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勤,吳術燕
(1.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南寧530007;2.梧州學院中文系,廣西梧州543002)
關于普通話水平測試“說話”題的四個“度”
張曉勤1,吳術燕2
(1.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南寧530007;2.梧州學院中文系,廣西梧州543002)
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一項國家級考試,“說話”題是測試的重要內容之一。影響應試者“說話”的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別應該重視話語速度、情感溫度、內容寬度、緊張程度等問題。準確把握這四個“度”,能有效提高測試成績。
普通話水平測試;話語速度;緊張程度;情感溫度;內容寬度
話語速度通常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jié)的長短和音節(jié)之間連接的緊松。話語速度與人的表達習慣有關,還與表現的內容有關,一般說來,性子急的人話語速度偏快,性子緩的人話語速度偏慢;要表達熱烈、歡快、緊張、興奮的內容,速度要稍快一些;表達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時,語速要稍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
(一)話語速度在測試中的作用及體現
語速通常有快、中、慢三種??焖偈敲糠昼娬f200字以上,用這種速度說話,通常是為了表達緊張、激動、驚懼、歡暢、鼓動、詭辯、責問等內容,或是敘述急劇變化的事情,或是刻畫人物的機警、活潑、熱情,或是表現作者的質問、斥責、雄辯的聲態(tài)。中速是每分鐘150字至200字,一般用于感情沒多大變化的句子,或者是一般的記敘、說明、議論的句子。中速一般用作平靜的敘述,情節(jié)的交代。慢速是每分鐘150字以下,常常被用來表達哀痛、沉著、失望、深切等情感,或者是敘述平靜、莊重的情況。
話語速度還與停頓有關系,語速快,停頓就少;語速慢,停頓就多。
總之,影響確定語速的因素很多,應當根據情境、說話者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表達內容的需要來確定語速。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有快有慢,快慢交替,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緩急有致,不松懈乏味,能以聲傳情。這樣就可以真實生動地表達不同的內容和情景,使思想的分量,情感的色彩,外化得輕重有別,濃淡分明,不顧需要的過快、過慢或均等,都是不恰當的。快了讓聽者思想跟不上;慢了讓人感到疲勞,聽得不耐煩;速度始終均等,有時又不能激發(fā)情緒,這些都會影響表達的效果。
在現階段,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用多快的語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主張快一點好,另一些人覺得慢一點好。筆者認為,普通話水平測試說話題的語速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與朗讀和朗誦的語速不同,與廣播新聞的播音速度不同,與日常生活說話的語速也略有不同。作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說話,必須明確兩個大前提,首先,要意識到這是一種水平測試,也就是考試,考查應試人的普通話發(fā)音標準程度,因此,發(fā)音正確是首要的,發(fā)出信息是次要的,情感表達更是次要的,完全不像播音或主持,需要盡可能多地表達信息。其次,要意識到這是說話,不是朗讀或朗誦,朗讀和朗誦都不能隨意添字或漏字,不能隨意停頓(指不流暢),更不能帶話把兒。說話卻是一種特定的話語形式,具有臨時性和和緩性,可以因邊思考邊說話而形成頓歇,可以自然地添加一些虛詞,也允許偶爾帶出“這個”、“那個”、“嗯”等話把兒。
顯然,說話題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說的和聽的速度都有一個極限。說話的速度太快,“耳朵”就會跟不上“嘴巴”,聽的人領會理解就會發(fā)生困難。而且語速太快,就會給人造成壓力,讓人緊張,從而也影響人們的理解。快到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程度,當然就影響人們對信息的接收與領會。作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說話”,它與人們平常的“說話”接近,它講究語言規(guī)范、吐字清晰、語音準確。每一個漢語音節(jié)(即漢字)都包括了聲母、韻母、聲調三要素,為了吐字清晰、語音準確,每個字或詞的發(fā)音都應該按一定的規(guī)律發(fā)全,調值也要到位。如果一味地加快語速,勢必壓縮發(fā)音過程和時間,顯得聲音急促,發(fā)音不全,動程不夠,還可能導致難以辨析。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未開展細節(jié)護理的消毒供應室情況作為參照組,選取2016年7月~201年7月開展細節(jié)護理的消毒供應室情況作為試驗組。消毒供應室共11名工作人員,其中女9名,男2名,年齡30~55歲,其中6名??茖W歷;5名本科學歷。
(二)話語速度的應對策略
那么,什么樣的話語速度是普通話水平測試說話題的速度呢?北京師范大學語音專家周同春教授針對播音的研究表明,對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語言,在短時間內(幾秒鐘內),人耳的接受程度最快可達每秒七八個字,一般情況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個字,即每分鐘240-250字;偏慢一點,有利于聽話人接受。速度太快,聽者理解辨析就會有一定困難[2]。所以我們在選擇語速時要兼顧聽眾,不能一味求快。周先生的研究是從聽話人角度來闡述的,作為應試人,還應該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應該考慮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實際要求,準確地傳遞發(fā)音標準程度的信息。眾所周知,通常的說話速度比播音語速要慢一些。一般的說話應該是每分鐘200字左右。說話的語速通常是有快有慢,時快時慢,說到感性的話語,語速就會加快一點,說到理性的話語,則相應語速就會放慢。
就普通話水平測試而言,理性的語速要大大多于感性的語速,應該學會“慢”語速,有意放“慢”,“慢”比“快”好,一定要把語速相對放慢一些。作為方言地區(qū)的受測人,在普通話水平測試時,通常有由方言思維轉換為普通話思維的過程,把語速放慢一點,巧妙利用適當的停頓,可以“咬”住一些字音,可以思考如何連接下面的話語,可以考慮一些細節(jié)問題。如果按照兼顧大多數的原則,選擇每分鐘150-180字的說話速度是比較適宜的。當然,“慢”也有個“度”的問題,還應該像自然狀態(tài)下的說話,應該是流暢的最低限度,很明顯,話語速度絕不能過慢,如果說話慢到一字一頓,一詞一頓,結結巴巴,或者說出一句后思考半天,話語接不上氣兒,是不行的,因為這已經不成說話了。為了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談時,應試人就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有意識地將語速放慢。
當然,適宜的語速并不是從頭到尾一成不變的速度和節(jié)奏。一般說來,說話不能使用一種速度說到底,其中應該有些變化,在改變語速的時候,要有一個適當的過渡。比如由慢轉快,中間應該有一個逐漸加快的過程,這樣聽起來就比較自然。要根據內容的重要性、難易度、音的高低調節(jié)語速和節(jié)奏。說話節(jié)奏適宜地減緩比急迫的機關槍式的節(jié)奏更容易讓人接受。
緊張(Stress)是指在人體的需求與反應能力之間的一種(可感覺到的)實際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不能滿足要求,就可能引起許多(可觀察到的)功能紊亂,能引起人體產生心理、生理緊張的環(huán)境因素和事件稱為緊張因素或緊張源(Stressors)。這里談的緊張程度包括心理緊張和器官緊張兩個方面。心理緊張與發(fā)音器官緊張,是一對矛盾,要采用相對相反的方法來處理。對心理緊張,要強調一個“松”字,心情要放松;對發(fā)音器官,要講究一個“緊”字,器官要緊張,把音節(jié)的聲韻調發(fā)準確、發(fā)飽滿,動程要完整。但是,發(fā)音器官的“緊”是發(fā)音準確的適度的“緊”,“緊”而不僵,“僵”是我們反對的,發(fā)音器官“緊”到僵硬程度,必定是舌頭發(fā)硬,部位走形,音色變味。
(一)應試與心理緊張
心理緊張是人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作為緊張性刺激作用于人的結果,心理緊張可以提高警覺度,以便做好操作的準備,從這方面來看,心理緊張是有益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一個人長期處于心理緊張狀態(tài),或緊張狀態(tài)過于強烈,以致超過適應能力,它就可能受這種緊張的損害,特別是身處考場,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能控制自己,對人和事缺乏信念,從這個意義上看,緊張對人是有害的。因此,心理緊張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在測試中適度的緊張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測試當中,相關實驗表明,緊張度過低不能激發(fā)人的興奮性,也就不能發(fā)揮其最好的狀態(tài)。隨著緊張度的提高,注意力高度集中,測試效果可以達到最高點,此時,最高點可稱為最適合的緊張度。從消極的角度來看,在測試中,心理緊張的消極結果突出表現為應試人一旦心理緊張,勢必會思維混亂,表述不清,結結巴巴,“無話可說”和“少有話說”。關于心理緊張的成因,學者們進行了研究。一般認為:個體通過對應激源的認知評價,覺察到環(huán)境的需求和人體的適應能力之間存在差距時的心理狀態(tài),稱為心理緊張。研究表明,個人經歷、認知評價、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個體的傾向性、生活經歷對心理緊張的產生都有影響[3]。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經歷不同,所經受的緊張體驗也不一樣,因而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感受也會不一樣。
認真而充分的考前準備是克服緊張情緒的有效辦法。毫無疑問,要想克服心理緊張,首先要準備充分,在考前作強化訓練。積極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可以有效地降低緊張體驗;準備充分,自信心會增強,就不會很緊張。要仔細琢磨每一個題目,早早就對所有說話題進行構思,最好對每一個題目都列一個提綱(記在心里),平時以提綱為基礎多加練習,先說什么,次說什么,再說什么,考慮要充分,準備充足的話語量。說話能力涉及方方面面,除普通話水平外,還涉及人的思維能力、文化素養(yǎng)、社會閱歷、心理素質等等。應試人要針對自己心理緊張的原因仔細分析,采取積極的方式開展克服訓練,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說話”的具體準備而言,可以從“說什么”、“怎么說”入手,做好充分的準備,準備得越充分,心里就越有底。其次就是恰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平常心對待測試,努力不去觸動傷心的事情。在考場說話時,要努力控制住情緒,控制住語音語調,控制住音量;控制住情緒是控制語音語調和音量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先得有話說,自然流暢地說下去,把3分鐘時間填滿,把語音咬準,其次再考慮內容和形式及修飾語句的問題。
(二)應試與器官緊張
器官指發(fā)音器官,器官緊張就是發(fā)音器官的緊張。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發(fā)音器官宜緊不宜松。多數廣西人說普通話突出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發(fā)音器官偏松,緊張度不夠,應該圓唇的音卻沒圓唇,如o、u等音素;應該加大開口度的音卻沒加大開口度,如a、e等音素;應該提升聲調高度的音卻沒提升高度,如陰平調和陽平調等。致使音素或韻母不飽滿,聲調音高升得不夠高或者降得不夠低,如ai、ao、uai、iao等復韻母及陰平、陽平、去聲等聲調。
因此,針對普通話水平測試“說話”題,筆者認為,發(fā)音器官應該突出一個“緊”字,設法讓發(fā)音器官適度地緊張起來。拿播音界的行話來說就是說話必須“端起來”,有意識地“拿腔拿調”,目的是提高發(fā)音質量。
器官緊張與心理緊張密切相關。心理緊張會導致器官緊張,心理緊張導致的器官緊張是致使發(fā)音器官發(fā)僵,甚至顫抖,就是說心理緊張使發(fā)音不自然,聲音走樣,這是有害的。
情感溫度,就是“情感度”,即說話自然流露的感情程度。一般說來,凡說話都自然而然地帶有感情,普通話測試也不例外。內容寬度即內容寬嚴度,指的是說話內容扣題的問題。一般而言,依照扣題的程度,可分為四等:切合題意、符合題意、基本符合題意、偏離題意。情感溫度和內容寬度在測試中要把握適當。
(一)情感溫度在測試中的作用
測試時,普通話標準,感情充沛,語速恰當,自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對一般人而言,特別是普通話不太好的人,則需要認真把握情感溫度,有的人甚至需要“冷漠”一些。不少人開口說話,投入了真情實感,但正是因為太投入,常常會出現兩種不當現象。一是觸發(fā)情感靈敏度,特別是觸及心靈的傷心處,說不了幾句話,一陣心酸從心靈深處洶涌襲來,情不自禁而痛哭流涕,泣不成聲,說話被迫停止,無法繼續(xù)下去。另一種不當是有些人話匣子一打開,說到高興處,得意忘形,忘記身處考場,當成了平時閑聊,致使“原形畢露”,把帶有濃重方音色彩的“普通話面貌”暴露無遺,從另一方面把考試弄砸了??偟膩碚f,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情感”是需要小心去經營的,我們強調一個“低”字,就是說,要低調處理或者說冷處理。在上考場前,應該努力調試好自己的情感溫度,以平常心來對待測試,以冷靜的心態(tài)參與測試。應試人務必意識到,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說話”不是文藝演出,也不是朗讀、朗誦或主持節(jié)目。
在把握情感溫度方面,有幾個竅門。首先,要注意控制情感。普通話水平測試最好只是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情感。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情感是指“情感與理智相結合,在理智控制下表達情感”。運用理智,以平常的心態(tài)和應試的心態(tài)參與測試,說出自己的話語;運用情感,適當地流露情感,以內在的情緒,增強說話的感染力,取得良好的測試成績。情感與理智相結合,表明情感的傳導是有技巧的,它要求受測人在說話表達時要掌握好尺度,要學會情感控制,情感表達太“過”,或者好似舞臺演出,或者真正悲傷哭泣,都于測試無益。說話人的情感應受控于測試環(huán)境制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情感,可是,當我們處于受試人的位置,情感就應受控于特定的測試環(huán)境,要著重考慮追求語音語調標準的測試需要,不應毫無控制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其次,要努力實現從“真我”到“非我”的角色轉換。應試人在測試時具有雙重身份,既有生活中的“真我”,又有作為應試人參加測試的“非我”,身處特定的測試環(huán)境,既是“真我”,又是“非我”,應試人最好不要作“本色演出”,必須做到從“真我”到“非我”的角色轉換,實現從“真我”到“非我”的統(tǒng)一。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情感溫度把握得越好,在測試中就越處于有利的地位。
(二)內容寬度在測試中的體現對于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說話題,切合題意及符合題意是極好的,然而,能基本符合題意也是可以的,不會丟分,但偏離題意就要被適當扣分。
特別要強調的是,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說話”題,與口頭或寫作中的作文是兩碼事。作文,一定要內容充實,切合題旨;結構完整,起承轉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頭有尾。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千萬不要把“說話”當成作文來做,就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說話”題而言,重在語音形式的考察,與內容雖有一定關系但對扣題方面是不太嚴格的,只要不明顯跑題(即偏離題意)就行了?!懊}說話,根據話題單向說一段話,時間3分鐘。此項測查應試人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水平,重點測查語音標準程度、詞匯語法規(guī)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盵4]“說話”題對結構即布局謀篇的完整程度也很寬松,要求不嚴。普通話水平測試“說話”題的要求是基本扣題,語音標準,話語連貫,表述清晰,加上說夠3分鐘,而對結構的嚴謹、完整方面不作嚴格要求,不扣分;換句話說,就是允許“結構殘缺”,可以“有頭無尾”,也可以“虎頭蛇尾”。意思是,在不明顯跑題的前提下,應試人要集中精力咬準字音,竭力避免方音,用詞造句符合規(guī)范,把話語說連貫,說流暢。
因此,在“說話”時,大家要謹記一個“寬”字:內容是寬泛的,結構是寬松的。在測試實踐中,有些應試人易走兩個極端,一是極怕跑題,思路不能擴展開來,導致說話的時間不夠,影響了成績;一是思維跳躍性太強,造成明顯跑題,比如有的應試人在“我尊敬的人”這一個話題的說話過程中大談紅燒肉的做法。因此,正確地理解“命題說話”項的要求,才能避免跑題和說話時間不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普通話水平測試“說話”題應恰當把握四個“度”:話語速度宜慢不宜快,心理狀態(tài)要努力放松、發(fā)音器官應適當趨緊、情感溫度宜低不宜高,說話內容宜盡量放寬。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周同春.漢語語音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卞成林.普通話培訓與測試[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H102
A
1673-8535(2013)04-0078-05
張曉勤(1959-),男,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研究方向:普通話與方言比較研究。
吳術燕(1981-),女,梧州學院中文系講師,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研究方向:普通話與方言比較研究。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3-06-12
2012年度廣西高等學??蒲许椖浚?01204LX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