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輝
桃花源據(jù)說是中國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譽。千百年來,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桃花源的聲望始于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公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人間仙境、有著“世外桃源”之稱的“桃花源”。高中時代學(xué)過陶公寫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為其詩《桃花源》作的序),自那時起,我就擁有了一種尋訪桃花源的向往,這次終于圓了一個夢想。
桃花源景區(qū)
桃花源久負盛名,早就有心前來觀光,但總未能成行,這次總算圓了我的一個夢想。煤礦文聯(lián)的龐主席建議我們開會閑暇時前往桃花源觀光游覽、尋幽探勝。
桃花源距常德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位于桃園縣境內(nèi)。景區(qū)迎門漢白玉石牌坊上書“桃花源”三個鎏金大字,牌坊石柱兩旁的對聯(lián)是“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一進大門,迎面一塊石壁上書“福地洞天”4個朱紅大字,我們紛紛在此拍照合影。轉(zhuǎn)彎便是一大片桃林,初春桃花節(jié)時想必一定是桃花爭艷,美不勝收。奈何如今已是深秋,枝葉凋零,風(fēng)流總被風(fēng)吹去。過了桃花山,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石橋,名曰“窮林橋”,橋下有一池塘,水色碧綠,對面一株木芙蓉花色艷麗、花朵怒放,游人紛紛在此拍照留念。
沿武陵道舊跡,拾級而上,來到淵明祠,無數(shù)碑刻,名人佳句,很有意境。蜿蜒曲折,盤旋而上就是桃花觀。觀內(nèi)一左一右兩棵千年羅漢松,樹干千扭百曲、枝繁葉茂,被稱之為摩頂松。摩頂松原在桃川宮前,相傳是秦人手植,為瞿童白日飛升處?,F(xiàn)松為明代所植,高30余米,頂平如蓋,蔭覆數(shù)十平方米。摩頂松鱗甲粗厚,宛若巨虬,髯景婆娑,如青云籠絡(luò),樹脂噴芳,清心爽神,遠望如鶴立雞群,傲然挺立。歷代游人留下許多贊美詩文。沿石階循溪而上。不多久,溪水轉(zhuǎn)折處,山崖上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洞口,上書“秦人洞”。秦人古洞長68米,洞內(nèi)有小燈照明,山洞中還有許多支洞,黑黝黝的,看不出深淺。穿過古洞,便是豁然臺,憑臺而望,周圍青山環(huán)繞。樹木掩映間,赫然一古老村落。良田美景、阡陌交通、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好一幅桃源景象。小息片刻,沿千米竹廊慢慢前行,先游公議堂,然后是奇蹤館、秦人居、秦人作坊。只可惜,路旁商家招攬生意地叫賣,破壞了山村的寧靜。讓人不禁感嘆,桃源不在了。
桃花源,面對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沿著溪水前行,在秦人洞前留了個影。進洞行走數(shù)十步,眼前就“豁然開朗”,看到“土地平曠”的千丘田,“屋舍儼然”的豁然軒。千丘池旁的延至館,傳說這是桃花源中人宴請漁人的地方。聽導(dǎo)游講解,最早來到這里的是一男兩女三人。男的叫李立,是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夫修長城;一位郭嫂是為了逃避秦始皇選民女進宮;還有一位老媽媽是失去兒子和媳婦的孤老。他們?nèi)诉M入桃花源后組成家庭,生兒育女,以后漸漸組成村落。因是三姓組成,所以這村子叫做“三合村”。
據(jù)史載,這里早在漢代就以自然風(fēng)景區(qū)著稱,晉朝以后又建立了桃川宮等人文景觀。大約在北周時代,人們發(fā)現(xiàn)這里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開辟了從縣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覽區(qū)。到了宋朝,從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筑群。
今日我們游覽桃花源,景點有所謂的“內(nèi)八景”,即爛船洲、桃花溪、遇仙橋、秦人洞、空心杉、摩頂松、煉丹臺、瀹鼎池等。其中每一景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比如說“爛船洲”,說是那位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武陵漁夫,名叫黃道真,他在桃花山洞口把自己的小船用纜繩結(jié)在那里,然后進入桃花源,在里面住了幾天,閑聊中,得知這里的人不知道秦后有漢朝、晉朝。漁夫在這桃花源里住了好幾天,想家了,就與他們告別。再來到渡口時,卻看小船已經(jīng)爛掉了。原來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于是,這塊地方就被稱為“爛船洲”了。
景區(qū)內(nèi),古樹參天,修竹婷婷,長藤纏繞,花草芬芳,石階曲徑,亭臺牌坊。據(jù)說每年三月,桃花盛開,粉浪翻江,落英繽紛,宛若仙境。一下午的旅程,走馬觀花、行色匆匆,看不盡的美景,觀不完的山色。桃花源,一個尋夢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