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
那條河,已經看不見了。河的名字,叫濟水。
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第642頁關于“濟”的第一個詞條就是濟水,如此解釋:“濟水,古水名,發(fā)源于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F(xiàn)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p>
現(xiàn)在,此刻,我就在濟源。在濟瀆廟里。
瀆,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第336頁如此解釋:溝渠,水道。網上又搜索了一下,說是古人把有獨立源頭,并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 《爾雅》中提到的四瀆:江、河、淮、濟,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指的就是濟水。那時的皇帝常按慣例祭祀名山大川,名山即五岳,大川即四瀆。在唐代,大淮為東瀆,長江為南瀆,黃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春?,長江,黃河,瀆的這種氣勢才更符合我的想象啊。
這是第三次來濟源。1997年之前,濟源屬于焦作轄區(qū),第一次去濟源的時候,是在1993年,那次去的是邵原鎮(zhèn)的原始森林,晚上露宿在山中,那是我第一次露宿山中,只覺得青山碧通,紅葉醉透,樹木蔥蘢,野趣叢生。第二次去濟源,是2001年,我剛調到省文學院,那年文學院的工作會議是在濟源開的,時間很短,又是去開會,來去匆匆,便沒有什么印象。這次,是以客人的身份正兒八經地來欣賞濟源的風景名勝。就從濟瀆廟開始。雖是客人,但和其他同行的朋友相比,我跟濟源到底十幾年前是一家,也因了第一次那些美好細節(jié)的積攢,我心里便多了幾分同地之誼的溫暖。
濟瀆廟,全稱濟瀆北海廟,位于濟源市西北2公里濟水東源處廟街村,公元582年也就是隋開皇二年開始建廟,之后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不斷擴建修葺,直到現(xiàn)在。以典型的正史腔來總結的話,一言以蔽之:“濟瀆廟是古四瀆惟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現(xiàn)存最大的一處古建筑群落,被譽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館……一部濟瀆廟興衰史,也是中國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縮影?!?/p>
歷史風云安安靜靜地睡在紙上,我眼前只是這一座宏闊廟宇。在濟瀆廟里一路走來,紅墻碧瓦,亭臺樓榭,雕梁畫棟,琉璃脊獸,碑碣林立,曲徑通幽,端的是朱門重重,庭院深深,更有那綠水脈脈,靜聚成池。——既是因水而建的廟,自然離不了水。連每一道門的名字也都和水有關:清源門、淵德門、臨淵門、靈淵閣……在靈淵閣,我看到那一泓清池底冒著泉水的氣泡,問講解員:“這就是濟水的源頭么?”
講解員說,濟水的源頭是在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的方式向東潛流七十余里,到濟瀆和龍?zhí)兜孛嬗砍?,形成珠河和龍河兩條河流向東流去,很快便交匯成一條河,叫水,水河又流到溫縣西北才開始名叫濟水。濟水成為濟水之后,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三隱三現(xiàn),百折入海。真是一條神奇的河。
“那么,一會兒我們就可以去看看濟水了?”
講解員有些尷尬地笑著,說濟水這條河,已經沒有了。早就沒有了。她在東漢王莽時出現(xiàn)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復枯。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海。如今的濟寧市就是原來濟水中間北上的地方,黃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濟水故道。
故道而已。
那么,還祭祀她干什么呢?
講解員說,這個問題,唐朝時期就有人問過,發(fā)問的人是唐太宗。濟水通而復枯后,唐太宗問大臣許敬宗說:“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天下那么多寬闊雄渾的河流都沒有被供作祭祀,濟水干涸,幾近消失,為什么還能位列四瀆?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
許敬宗,死后被人如此總結:“敬宗位以才升,歷居清級,然棄長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聞《詩》學《禮》,事絕于趨庭;納采問名,唯聞于黷貨。”釋曰:敬宗是以他的才能得到官位的,而且歷居清貴樞要之職,但是他竟把自己的長子丟棄在荒涼的邊疆,把自己的女兒嫁到蠻人的部落,他們本該學習些詩文和禮節(jié),可是他卻沒有盡到父教的責任。對于女兒的婚姻大事,只是聽人家用多少錢財來交換……再加上他扶持武則天當皇后,可謂是一個經典的小人?!?,事實果真如此嗎?翻開唐史,我居然屢屢被他驚?。禾铺诼受娬鬟|東時,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沖鋒,主帥李勣指著他對許敬宗說:“這人何等勇敢?!卑闯@碓S敬宗只需隨聲附和,但他卻說:“頭腦簡單的人才這樣不知死?!闭f這種不合時宜的掃興話,自然不得上峰賞識。后來更因在長孫皇后的喪禮上看到歐陽詢穿喪服的難看樣子想到了沐猴而冠這個成語而放聲大笑,結果被貶官洪州。李世民曾問過許敬宗:“我看你這人也不錯,但為什么人家都說你不好?”許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天地之大尤憾而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和眾口是非,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受戮,父聽子遭誅,夫婦聽之離,朋友聽之絕,親戚聽之疏,鄉(xiāng)鄰聽之別。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誰人面前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
雖然屢屢被他驚住,但對他我一向是無好感也無惡感——歷史是筆細賬,我努力不按照正史給我劃定的大規(guī)則去粗算。如果沒有能力細算,那我就不算。但是,他對于濟水列瀆之問居然有這樣的應答,真是讓我喜歡了。我愿意相信,很大程度上,正因了他的妙解,濟水便被稱為君子之水。濟瀆的存在,也便成為了君子精神的象征?!盃铍m微細,獨而尊也?!薄颡毩⒍鹳F,而尊重,而尊嚴。
靈淵閣是濟瀆廟的最后一景。懷想著許敬宗的話,我跟著眾人正要離開,講解員忽然說左側還有一個小門,從那邊走出去就是一眼很大的泉水,叫珍珠泉,這珍珠泉曾經和太乙池一樣,是濟水的一個重要源頭。
“現(xiàn)在還是活泉,各位要不要去看看?”
那就去看看。
好熱鬧的泉啊。來到泉水邊,我的眼睛簡直就是不夠用:洗衣服的,游泳的,洗腳的,還有圍在泉水邊看的……泉水被一個大水泥塔壓住,壓成了很多不規(guī)則的水龍頭,每個水龍頭都在向外噴水,洗衣服的婦人們說笑著,游泳的男孩子們扶著一塊塑料泡沫在暢快游戲,還有小小的男孩子全裸著,女孩子們則要文雅得多,她們說說笑笑地在泉水里低撩著裙子洗腳乘涼……
可是,現(xiàn)在的濟水既然已經不見了,那這珍珠泉又流向了哪里呢?
講解員說,珍珠泉的泉水流出去之后,形成了一條自然河,灌溉了很多農田,在灌溉的過程中,越流越細,越流越細……說到最后,講解員笑了笑,做了一個“你懂得”的表情,沉默。
然后,就消失了。我知道。
同行的人都走了,我還留在泉邊,一個老太太駕到,我便和她聊起天。她指著泉水里的一個光腚小男孩,說是她的孫子。她在看護孫子。我問她這泉水有多少年了?她說不知道。她小時候就有了:“可多可多年了?!?/p>
“沒有被哪個礦泉水廠收了去?”
“說過這事,老百姓都不答應?!彼V定地說:“俺們還都要來這里洗衣裳呢。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來這里洗衣裳。還來這里接泉水喝。這水,舀起來就能喝。甜甜的?!?/p>
聊了一會兒,興致上來,老人家居然還當起了講解員,給我講起了講解員剛剛給我們講過的發(fā)生在珍珠泉的故事:一個老農月下觀泉,左觀右觀,上觀下觀,覺得泉水實在是好,就吟詩道:泉泉泉泉泉泉泉。然后就無語了。正就郁悶呢,忽然聽到有人接句:冒出珍珠顆顆圓。老農大喜,覺得這句子好得不能再好,于是問道:可是詩仙李太白?對方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我笑。講解員講的時候,我沒有這么笑。我必須得說:這個老人家比講解員講得有意思,有趣致。她講得好?!v解員說“觀泉”,她說“看泉”,講解員說“好”,她說“不賴”,講解員說“吟詩”,她說“唱歌”,講解員說“無語”,她說“沒話”,講解員說“郁悶”,她說“愁劈了”,講解員說“大喜”,她說“高興毀了”……這個坊間得不能再坊間的故事讓這個老人家一講,怎么就那么生動?怎么就那么別致?怎么就那么可愛?是因為她的民間語調么?這典型的民間語調,簡直就是珍珠泉本身啊。
忽然想,這濟水的源頭,到底在哪里?是太乙池還是靈淵閣?不,都不是。濟水的源頭,就是廟堂外的這股泉水,是這股任什么都壓不住的活潑潑、活生生、活鮮鮮的泉水。還有泉水邊的這些人:洗衣服的婦女,光腚游泳的孩子,撩起裙子洗腳的少女……水為民用。水即是民。——人民這個大詞,此刻,和水結合起來是如此適用。正是他們,一磚一瓦地蓋起了濟瀆廟;正是他們,夯實了軹城的城墻;正是他們,孕育了愚公,荊浩,聶政,裴休;他們就是大明寺千年婆羅樹上生生不息的綠葉,他們就是奉仙觀堅若磐石的棗木柱和荊根梁,他們就是枋口廣濟渠守護河流的不朽堤岸,他們就是土地,就是一切的源頭……可是,他們是否知道:自己就是這水?這泉水?他們是否知道:自己就是濟源之源?也是文明之源,中華之源?
不由得笑自己問得矯情。難道不是么?他們知道不知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永遠在。也因此,已經不見的濟水,就是一條永遠也不會消失的河流。因為,源頭的活水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