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麗
【摘要】隨著全球的氣候變暖,加重了桐柏縣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冬天氣溫偏高,致使小麥病菌絲、孢子及麥蜘蛛、麥蚜蟲等害蟲大量越冬;夏季氣溫偏低,使小麥害蟲高速繁殖、高密度存活;秋暖延長了害蟲的活動期;春末陰雨增多有利于病蟲發(fā)生。因此,應適當推遲小麥播期,采用藥劑拌種,春季推廣“一噴三防”,并且堅持防病治蟲綜合治理。
【關鍵詞】氣候變化;小麥病蟲害;防御對策
0.引言
近十年來,桐柏這個有40多萬人口的貧困山區(qū)縣,耕地面積較少,種植業(yè)一直在中低產水平徘徊不前,尤其是小麥生產,1993年一下子跌到谷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麥病蟲害不斷加劇是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1989~1991年三個小麥生長年度,全縣各鄉(xiāng)村幾乎所有半冬性、春性品種小麥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這樣那樣病害蟲的侵襲,造成幅度相當大的減產,其中1991年度滑到15年中的谷底。
桐柏小麥病蟲害加重,除了栽培、植保、品種布局等人為因素外,就是受氣候變化這一主要自然因素的影響,這其中包括秋冬氣候變暖、夏季氣候趨涼、春末陰雨增多幾方面。
1.冬暖有利于病菌孢子卵蛹成早越冬
全球氣候變暖,在桐柏表現并不明顯,尤其在春夏兩季,平均氣溫連年下降,只是在秋冬兩季,平均氣溫明顯偏高,特別是冬季,那種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酷寒天氣逐漸減少,被溫暖如春、風和日麗的局面所代替,大自然對病菌孢子、卵蛹成蟲的殺傷力降低,有利于它們安全越冬。例如1949年后在我縣很少出現的小麥郝露病害,近幾年出現機率急劇增大,其菌絲、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著在被害種子、麥桿或寄生在其它作物干體上大量越冬。由于冬季氣溫高、地溫高,甚至在土壤中也能越冬,致使冬后麥田中菌源豐富,一有適宜氣象條件就可發(fā)生傳染和流行。據縣農業(yè)科技部門提供的材料,近幾年害蟲冬后基數有逐年增大的趨勢。
從氣象資料上分析,以全年最冷月1月份為例,自1996年后,最低氣溫連年偏高,平均氣溫除2005年除外,也均偏高。最低氣溫平均增幅1.0℃以上,平均氣溫增幅在0.5℃左右,具體到某一年份,偏高幅度更大一些,甚至出現溫暖如春的局面。
2.夏涼有利于小麥病蟲害越夏
小麥全生育期結束后,危害小麥的病蟲分別以病原生物或以卵蛹幼蟲成蟲等各種方式在自然界中潛伏下來,度過夏季高度酷熱的不良環(huán)境。但由于近年來夏季氣溫連續(xù)偏低,特別是在幾種主要小麥蟲害產卵孵化盛期的6月上旬,平均氣溫、最高氣溫連年下降。一般說來,昆蟲的生活適宜度在22-33℃之間,大于這個范圍,才會出現停育和致死。1992年后,桐柏6月份平均高溫大都在33℃以下。
3.秋暖有利于地上地下害蟲猖獗
桐柏氣候中一大特點就是秋溫高于春溫,這說明桐柏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并不典型,仍具有一些海洋性氣候特征。特別近些年這種特征更加明顯,秋溫呈增高趨勢,而春溫有些偏低變化,終霜晚且初霜也推遲。這一氣候變化延長了小麥冬前生長期,有利于形成壯苗標準而安全越冬,但也給小麥地上害蟲(如蟋蟀)地下害蟲(如金針蟲、螻蛄等)延長了活動期,推遲了入土深層越冬的時間,在地上或地下麥層危害小麥的生長,或咬食作物的根部或地面的真葉及嫩莖。一般說來,它們秋季活動的適宜氣溫為18-12℃,平均氣溫下降到12℃以下時,入土潛伏冬眠停止危害。近5年我縣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12℃的終日平均出現在11月7日,較常年偏遲兩候,10月份平均氣溫16.4℃,較1972-2000年28年平均值15.7℃偏高0.7℃。由于地上地下害蟲存活基數大,危害時間長,一些早播麥田受害明顯加重。從1992年、1993年兩年我縣早播麥田基本苗大面積受金針蟲危害麥田嚴重缺苗斷壟的實際調查分析,秋季特別是10月份氣候變暖是桐柏地上地下害蟲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4.春末陰雨增多有利于小麥病蟲害發(fā)生
近幾年小麥揚花至乳熟時期,桐柏水量明顯增大,雨日、露日、霧日偏多,近地空間水氣充盈,大田郁蔽,植株間通透性不良。這種多雨與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若與適宜的溫度條件,對真菌和細菌病害滋生是有利的,對水生、半水生類昆蟲生長發(fā)育也是有利的。只要葉面有水膜或者空氣達到飽、過飽和,病菌孢子就會急劇萌發(fā)和迅速侵入,好濕性的害蟲也會大量棲息和大面積蔓延甚至流行。近幾年危害嚴重的小麥三種銹?。ㄈ~銹、條銹、桿銹)、白粉病和小麥吸漿蟲、麥蚜蟲等,均與桐柏多雨高溫密切相關。其中1991年度危害面積達20萬畝以上,占全縣麥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
有些小麥病早害,過去桐柏從未發(fā)生,由于氣候條件變化,開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于春末多陰雨天氣出現,桐柏近些年梅開幾度,程度或輕或重發(fā)生危害。僅1993年度就造成全縣小麥平均4成的大幅度大范圍減產。
5.抗御小麥病蟲害的對策
(1)加強群防群治,不能搞零星防治。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地流失,部分農田基本上是“望天收”。要注意發(fā)揮植物保護的群體效益,努力做到普遍防治統(tǒng)一行動。
(2)推遲小麥播期。由于近幾年廣大農戶因水利效益差而只有搶墑早播,不但密度高而易流行病蟲害,并且秋季也常發(fā)生地上地下蟲災,盲目早播弊多利少,應適當推遲播期。
(3)秋季藥劑拌種、春季一噴三防的近幾年行之有效的治蟲防病方式,應大力加以推廣和堅持。
(4)堅持防病治蟲綜合治理,不搞“單打一”。要查明寄主,消除病源蟲和改善環(huán)境,搞好植物檢疫,采取深耕、輪作,調整播期,灌溉,晾墑,改善田間通透性,消滅雜草與化學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徹底消滅病蟲害。
6.結論
隨著氣候的變暖,季風的進退及四季的更換導致了氣候異常,從而引發(fā)了各種氣象災害,加重了桐柏縣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給小麥生產帶來極大的災害。不利的氣象條件,如暖冬、干旱、連陰雨和暴雨等的頻發(fā),不但會直接危害小麥,還會誘發(fā)病蟲害,致使小麥病菌絲、孢子及麥蜘蛛、麥蚜蟲等害蟲大量高速繁殖、高密度存活,造成間接危害。因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或措施,積極培育及選用抗逆品種,適當推遲小麥播種期,采用藥劑拌種,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加強農業(yè)生產管理措施,推廣“一噴三防”,堅持防病治蟲綜合治理,是減少小麥病蟲害的必要途徑。氣候的變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如何減緩氣候變化對小麥生產的不利影響,趨利避害,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氣象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科]
【參考文獻】
[1]費秋英,古建泉等.應用氣象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
[2]馮秀藻,陶炳炎.農業(yè)氣象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3]河南省現代農業(yè)氣象業(yè)務服務手冊(農作物分冊)[M].河南省氣象局,2009.
[4]李巧芝.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與氣象條件的關系[J].河南氣象,1998.
[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1996年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