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品
鳳舞之臺 硤石拱秀
——鳳臺縣文保單位巡禮
劉福品
淮南市鳳臺縣緊鄰壽縣古城,本應有著濃厚的歷史積淀,但由于文物工作進展緩慢,目前對此區(qū)域的研究甚少。據現有調查資料顯示,鳳臺一度是我國南北文化的交匯區(qū)、碰撞區(qū),現址上還保留有一批重要的文物遺跡。通過對它們進行梳理,有助于研究在國家分裂、南北政權對峙的局勢下,淮河流域在沖突中進行文化融合的歷程。同時,希望本文能夠促進鳳臺文物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鳳臺 茅仙洞 清天觀 壽唐關 摩崖石刻慰農亭 羅平
淮南市鳳臺縣位于安徽省的中部偏北、淮南市的西部,南隔淮河與古城壽縣相望,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總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鳳臺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峽山口就有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動物骨骼和陶器,夏商時期淮夷人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時建立了有史可考的州來國。但是,由于野外考古發(fā)掘工作的滯后,在鳳臺縣境內遺留下的遺跡發(fā)現較少。淮南市文物管理所先后通過開展三次 (1958年、1985年、2007年)全市范圍內的全國性文物普查活動,最近幾年又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陸續(xù)申報了四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所蘊涵的歷史信息,可以粗略地了解鳳臺直至新中國成立前的若干歷史面貌。對此,我做一簡單的梳理,希望能有助于促進鳳臺文物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鳳臺縣境內現存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它們是:
圖一 茅仙洞(自西向東)
茅仙洞、清天觀,是位于鳳臺縣城南約3.5公里處的茅仙洞風景區(qū)內的兩個景點。
圖二 茅仙洞(仰角,自西向東)
茅仙洞,秦代時稱子期洞,因公元前127年(西漢元朔二年)茅氏三兄弟曾在此修煉而改名。茅仙洞位于八公山余脈淮上雙峰山(古稱三峰山)之陽,洞高約5尺,進深達10余丈。傳說西漢時期茅盈、茅固、茅衷曾在此修道。茅盈,漢景帝時渭城(今陜西咸陽)人,字叔申,十八歲棄家入恒山(古稱橫山)修道,后隱居江蘇句容句曲(茅山),修煉兼采藥為人治病。相傳,漢成帝年間,茅盈云游朝仙,路經此地,見景色絕佳又有深洞修煉,便留下隱身修道。不久,其弟茅固、茅衷也棄官尋之。兄弟三人在此邊學道邊建觀,世稱“三茅真君”,茅仙洞也由此得名,故三峰山又稱“西茅山”。茅仙洞踞于雙峰山南側,依山面淮,曠視原野,淮水自東向西倒流,是久負盛名的淝水三灣之地,古往今來,歷史演繹,涌現出眾多古文化名人,有“碧溪百里傳佳話”之說,洞口上筑三茅殿。自漢至今,多次廢興,現保存完好。
鳳臺縣及其東部的淮南市區(qū),西漢時期是淮南國的京畿要地,淮南王劉安曾分封于此。在漢代,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十分風行,上自皇帝下至平民,都召集方士煉丹制藥、磨玉食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來自江蘇的三茅兄弟隱身于八公山上,苦心煉丹就顯得具有時代的典型意義了。
圖三 清天觀(自南向北)
清天觀,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秋由當時住持道長蘇理純監(jiān)修,二進院落并留有碑記。其建筑布局巧妙利用山勢建成戒臺式宮觀,建筑面積近6000平方米,東西走向中心軸線,匯集了南北建筑風格,有歇山式、懸山、硬山式飛檐等。1985年增建前山門使其為三進院落,現由前山門、中殿、后大殿組成。除右側竂房為明代建筑外,其余為后期修復。清天觀于1984年恢復對外開放。
清天觀是在茅仙洞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兩千多年來,茅仙洞歷經滄桑,幾經興衰,僧道交替居守,幾易其名。歷代名人輩出,有著豐厚的宗教文化底蘊,至民國時已是江淮一帶有名的道教圣地。茅仙洞(清天觀)歷代涌現出無數名人高僧,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西漢茅氏三兄弟、唐代高僧道樹和尚、明代高僧昭果、清代蓮谷大師等。清天觀道院為道教圣地,是安徽省內三大道教名觀之一,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頒布為省級重點宮觀,同時又是全國稀有的“佛道并尊”宗教活動場所。
圖四 壽唐關(自東北向西南)
壽唐關位于鳳臺縣城南三公里、三峰山東1公里處。關隘現僅存拱形關口,為塊石條磚混合式拱券結構,南北走向偏東10度。南北通長18.80米,東西寬2.56米;南向通高4.41米,北向通高3.87米。南向券門兩側各用塊石砌筑,共8皮,其高1.96米,塊石規(guī)格不一,用白灰膏嵌縫;塊石之上用條磚起拱,先站砌一皮,再扁砌一皮,然后又站砌一皮,最后扁砌一皮收拱,并向外挑出6厘米。北向拱券做法與南向同,因地勢高于南向,因此券門兩側塊石砌筑只有6皮,拱券內先用塊石砌筑,共6皮,其上是條磚起拱,共37皮,錯縫扁砌,白灰膏嵌縫,灰縫寬1-1.3厘米不等。東西兩邊石墻有收分,比例為10%。拱券頂上現為土墩。
鳳臺是古代戰(zhàn)爭中的屯兵之地,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戰(zhàn)國時吳楚于此爭霸,五代后唐時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壽唐關始建于公元95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兵馬被后周軍隊圍困于壽州,南唐主帥石景達率兵救援,據八公山于后周對峙,并在四周的山頭上設置十八連珠寨,與后周軍隊作戰(zhàn)。為對付南唐的援兵,周世宗命令在石山口筑壽唐關,前拒唐兵,后與下蔡相呼應,便遺留下了重要軍事要塞遺址——壽唐關。
壽唐關又稱“梳妝臺”,是為紀念宋代女英雄劉金定而得名。傳說,北宋乾德年間,趙匡胤率兵討伐南唐軍,結果被南唐大軍圍困于壽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情況危急時,劉金定選精兵五千,首先攻占了壽唐關,在此安營扎寨。南唐兵將壽唐關團團圍住,而劉金定毫無懼色,依然在關上梳妝打扮,然后再催動戰(zhàn)馬,手舞金刀殺入敵陣,殺得南唐軍四散而逃。勇解壽州之困,大破南唐。后來,人們?yōu)榱烁桧炦@位女英雄,將壽唐關也稱“梳妝臺”和“過駕樓”。今天樓閣雖已蕩然無存,但那雄關漫道仍赫然在目,關下一塊突出的巨石上,還留有深深的馬蹄印,據說那就是當年劉金定操練兵馬時所留下的印痕。
壽唐關不僅是軍事上的要塞,同時也是交通關隘。歷史上重要的鄂君啟節(jié)車大道,就從壽唐關通過。這條重要的交通命脈,據說是楚幽王時期修建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如今,盡管這條陸路交通線因科技的發(fā)達和橋梁的建筑而重新改道,但基本的路線相差不大,只不過避開了土崗和洼地??梢姽湃嗽诮煌肪€的勘測上,已經具備相當高的水平。
圖五 摩崖石刻、慰農亭(自西北向東南)
摩崖石刻位于鳳臺縣劉集鄉(xiāng)山口村東南側,北距慰農亭約80米。石刻文字在西硤石南端面淮的東側峭壁上。摩崖石刻面積27.28平方米,字若碗口大小,由于近800年的風雨剝蝕,現字跡漫漶。
圖六 摩崖石刻
南宋度宗淳熙十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南下,兵至壽縣正陽關一帶,南宋度宗深知硤山口是阻御元兵從水上南下的重要軍事關隘,于是“朝廷以銀二萬兩命壽春措置邊防”,壽陽都統(tǒng)夏松奉命筑硤石城。筑城告竣,夏松親書《筑城記》,全文為:“硤石兩岸對峙,舊立二城,以為長淮津要。去臘巳城筑東岸,西岸猶榛蕪荊棘。今負松弛檄總統(tǒng)舟師,攻剿正陽虎巢,給假。秋,奉閫命創(chuàng)筑,同都統(tǒng)孫位、都統(tǒng)彭宗位,都統(tǒng)孫應武,率步將士,協(xié)力用工,不一月城成,以復版圖之舊。咸淳甲戊仲秋朔日,壽陽夏松題石。”該石刻保存狀況基本完好,為研究南宋咸淳年間南宋兵與元兵對峙、攻防的歷史實況有著重要的意義,也為研究淮南地區(qū)在南宋末年的軍事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圖七 慰農亭東側(自東向西)
慰農亭位于鳳臺縣劉集鄉(xiāng)山口村東南側淮水邊側孤島之上。慰農亭,又稱禹王亭,始建于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四柱方亭,石柱飛檐,亭柱上刻有光緒年間鳳臺知縣顏海楊手書對聯(lián),由石匠刻勒于迎淮的兩石柱上,文為“選勝值公余,看淮水安瀾,硤石拱秀;系懷在民隱,愿春耕恒足,秋稼豐登”。該亭柱為石質,共四根,亭欄為石質,亭頂為木結構,亭蓋內面中部繪有太極圖,頂上有脊獸蹲立坐臥,下有獸面瓦當走檐。臨河一面,以兩只精美石雕鎮(zhèn)水牛頭作基礎。亭西南側有一古皂角樹。
清初,鳳臺屬鳳陽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廷批準,與壽州分設一縣,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名 “鳳臺”,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二年(1863年),移縣治于下蔡,下蔡遂改名為鳳臺,沿革至今。
1992年,因該地水利拓寬工程,致使慰農亭現佇立在西硤石孤島之上。
羅平烈士墓位于鳳臺縣南平山公墓內。原在古店集,1964年秋遷入鳳臺縣城南南平山陵園內。
羅平(1909-1948),原名羅懷德,安徽省壽縣仇集人,于1931年在皖南參加紅軍,1934年入黨,參加過皖南紅軍游擊隊,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并在延安抗大學習,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和副團長等職。羅平烈士身經百戰(zhàn),屢建奇功,聲名遠揚,功勛卓著,全身負傷達72處。其中有:抗戰(zhàn)初期的平型關大戰(zhàn);1946年渦陽攻城戰(zhàn),率部一舉殲滅國民黨一個團;1947年的顏寨戰(zhàn)斗,消滅了偽亳縣長警備隊的一個中隊和一個鎮(zhèn)公所的衛(wèi)隊,繳獲長短槍一百七十余支;以后又進行八里莊夜襲戰(zhàn),偽鳳臺縣長警備隊的三個中隊如驚弓之鳥,未敢抵抗聞風而逃;1948年5月在鳳臺潘集區(qū)王圩孜(現屬淮南市)戰(zhàn)斗中,羅平親臨指揮,表現英勇頑強,將國民黨新編七十四師一個營打得落花流水,羅平在戰(zhàn)斗中不幸身負重傷,搶救無效光榮犧牲,時年四十歲。
羅平烈士墓現為鳳臺縣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以上四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以說是鳳臺歷史長河里幾朵耀眼的浪花。從它們攜帶的歷史信息里可以一窺鳳臺先人的政治生活面貌:漢代時,鳳臺為淮南國的京畿要地,也是江淮地區(qū)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周邊地區(qū)各界人才的聚集地;五代十國時期,此地作為軍事要沖,成為南北政權的爭奪目標,戰(zhàn)事頻發(fā),規(guī)模巨大,政權歸屬無常;宋代時,此地還是阻擊元兵南下的關隘,長期以來戰(zhàn)火紛飛。這也是鳳臺作為我國南北文化的交匯區(qū)、碰撞區(qū),作為江南的屏障、中原的喉要,在國家分裂南北對峙的局勢下,不可避免地成為南北政權生命攸關的軍事重鎮(zhèn),成為相互爭奪的主戰(zhàn)場。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