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幼巖
啥叫“砍價”?百度一下:砍價是買方的消費行為,是指買方在賣方給出的原有售價基礎(chǔ)上要求削減一部分,以達(dá)到自己滿意的價位。
一堆專業(yè)術(shù)語,不必咬文嚼字啦!其實“砍價”意思很簡單,二字也很形象。砍價也叫殺價,說溫和點兒就是“討價還價”,還帶有協(xié)商的味道;說血腥點兒就是向老板的開價“來一刀”!則顯出毫不留情的氣魄了。
在經(jīng)濟(jì)發(fā)展、市場繁榮、物資豐富的社會背景下,這等砍價,大家很熟悉,今天它已成市場購物的一景。商場、酒店、超市、地攤……稱得上無處不“砍”;大到住房汽車,小到冰箱彩電,貴重到珠寶玉石,日常到油鹽醬醋……稱得上無物不“砍”。
這一“砍”,非同小可。比如,有一種叫“抹零兒留整”,你要一塊六,我給一塊。有一種叫“頭戴三尺帽,攔腰砍一刀”,你要兩塊,我就掏一塊。有一種叫“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你要十塊,我只給一塊!看來荒唐,奇怪啊,幾個回合,居然成交了!消費者沾沾自喜,以為得勝回朝。可進(jìn)家門一尋思,又忽然后悔沒狠心該多砍它一刀!
買的沒有賣的精,此話不錯。商家各個早都練就了“分析顧客心理”的本領(lǐng)。他們善于判斷你購物的迫切程度,你越迫切,越需要,就不會輕易把價格降下來;他們善于觀察你的穿著打扮舉止和舉止言談,越時髦的主兒越會花冤枉錢;他們善于分析你是否有購物經(jīng)驗,一眼望穿,看人下菜碟;他們善于攀談套磁,摸清你給誰購買,送禮還是自己用的消費意向。更高明的是他們還會判斷你花誰的錢,花公款還是自己掏腰包……
好心的媒體為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常刊登些介紹“砍價技巧”的文章。五花八門,妙趣橫生,諸如,佯裝淡定、不露聲色、吹毛求疵、階梯逼近、先砍后添、軟磨硬挺、一口咬定、欲取先舍、義無反顧、扭頭就走等等,讀來頗有點古人兵法“三十六計”的味道。
時下冒出了一種新興職業(yè)——砍價師,服務(wù)于不具備專門知識的普通消費者,使普通消費者既能夠買到價廉物美的產(chǎn)品,又節(jié)約時間和精力。據(jù)說,目前這行的人士生意活躍,想必有所“斬獲”吧。
客觀地來講,任何商業(yè)行為,以本圖利,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biāo),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存有一定的價格空間,無可厚非。消費者希望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完全是正當(dāng)要求,合情合理。但今天購物砍價盛行,此事須做別一番考察。
本人日常采購活動不多,一向不諳此道。一個周末,我?guī)⊥鈱O逛小商品市場的玩具店,他千挑萬選,我掏腰包,買回了一件《巨神戰(zhàn)機(jī)隊》的玩偶?;貋砝习橐娏粟s忙問多少錢?小外孫搶著回答:五十五元。老伴回頭問我,“人家要價多少?”我說,“五十五元啊。”她一下子提高了聲調(diào),反問我:“你呀你,倒挺實在!市場里買東西,哪有不砍價的?”我一臉茫然,老伴又加了一句:“人家背后準(zhǔn)會笑話你是個傻子!”我聽了暗自苦笑,想起一句諺語:瘋子眼里,看正常人都是“瘋子”。
追問一下,砍價何以成了今天人們購物的“必須程序”,成了消費者的“必修課”?這是市場上商品價格虛高以及商家與消費者信息的不對稱的結(jié)果,是市場誠信極度缺失的癥狀,是市場運行機(jī)制失范的折射。
我們記得,以往老字號的招牌上鐫刻的是:言無二價,童叟無欺。懷舊并不時尚,但好傳統(tǒng)應(yīng)該繼承發(fā)揚。如果,商品的質(zhì)量不真,商品的標(biāo)價不實,買方不信賣方,賣方忽悠買方,一場砍價的“智斗”大演特演,恐怕不是“好戲”。
不難看出,惟有加強全社會的誠實信用建設(shè),實施質(zhì)量、價格信息的公開機(jī)制,切實貫徹國家有關(guān)“商品和服務(wù)”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商品質(zhì)量、計量、標(biāo)識、標(biāo)志、標(biāo)簽等一系列標(biāo)準(zhǔn),才有真正實現(xiàn)“踏踏實實購物、明明白白消費”的一天。
那一天,“砍價”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和存在的價值,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和記憶。
那一天,來日方長還是為時不遠(yuǎn),我還說不清,不過是個早晚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