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唐唐 鄭保平* 張小萍 李 玲
(1江西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贛州341000;2江西省中醫(yī)院,南昌330000)
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法配合艾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0例※
林唐唐1鄭保平1*張小萍2李 玲1
(1江西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贛州341000;2江西省中醫(yī)院,南昌330000)
目的 觀察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中藥內服配合艾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符合標準病例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用口服中藥 (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法加減)及艾灸 (輪流選取中脘、足三里、中脘、內關)進行治療。對照組采取胃復春片口服治療,療程均為3個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鏡像、病理檢查結果、臨床癥狀及安全性。結果治療組在胃鏡像、病理組織檢查、中醫(yī)臨床癥狀的總有效率為分別為63.3%、56.7%、90%;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46.7%、40%、76.7%;兩組比較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且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結論 與對照組比較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法配合艾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確切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方;慢性萎縮性胃炎;艾灸療法;中醫(yī)藥療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觀察對象為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期間,在我院中醫(yī)科、消化內科門診及住院病人中符合診斷標準者。所有入選的病人按就診的先后順序編號后,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44.62±12.65)歲,病程4~21年,平均(11.4± 6.32)年;胃鏡下輕度萎縮者10例,中度萎縮者14例,重度萎縮者6例;病理下腺體輕度萎縮者16例,中度11例,重度3例,其中伴腸上皮化生者,輕度10例,中度3例,重度1例,伴不典型增生者,輕度4例,中度2例。對照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42.68±12.85)歲;胃鏡下輕度萎縮者9例,中度萎縮者16例,重度萎縮者5例;病理下腺體輕度萎縮者17例,中度11例,重度2例,其中伴腸上皮化生者,輕度9例,中度3例,重度1例,伴不典型增生者,輕度3例,中度1例,重度1例。兩組患者入組時在年齡、性別、原發(fā)疾病、病程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上?!吨袊晕秆坠沧R意見》共識標準,經胃鏡和病理診斷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且排除合并HP感染。胃鏡量化標準:①輕度 (2分),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血管網透見,常呈局灶性;②中度 (4分),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血管網明顯可見,常呈彌漫性B型的萎縮范圍由胃竇至胃角水平上下;③重度 (6分),除見上述表現(xiàn)外,可見黏膜呈顆粒狀或結節(jié)狀等形成表現(xiàn)。病理診斷量化標準:①固有腺體萎縮程度:無 (0分),輕度 (4分),中度 (6分),重度 (8分);②腸上皮化生程度:無 (0分),輕度 (1分),中度 (3分),重度 (5分);③胃黏膜慢性炎癥:無 (0分),輕度 (1分),中度 (2分),重度 (3分);④異型增生程度:無 (0分),輕度(1分),中度 (3分),重度 (5分)。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及2003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 (重慶)制定的診斷標準制定。其標準為:①所有臨床癥狀中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痞滿、疼痛、堵悶不舒、食后加重為主要癥狀;②每次發(fā)作以胃脘痞滿為主,或絕大多數(shù)發(fā)作以痞滿為主癥;③有反復發(fā)作史。具有以上任何兩項即可診斷。中醫(yī)癥狀量化分級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1]中羅列的22項癥狀,選取代表性強的10類癥狀進行量化分值設計,并運用量化分值對治療組及對照組癥狀特點量化評定,計算癥狀積分,其中主要診斷性癥狀,胃脘脅肋脹滿及胃痛所占分值加倍,舌、脈象記錄入病案,不計總分。
1.3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病例標準:①符合本病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18~60歲;③同意志愿受試者。
排除病例標準:①年齡在18以下,60歲以上者,或為過敏體質、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胃、十二指腸潰瘍者,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或惡性腫瘤者;③具有嚴重的原發(fā)性心臟、腦血管病變、肝膽病變、腎臟病變、血液學病變、肺臟疾病、或影響其生存的嚴重疾病,如腫瘤或艾滋病;④精神或法律上的殘疾患者;⑤有酒精及藥物濫用病史,或者依研究者判斷患者具有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更加復雜化的其他疾病;⑥不能配合一般治療及不能按療程堅持治療的患者。
1.4治療方法治療組選用內服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方加減及艾灸治療。基本方藥組成:黨參、茯苓、白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柴胡、赤白芍、枳殼、石斛、田七粉 (沖服)、炒谷麥芽、絲瓜絡。臨床加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者加雞內金、薏苡仁;口臭納呆,苔黃膩者加黃芩、白花蛇舌草;煩渴思飲、舌紅少津者加用玄參、生地黃、百合;胸脅脹痛、脈弦者加川楝子;胃鏡下出血者加用浙貝、白及、黃連。煎服法:將諸藥放入藥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先用武火煎至水沸后改文火煎煮20分鐘,頭煎取藥液約150mg,次煎取藥液150mg,兩煎混合,分早中晚餐前半小時溫服,每日1劑。15天后改成膠囊,將上方研末,取藥末4克裝空心膠囊,溫開水送服,早晚各一次;同時輪流選取中脘、雙側足三里;中脘、雙側內關穴,用純艾條點燃后,距離穴位皮膚3~5cm,先盤旋灸法1分鐘,然后定點懸灸,每穴灸5~15分鐘,以皮膚發(fā)紅,溫熱舒適為度,每天一次。對照組給予胃復春片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5主要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后胃鏡像及病理組織檢查結果;②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情況;③治療前后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的檢測及不良反應記錄。
1.6療效評定標準胃鏡像及病理組織檢查量化療效評定標準[1]:治愈:療效指數(shù)≥90%;顯效:90%>療效指數(shù)≥60%;有效:60%>療效指數(shù)≥30%;無效:療效指數(shù)<30%。計算公式:療效指數(shù)= (療前胃鏡、病理積分-療后胃鏡、病理積分)/療前胃鏡、病理積分×100%。
中醫(yī)臨床癥狀的療效評定標準:臨床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改善,90%>療效指數(shù)≥60%;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好轉,60%>療效指數(shù)≥30%;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30%。計算公式:療效指數(shù)= (療前癥狀積分-療后癥狀積分)/療前癥狀積分×100%。
1.7安全性評價標準1級安全,無任何不良反應;2級:比較安全,如有不良反應,亦不需做任何處理可繼續(xù)給藥;3級:有安全性問題,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應,做處理后可繼續(xù)給藥;4級:因不良反應需終止試驗。
1.8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借助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兩組胃鏡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胃鏡療效比較 [n(%)]
2.2兩組病理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理療效比較 [n(%)]
2.3兩組中醫(yī)臨床癥狀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yī)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n(%)]
2.4安全性分析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安全性觀察指標均未見明顯異常,經統(tǒng)計分析(P>0.05);治療過程中除2例患者因胃部不適,經調整用藥劑量消失外,其余病人未見任何不良反應。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中醫(yī)屬于 “胃痛”“胃痞”范疇。近年來眾多醫(yī)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作了深入研究,如金實教授認為本病的主要病理為脾胃虛弱[2],劉啟泉等[3]認為CAG的基本病機是氣機郁滯,濕濁中阻,熱毒蘊結,瘀血停滯,陰液虧虛,相互影響,最終導致胃氣失和,氣機不利,胃失濡養(yǎng),胃絡瘀阻。趙霞[4]認為本病的發(fā)病以脾胃運化失常、脾胃虛弱為本。其中脾胃虛弱又以脾氣不足、胃陰虧虛為多,而氣滯血瘀則為貫穿整個病程。而有研究[5-6]認為:CAG的基本病機是胃陰不足、絡脈失養(yǎng)。我們長期臨床觀察認為 “脾虛絡阻”為其基本病機,臨床常用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中藥配合艾灸法對本病進行治療。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實驗方法對其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胃鏡下療效評定顯示:治療組30例中,臨床痊愈6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63.3%;對照組30例中,臨床痊愈4例,顯效5例,有效5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46.7%,經χ2檢驗,治療組胃鏡像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病理組織療效評定顯示:治療組30例中,臨床痊愈3例,顯效6例,有效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56.7%;對照組30例中,臨床痊愈1例,顯效5例,有效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40%,經χ2檢驗,治療組病理組織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中醫(yī)臨床癥狀療效評定顯示:治療組臨床治愈16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臨床治愈11例,顯效7例,有效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6.7%;兩組經χ2檢驗,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以上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們對本病基本病機的認識是科學客觀的。我們在臨床治療上還體會到以此基本病機為指導的內服外灸療法雖可在短期內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并能改善胃鏡像及病理,但要使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像及病理有更顯著的逆轉需要醫(yī)患雙方密切配合,堅持治療??傊摲ê啽?、低廉、易被患者接受,具有較好的使用前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2]徐文靜.金實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7(5):470.
[3]劉啟泉,劉曉明,劉坤.慢性萎性炎中醫(yī)研究之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yī)治療[J].河北中醫(yī),2002,24(7):855-858.
[4]趙霞.余紹源教授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J].四川中醫(yī),2004,22(4):1-2.
[5]董皓.加減香砂六君子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0例[J].陜西中醫(yī),2002,23(1):27-29.
[6]唐許.滋陰養(yǎng)胃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1,33(10):42-4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06
:1672-2779(2013)-22-0012-02
楊 杰
2013-09-15)
江西省贛州市指導性科技指導計劃[No:2009-61]
*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