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暴力作為主題——析弗蘭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2013-03-19 17:08:04
      外國語文 2013年1期
      關鍵詞:旅行家指揮官犯人

      馬 嫽

      (北京外國語大學 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089)

      1914年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審判》的創(chuàng)作陷入瓶頸,同年4月他從當時任職的工傷事故保險公司獲得一段為期四個月的假期,打算在旅途中為小說尋找新的靈感,不料兩周之后,在《審判》毫無進展的情況下,另一篇小說卻橫空出世,這便是后來被學界視為德語文學20世紀表現(xiàn)主義代表作之一的《在流放地》。卡夫卡本人也一改往日低調的作風,此文的初稿很快被送到了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編輯的辦公桌上,最終于1919年10月出版面世。[1]

      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中所描寫的無疑是一場恐怖的酷刑,這也是為何它一度被譽為卡夫卡最為“暴力”的作品的原因,這一在與公眾見面初期曾引起“驚駭”、“厭惡”和“反感”[2]的作品圍繞著一次以“懲罰機器”[3]100為工具的處決展開敘述:某旅行家受邀到一個島上觀看對一個犯人的處決,處決由一架構造精密的機器完成:犯人被固定在“床”上,由“靶”按照“繪制儀”中儲藏的圖紙在犯人的身上刺字并最終將其送上黃泉之路。陪同的軍官不厭其煩地為旅行家講解機器運作的原理,企圖說服他成為這項由“老司令官”發(fā)明的刑罰的支持者,并與自己一同對抗新司令官涉及到取締“懲罰機器”的革新措施。旅行家的拒絕最終使軍官自愿成為了機器的最后一名受刑者。

      不得不說,《在流放地》自問世以來得到的大量關注并不僅僅由于它的作者是被像品牌一般熱捧的弗蘭茨·卡夫卡,而更在于它為廣大文學研究者所提供的無限的詮釋可能性以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涉及社會歷史學、法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種視角:一方面它被置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被解讀為卡夫卡的一次反戰(zhàn)宣言,另一方面同樣被看作弗洛伊德關于死亡與禁忌、自我與他者關系的理論以及尼采的疼痛記憶理論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演示,同時也有評論家指出,旅行家實際上是讀者的化身,而他的每一次閱讀都可以理解為對以“老司令官”為代表的舊規(guī)則的革新。[4]

      縱觀全文,這場卡夫卡以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簡短語句所展現(xiàn)的,仿佛在考驗我們理解能力的行刑無疑是一次殘暴的暴力行為。暴力,作為《在流放地》這篇作品所傳達出的最直接的信息無疑作為主題影響了文章的建構。在西方思想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暴力以其與人獨特的關系激起了無數(shù)哲學家、思想家們的興趣??死锼苟喾颉の譅柗蛟谒摹侗┝Φ牟豢善垓_性》(Die Unhintergehbarkeit der Gewalt)一文中對文化學領域的暴力概念有這樣的概括:“人類的社會化進程本身就是暴力的……文化總是與對欲望的放棄、與苦行、規(guī)訓、與針對他人的暴力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5]艾瑪努阿爾·特瑞在其《暴力與開端》(Gewalt und der Anfang)中則認為,很難給“暴力”下定義,因為“暴力”沒有反義詞,除了說“非暴力”之外,不能像區(qū)分好與壞、黑與白那樣簡單;其次“暴力可以演化成不同的形式并將其本來面目隱藏其后,致使我們根本無法真正認識它”[6]。正因為這樣,暴力往往被與其他概念諸如權利、疼痛、恐懼、受難等相結合起來討論。在本文中,針對卡夫卡的這篇作品的特點,我們將把注意力集中在暴力作為主題是如何在小說中發(fā)揮作用的。

      普遍意義上,主題對小說文本的內容及其架構起作用,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元素。[7]縱觀《在流浪地》,不難發(fā)現(xiàn),卡夫卡沿襲了他一貫的風格,賦予這篇作品以單一的情節(jié),所以可以斷定,暴力作為主題在此所起的作用更多是在小說的架構而非情節(jié)上。以此為出發(fā)點,我將在后文中著重探討暴力主題是如何影響甚至決定《在流放地》這部作品的結構的。

      首先,暴力主題的建構作用體現(xiàn)在人物構成上,或者更確切的說體現(xiàn)在文中的各個角色與處于情節(jié)中心的執(zhí)行暴力行刑的“懲罰機器”(p.100)截然不同的關系上。此處可以劃分出分別以新老指揮官為代表的兩個派別,老指揮官是已經去世的機器的發(fā)明者和刑罰的建立者,新指揮官在文中雖然從未出現(xiàn),可他對這一套懲罰機制的不認同卻貫穿于字里行間。而作為文章主人公之一的軍官,正如前文已經提到的,不僅堅決擁護老指揮官遺留下來的機制,而且毫不掩飾地將他的支持表達出來。他滿腔熱情地向旅行家介紹:“這是一架奇特的機器”(p.100),并用“帶著幾分欽佩的目光”(p.100)注視著它。自從老指揮官去世以后,“懲罰機器”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和反對,其中包括新指揮官。為了保住這套程序,促使新指揮官取消他取締殘酷刑罰的決定,軍官不遺余力地在行刑過程中勸說和拉攏被看作法學專家的旅行家,使其和他一起成為“懲罰機器”的信徒。

      小說開始時,旅行家似乎對整件事情沒有顯示出絲毫的興趣,他漠然地聆聽著軍官細致熱情的介紹,直至后者將一道選擇題擺在了他面前:支持或者不支持“懲罰機器”的存在。此刻他才表明態(tài)度,他認為整套刑罰極為不人道,但同時他也向軍官承諾,絕不會在公開場合表達這一看法,只將這一看法私下告知新指揮官。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反對刑罰的一派相對勢單力薄,在旅行家未出現(xiàn)之前,仿佛只有一位從未現(xiàn)身的新指揮官還堅定地搖晃著取締它的大旗。而文中出現(xiàn)的另外兩個在場人物,即將被處決的犯人和協(xié)助行刑的士兵,面對這起暴力事件表現(xiàn)出的則是愚昧的無作為的態(tài)度,尤其顯得荒誕得是,仿佛這不是一場驚駭?shù)乃佬?,而只是一項他們無法理解也不愿理解的必要程序。特別是作為受害者的犯人,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恐懼和反抗,相反他“好像把全身的神經都集中到耳朵上”企圖弄明白軍官和旅行家之間的對話。協(xié)助行刑的士兵更是如此,當軍官選擇和“懲罰機器”一道毀滅的時候,他甚至看得津津有味。軍官的自殺將全文帶向高潮,然而,這位暴力的堅定信徒的死亡非但沒有結束兩派不均衡的對峙,他的決絕反倒成就了某種張力:他調整“繪制儀”,命令士兵將自己綁在“床”上,“靶”按照“繪制儀”的設定在他身上刻下三個字“要公正”。顯然易見的是,他苦苦維護的舊指揮官的遺產——“懲罰機器”——是他唯一的生活內容和信仰寄托。與此相比,他的對手們,尤其目睹了他死亡的旅行家,卻無能力對他最后的示威作出任何反抗,而是相反,他甚至在軍官介紹這部殺人機器的時候表現(xiàn)出難以掩飾的興趣和好奇心。小說的最后,旅行家來到茶館,茶館桌子下面掩藏著老指揮官的墓碑,“旅行家不得不跪下”(p.112),如果要給這個舉動一個定義,或許可以一方面把它理解為屈服,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畏懼,這也是他最終不顧一切逃離流放地的原因。

      由此可見,《在流放地》的核心不在于人物和人物的命運,而在于“懲罰機器”。借助軍官的介紹,我們可以很詳細地了解這部機器,了解它精密的構造以及它的運轉方式:如何在長達12小時的時間里在犯人身上刺字并最終將其折磨致死,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血腥、恐怖、暴力的過程在軍官輕松的描述中被蒙上了一絲怪誕的色彩:

      我在這兒東扯西扯,卻忘了說面前的這架機器。您看見它有三個部分。隨著時間的前進,各個部分都有了通俗的名稱。底下的部分叫做“床”,上邊的部分叫“繪圖員”,而中間這個懸浮部件則叫‘耙子’……“對,是叫‘耙子’,”軍官回答道,“這個名稱很恰當。上邊安的針像耙齒一樣,雖說只局限在一塊地方動作,非常地巧妙,但整體上動起來跟‘耙子’一樣。不過,這您馬上就會明白的,犯人就放在這兒這張‘床’上?!沂窍氚褭C器先解說一遍,下邊再開動機器讓它自動進行。然后您就能更好地理解整個過程了。而且,‘繪圖員’里面有個齒輪磨損得很厲害,機器一轉動,就‘嘎吱’、‘嘎吱’響個不停,你說話連自己都聽不清楚;遺憾是在這里很難弄到備用件?!茫艺f了,這就是‘床’。上邊鋪有一層棉絮,一會兒您就會知道它的用處。犯人臉朝下放到棉絮上,當然是赤身趴在上面了;這是捆犯人雙手的皮帶,這是捆腳的,這兒的是捆脖子的,這樣就可以把犯人緊緊捆住。我剛才說過,犯人是趴在‘床’上的,所以床頭這兒有這么一小塊氈團,很容易調節(jié),讓它正好塞進犯人的嘴里。這樣就可以不讓犯人叫喊,也免得他咬爛舌頭。犯人當然不得不把這塊氈團咬住,不然脖子就會給皮帶勒斷。”(Kafka,1983:102)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能感覺到一種明顯的畫面感,雖然在卡夫卡的其它作品中也不乏使用此種手法[8],可是《在流放地》中將它運用在對暴力的描寫上卻更值得注意。沃爾夫岡·索夫斯基在他的專著《論暴力》(Trak über Gewalt,1996)中寫道:“人們在展現(xiàn)疼痛時往往更傾向于利用圖像的方式?!保?]伊利斯·赫爾曼在他的《暴力作為疼痛》(Gewalt als Schmerz)一文中也有相似論斷,即疼痛與符號有某種“解不開的聯(lián)系”[10]51,反觀本作品我們可以說,卡夫卡對暴力本身的展現(xiàn)是通過描繪的形式來達到的。作為讀者,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到,這架“獨特的機器”(p.100)由三部分構成,其通俗的名稱為繪制儀、靶和床。處于最上方的是繪制儀,最下方的是床,位于兩者之間的是靶,它通過一根鋼繩與繪制儀相連,作為機器框架支柱的是四根黃酮合金柱。就其功能而言,繪制儀是貯存繪圖,即判決書的機關,床是放置被審判者的地方,靶的作用是實施判決,把繪圖刺入被審判者軀體的機關。至于自己到底是犯了什么罪,犯人卻是毫不知情的:“‘告訴他沒必要,他會親身體驗到的’,軍官解釋道?!?p.103)

      行刑的過程同樣非常形象:它持續(xù)整整十二個小時,“計劃好了第六個小時是轉折點”(p.105),頭六個小時里,犯人幾乎和往常一樣活著,只是熬著疼痛,到了接下來的六小時,犯人開始閱讀刺在自己身上的字,“第六個鐘頭里犯人是多么安靜喲!連最蠢的家伙這時也靈醒了”。最后,靶刺穿他的身體,然后將他拋進旁邊的水溝中。軍官不無自豪地介紹說,當年在刑罰的鼎盛時期,每次都有無數(shù)人趕來參觀行刑的過程,特別是孩童們,當犯人生命最終結束的一刻,“我們大家多么癡心于受刑人臉上那幸福的表情,我們又是如何挺著面孔接受這終于來臨又正在消逝的正義之光的沐浴啊!”軍官是這樣感嘆的。此處,暴力受害方的感覺,或者說他是如何承受暴力帶來的后果的,幾乎只字未提,相反,如文中所示,他的表情定格在某種類似于幸福的境界中。我們可以說,此時暴力受害者的形象凝固成了一幅圖畫,而包括孩童在內的觀看者們則無一例外地欣賞著這幅圖畫,并與之融為一體:“在數(shù)百雙眼睛的注視下——觀看的人一直擠到山崗那兒,全都立起了腳尖在看——犯人由司令官親自擺到‘靶子’下面。”(p.106)

      正如沃爾夫岡·索夫斯基所講的那樣,對于受害者的感受來說,語言是無力的,疼痛是無法分擔和被傳達的,因此不能通過敘說,而是通過圖畫來展示疼痛。[9]正如卡夫卡在這篇小說里一次都沒有提到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一樣,我們眼前只有一張:“顯示出受過拷打的臉”(p.102)。

      對于犯人外形的描寫同樣十分引人注意,卡夫卡賦予他的形象不僅不會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感同身受[11],反而會引起他的反感。文中是這樣描寫的:“犯人長了一張闊大的嘴巴,頭發(fā)紛亂、面孔不潔、表情麻木……犯人看起來像只奴性十足的狗,叫人以為可以放開讓他在周圍山崗上隨意亂跑,而臨刑前只要打個口哨他就會轉回來似的。”

      除了暴力的圖像展示方式,暴力的“魅力”問題讓人不得不給予關注。暴力的吸引力是暴力理論界近年來討論較多的話題,在卡夫卡的這篇小說中,“懲罰機器”的暴力效應不僅讓作為施暴者的軍官著迷,甚至也將作為旁觀者的旅行家吸引,雖然他最終還是表達了認為懲罰機器不人道的想法,可在軍官向他講述的過程中,他顯然有過動搖:“這架機器已經多少引起了旅行家的興趣。他一只手搭在眼睛上遮著陽光,順著機器朝上看著。”軍官很快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他“注意到了他開始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p.103)。

      《在流放地》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暴力卻不應被孤立對待,而應該將它放在一個多元的平臺上,觀察它與其它元素,比如個體身份和暴力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個體,不僅指受害者,也指施害者。

      觀察《在流放地》中的暴力實施過程會發(fā)現(xiàn),群體的準則被懲罰機器寫在單個成員的身體之上。這也就是說,暴力的一個重要作用發(fā)生在不斷的殘暴以及充滿疼痛的社會成人禮過程中。小說里軍官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的判決不算太重。只是把犯人違反的戒條用這個‘耙子’給他寫到身上,比如說,要給這個犯人寫到身上的是:要尊敬你的長官!”(p.103)由此可見,刑罰的意義在于借助身體將準則寫進被懲罰者的記憶當中,留下的傷疤即是記憶,因為社會生活得以建立所依靠的法規(guī)是不允許被遺忘的,個體的身份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摧毀。

      沃爾夫岡·索夫斯基指出,施暴者在施暴過程中能夠得到某種可以控制死亡的快感以及“主體意識”[9],而這也正是文中軍官的情況?;蛘吒猩跽?他不但通過暴力得到自我意識,他甚至將自己與暴力視為一體。正因為如此,當“懲罰機器”或者說他的施暴行為被旅行家判為“不人道的”之后,他才會選擇自己與機器一起毀滅,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解讀,因為這臺他愛它勝過一切的機器不僅僅是一個施暴工具,而是他社會身份載體。軍官對待機器的方式是這一理解的有力證明:他親自照料機器,抱怨它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老指揮官死后,與機器相關的所有事務他都親歷親為,“本可以交給一個機械師來處理,但軍官卻以極大的熱情實施之”(p.

      )。他對機器的精心保養(yǎng),無比愛護,每次觸摸之前都要凈手,他激情四射地為旅行家講解著機器的構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旅行家的拒絕對他來說不只意味著他失去了他所期望的最后支持,同時也意味著他社會身份即將面臨瓦解。于是“他自言自語地說,微微一笑,好像老人在笑孩子的無知,而在微笑的背后才是他自己實實在在的深思”(p.108)。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可以這么闡釋文章的高潮部分:它一方面是軍官生命的終結,與之相應的必然是他社會身份——懲罰機器的毀滅。這樣的理解也許可以解決關于機器為何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突然崩塌的疑問。

      總而言之,暴力是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重要主題。它一方面決定了小說中的人物設置,另一方面決定了圖像式敘述的基調,除此之外它還展示了暴力對于人的意義:即通過暴力創(chuàng)立或摧毀其社會身份。

      [1]Eschweiler,Christian.Kafkas Erz?[Z].Bouvier,1991:144.

      [2]Born,Jügen.Franz Kafka:Kritik und Rezeption zu seinen Lebzeiten1912 -1924[Z].Stuttgart,1983:734.

      [3]Kafka,F(xiàn)ranz.:In der Strafkolonie[C] //Kafka,F(xiàn)ranz.Gesammelte Werke.Herausgegeben von Max Brod.Taschenbuchausgabe in sieben Bnden.Frankfurt am Main,1983.(后文中小說的其他引文均出自該書,不再做注,只標出頁碼)

      [4]http://de.wikipedia.org/wiki/In_der_Strafkolonie.

      [5]Wulf,Christoph.Die Unhintergehbarkeit der Gewalt[C]//Michael Wimmer,Christoph Wulf,Bernhard Dieckmann.Das zivilisierte Tier.Stuttgart,2007:77.

      [6]Terray,Emmanuel.Gewalt und der Anfang[C]//Michael Wimmer,Christoph Wulf,Bernhard Dieckmann.Das zivilisierte Tier,Stuttgart,2007:69.

      [7]Frenzel,Elisabeth.Stoff-und Motivgeschichte[Z].Berlin:Erich Schmidt,1966:12.

      [8]Müller,Michael.Franz Kafka:Proceβ [C] //Interpretationen.Romane des20.Jahrhunderts,Bd.1.Stuttgart:Reclam,1993:114.

      [9]Sofsky,Wolfgang.Trakt über die Gewalt[Z].Frankfurt am Main.1996.

      [10]Hermann,Iris.Kunst–Macht–:Gewalt als Schmerz. München:2000:51.

      [11]Zimmermann,Dieter Hans.In der Strafkolonie-[C]//Interpretationen Franz Kafka Romane und Erzhlungen.Stuttgart:Reclam,2001:158.

      猜你喜歡
      旅行家指揮官犯人
      鎮(zhèn)痛指揮官
      最偉大的旅行家
      高原礪兵,你當指揮官
      空中指揮官
      大指揮官 2.0T四驅臻享版
      世界汽車(2019年2期)2019-03-01 09:00:08
      小水滴旅行家
      青蛙旅行家
      監(jiān)獄犯人室內定位算法研究
      狂野旅行家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18
      誰的錯
      南部县| 白朗县| 枣庄市| 呼伦贝尔市| 泰兴市| 贵阳市| 肥乡县| 剑川县| 宁晋县| 水城县| 铅山县| 双城市| 尚志市| 墨脱县| 神木县| 鹤峰县| 宜丰县| 敦煌市| 大悟县| 嘉义县| 新龙县| 苏州市| 灵台县| 夏邑县| 迁西县| 江孜县| 江源县| 南丰县| 正阳县| 喀喇| 巴彦县| 建平县| 汕头市| 屯昌县| 安丘市| 浦江县| 安阳县| 会同县| 濮阳县| 固阳县|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