個河理家族,洞知它們一年四季的活動規(guī)律,他能準確地找到不同河貍家族的洞穴,并知道里面住著幾只河貍。他常年劃著木船沿河巡視,以保證尼斯河周邊那些溪流溝汊池塘免遭破壞。冬季一封河,斯亞諾老人躲進自己的小木屋,河貍也躲進溫暖的巢穴。他知道這是小家伙們最幸福的時刻,明年開春,將有一批新的生命從水里露出圓圓的小腦袋。眼見得河貍的種群一年年壯大,活動范圍也不斷擴大,老人在高興之余,也不免擔憂起來。一旦河貍的存在引起外部的關注,可能會招致滅頂之災。老人不愿搬離渡口,實際上是他舍不得朝夕相處的河貍。可以說,他的生命已經(jīng)融入了這片森林、這條河流、這些小生靈中。他反對在渡口附近架橋修路,是為了給河貍保留最后一片家園。至于他堅持把建橋的地點往下游再推延2—3公里,是因為他實地考察了河貍的活動范圍,精確地測量出那是河貍所及的最遠界限。
當然,斯亞諾老人的秘密最終還是暴露了,但結果并非像他預料的那樣糟糕。政府在尼斯河上游,以渡口為中心成立了河貍自然保護區(qū),斯亞諾老人被任命為第一任管理員。如今,老人已經(jīng)去世多年了,人們在渡口上立了一尊塑像,是斯亞諾老人懷抱著一只可愛的小河貍的形象。其實,老人一輩子也不曾抱過任何一只河貍。
摘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