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普 楊 娜
(河南省南陽市張仲景國醫(yī)院,南陽473003)
歸脾湯治療頑固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9例
于小普 楊 娜
(河南省南陽市張仲景國醫(yī)院,南陽473003)
目的 探討歸脾湯加味治療氣不攝血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ITP)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58例氣不攝血型ITP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9例,試驗組采用歸脾湯加味治療,對照組口服強的松片治療,觀察兩組療效。結果 試驗組有效率為86.21%,對照組有效率為72.41%,兩組在升高血小板計數(shù)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歸脾湯加味對氣不攝血型ITP整體療效令人滿意,可以顯著提高療效,緩解癥狀,還可以提高血小板計數(shù)。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yī)藥療法;歸脾湯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病,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稱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ITP),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臨床上又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多見于兒童;慢性以成人為主,女性多發(fā)[1]。本病屬中醫(yī)學 “血證”中“紫斑”“肌衄”“葡萄疫”的范疇[2]。中醫(yī)認為,該病多由外感及內傷等原因導致溫毒內蘊,迫血妄行;或肝郁化熱,血失所藏;或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或心脾勞損,氣不攝血而發(fā)病。但在臨床治療時,少數(shù)醫(yī)者不能遵循辨證施治規(guī)范,隨意運用溫燥、苦寒之品,雖可緩一時之急,但整體療效并不十分滿意,甚則病情日漸加重。筆者將恩師邵素菊教授自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運用歸脾湯加味治療58例氣不攝血型ITP患者,獲得滿意療效的資料整理如下。
1.1一般資料58例ITP病人全部來自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門診,均符合全國中醫(yī)急癥研討會于1987年8月修訂的氣不攝血型ITP的診斷標準[3]。
1.2治療方法將58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各29例。試驗組采用歸脾湯加味治療:黨參20g,白術15g,黃芪30g,當歸20g,茯神15g,遠志9g,炒棗仁15g,木香6g,龍眼肉15g,白芍15g,柴胡9g,藕節(jié)15g,白茅根15g,仙鶴草15g,茜草15g,大棗3枚,甘草6g。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服。對照組29例采用強的松片對照治療,口服強的松片20mg/次,3次/日,按照常規(guī)治療減量。兩組均連續(xù)用藥4個月觀察療效。
1.3療效標準根據(jù)鄭筱萸主編,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判定標準如: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70%。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30%。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4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分析選用SPSS9.0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秩和檢驗、CMH檢驗。
2.1療效比較試驗組29例,臨床痊愈3例(10.34%),顯效6例(20.69%),有效16例(55.17%),無效4例(13.79%),總有效25例(86.21%)。對照組29例,臨床痊愈1例(3.45%),顯效3例(10.34%),有效17例(58.62%),無效8例(27.59%),總有效21例(72.41%)。經CMH檢驗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分析 (n,%)
2.2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結果顯示:經t檢驗,兩組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P<0.05),說明兩組都能升高血小板計數(shù),兩組治療前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P<0.05),說明中藥試驗組在升高血小板計數(shù)方面優(yōu)于強的松片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109/L (n,%)
2.3病案舉例患者谷某,女,48歲。2008年3月14日以 “反復發(fā)作性鼻衄、齒衄,四肢紫斑7年”為主訴來我科就診?;颊?年前原因不明出現(xiàn)鼻衄、齒衄,四肢紫斑,未引起重視,病情逐漸加重,全身出現(xiàn)紫斑,在當?shù)乜h醫(yī)院查血小板7×109/L,給予強的松片等藥治療,病情好轉停藥。隨后病情反復發(fā)作,均用激素控制?;颊?年前因精神刺激加之過度勞累再次發(fā)病,且較前為重,即到省醫(yī)院查血小板19× 109/L,做骨髓穿刺示:見明顯增多的巨核細胞,伴成熟障礙。診斷為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即口服強的松片12片/日,并同時服用VitB1片和硫糖鋁片。病情好轉后減藥,但血小板再次降低,出血癥狀復發(fā),同時伴有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等癥狀。因激素始終不能減量,故來我處尋求中醫(yī)治療??淘\:面色紫暗,鼻衄,齒衄,四肢多處紫點,紫斑,并伴有心悸失眠,倦怠少氣,納差,月經量多,舌紫暗有齒痕,苔薄,脈沉細無力。查血小板25×109/L,B超示:脾稍厚。診斷為氣不攝血型ITP,給予歸脾湯加白芍15g,柴胡9g,藕節(jié)15g,仙鶴草15g,茜草15g,白茅根15g治療,服藥1周后,查血小板101×109/L,齒衄、鼻衄、紫斑消失,全身癥狀明顯減輕,上方繼服,激素開始減量,4周后停藥。血小板稍有下降,查血小板78× 109/L,但齒衄、鼻衄、紫斑等癥狀未再出現(xiàn)。上方加大黃芪、當歸、龍眼肉劑量,每日1劑,連服1月,血小板升至184×109/L。為鞏固療效,囑其繼服歸脾丸,并注意調暢情志,避免勞累。隨訪至今病無復發(fā)。
3.1診斷診斷要點[1]:①廣泛出血累及皮膚、黏膜及內臟;②多次檢驗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③脾臟不大;④骨髓巨核細胞正?;蛟龆?,有成熟障礙;⑤潑尼松或脾切除治療有效;⑥排除其他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
3.2治法本病多因勞倦、憂思過度,損傷心脾,氣血虧虛,氣不攝血而發(fā)病,故治療要點在于心脾同治,重點在脾;氣血雙補,重在補氣;于補養(yǎng)氣血眾藥中選用辛散之品木香以理氣醒脾,行而不滯;同時配伍甘寒之品以涼血止血等。
3.3用藥目前西醫(yī)多采用糖皮質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控制臨床癥狀雖有一定療效,但對血小板升高遠期療效尚不理想[1]。中醫(yī)治療本病有其優(yōu)勢,我們主張重用甘寒,少用苦寒、溫燥之品。對于克伐傷正之汗、吐、下三法,應始終列為禁忌,即使必須使用時,也只能從小劑量恰中病情為宜,以免造成病害[4]。
3.4生活調護在用藥治療的同時,囑患者調暢情志,避免精神刺激;飲食清淡易消化且富有營養(yǎng),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切忌暴飲暴食;注意防寒保暖,預防感冒;勞逸結合,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睡眠。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35-537.
[2]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413-414.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80-181.
[4]邵素菊,邵素霞.邵經明針藥并治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J].江西中醫(yī)藥,2000,31(4):7-1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32
:1672-2779(2013)-22-0042-02
楊 杰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