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成剛,楊生高,王以榮,孫啟忠,吳素琴,謝蘭
(1.江蘇省建湖縣農業(yè)委員會,224700;2.江蘇省建湖縣岡西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大棚馬蘭有機栽培技術
胥成剛1,楊生高1,王以榮1,孫啟忠2,吳素琴2,謝蘭2
(1.江蘇省建湖縣農業(yè)委員會,224700;2.江蘇省建湖縣岡西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馬蘭又稱馬蘭頭、紅梗菜、竹節(jié)草、雞兒菜等,屬菊科馬蘭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在過去作為野生蔬菜被采食,現(xiàn)在成了當?shù)胤N植的稀有蔬菜品種之一。在自然條件下生長,馬蘭每年只能收獲早春一季,如通過人工設施覆蓋栽培,能夠延長生產(chǎn)和供應季節(jié),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
1.1 特征
馬蘭地上莖圓形直立,莖高(株高)30~60 cm,莖粗0.5~0.7 cm,莖基部紫紅色,從下至上顏色變淡,莖基分枝多。植株形態(tài)叢生,莖下部葉寬卵形;莖中部葉互生質薄,莖部漸狹,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頂端鈍或尖,葉片主脈三條基出,中部以上的葉片邊緣具不規(guī)則鋸齒,兩面光滑;莖上部葉倒披針形或橢圓形,葉片漸小、全緣。頭狀花序單生于枝端,并排成疏傘房狀,苞片略帶紫色,總苞2~3層,倒披針形。果為瘦果,扁平,深褐色,倒卵狀橢圓形,冠毛較少。種子無胚乳,能繁殖,發(fā)芽力可保持5 a。馬蘭根狀莖細長,在土中橫向匍匐平臥生長,分布于10~20 cm的土層內,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上有節(jié),節(jié)間短,節(jié)上著生根芽,均能發(fā)芽繁殖。
1.2 特性
馬蘭原產(chǎn)亞洲南部及東部,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強,抗寒、耐熱、耐旱、耐澇,短期內積水不影響植株生長。馬蘭性喜冷涼濕潤的氣候條件,喜充足光照,種子在紅光下發(fā)芽好。種子發(fā)芽適溫20~25℃,當?shù)販鼗厣?0~12℃,氣溫回升到10~15℃時,嫩莖葉開始萌發(fā)生長。生長期間晴天多、日照充足,在15~25℃的適溫范圍內,植株生長迅速;在25℃以上生長較慢,高溫下葉片易纖維化,品質下降;氣溫在10℃以下,植株生長緩慢;在-5℃的低溫下,植株不會受凍,地下匍匐根狀莖能在-10℃安全越冬。雖然馬蘭適應性廣,抗逆性強,但在栽培時宜選肥沃、疏松土壤,有利于提高品質和產(chǎn)量。
馬蘭的野生種有尖葉、板葉、碎葉之分。尖葉馬蘭葉片窄長,早春萌發(fā)早,生長快,上市早,但產(chǎn)量一般;板葉品種葉橢圓形,大而厚,萌發(fā)略遲于尖葉品種,但產(chǎn)量高,品質好;碎葉品種葉片小,產(chǎn)量低,萌發(fā)遲,品質較差。因此,生產(chǎn)上主要選用紅梗橢圓形葉馬蘭和青梗披針形葉馬蘭。紅梗品種香味濃郁,食用、藥用價值高,采集時從香味和葉脈上區(qū)別。
馬蘭的繁殖有種子繁殖、根莖繁殖和分株繁殖3種,根莖繁殖和分株繁殖生長快。根狀莖繁殖時,于9月至大地封凍前將采挖的野生馬蘭的根莖收集起來,保留根上帶的泥土,以防根系脫水風干。將馬蘭的地下根莖剪成10 cm長、帶有3~4個芽的根段,根段以粗壯為好。把馬蘭根段平鋪在溝底,芽朝上,須根舒展,按10 cm×10 cm的行株距定植到繁殖苗圃田。分株繁殖春、秋季均可進行,在春季4~5月將植株連根挖出,剪去地下部多余的老根,將已有根的側芽連同一段老根切下,按株距25 cm移栽到整好的畦面上,每穴3~4株,踏實,澆足水,一周左右成活;在秋季分株栽種,一般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留種地選取生長健壯的植株,連根挖起,地上部留10~15 cm,分株并剪除多余老枝,移栽到整好的畦面上,每穴定植3~4株,穴間距及行距均為10 cm,一般5~7 d可成活。成活后及時追肥,以促發(fā)棵。
4.1 播種育苗
如果用種子生產(chǎn)馬蘭苗株,不可使用經(jīng)過禁用物質和禁用方法處理的種子和種苗,一般不需要用藥劑處理種苗。馬蘭一般春季在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播種,用種量為每667 m2500~700 g。撒播后,用木板輕輕地壓實,讓種子與泥土緊緊地接觸,使種子充分吸水,促進出苗。條播按行距25~30 cm開溝,溝深約1 cm,播后稍加鎮(zhèn)壓,澆透水,上覆一層塑料薄膜或稻草,以利保溫保濕,防止板結。種子萌芽出土后,揭去覆蓋物,保持畦面濕潤。
4.2 選地整地
馬蘭對土壤適應性很強,但宜選擇水利設施好、排灌方便,土質疏松、肥沃、濕潤的壤土或砂質壤土和雜草少的地塊,特別是種植有機馬蘭,產(chǎn)地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應該符合產(chǎn)地規(guī)定要求。有機生產(chǎn)基地應遠離城區(qū)、工礦區(qū)、交通主干線、工業(yè)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污染源。農戶可單獨分開組織生產(chǎn),做到種植邊界清晰。定植前深翻土地、曬垡,整細耙平,開挖畦溝。畦的寬度和長度根據(jù)田塊大小和大棚覆蓋標準而定,一般土地利用率要求在90%以上。把好除草關和施足基肥是獲得馬蘭有機產(chǎn)品的基礎,移栽前人工拔除雜草,不用噴除草劑。施足基肥,結合整地于定植前每667 m2施腐熟優(yōu)質有機肥1 500~2 000 kg。
4.3 定植本田
每年春季或秋季均可進行栽種本田,大棚覆蓋栽培一般秋季栽種。于秋季8月上旬至10月下旬,將馬蘭種株連地下莖挖出后,剪去老枝及衰老的根系,截去嫩的部分,再切成10~15 cm一根的小段, 5~6根一簇,按株行距將莖段穴栽或斜鋪在開好的溝中,溝深10~15 cm,溝間距20~25 cm,露出地面5~10 cm,覆土后踏實,澆一遍透水。這種茬口和種法是當前大棚覆蓋馬蘭生產(chǎn)普遍采用的栽培方式。
4.4 田間管理
①苗期管理 播種后15 d左右出苗,出苗以后,保持畦面濕潤,適時除草。當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進行第一次追肥,每667 m2施入腐熟的稀薄人糞尿液750~1 000 kg。采取分株栽種的,定植本田活棵后,栽培管理與播種出苗后的相同。肥水運籌方面,每次追肥宜在采收前1周施入,以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施肥量不宜過大,以腐熟稀糞水為主。不隨意施用其他肥料,更不可施用速效性化學氮肥,確保大棚馬蘭有機質量要求。使用的人糞尿,應當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充分腐熟和無害化處理,并不得與作物食用部分接觸。也可使用經(jīng)認證機構許可的綠色環(huán)保型速效有機顆粒肥料或綠色環(huán)保型速效有機液體肥料。
②中耕除草、間苗當幼苗長到5~8片真葉時,開始間苗、補苗、勻苗,保持適當?shù)闹觊g距。除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
③多種覆蓋在使用保護性的覆蓋物、塑料薄膜、防蟲網(wǎng)時,只允許選擇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類產(chǎn)品,并且使用后應從土壤中清除。禁止焚燒,禁止使用聚氯類產(chǎn)品??刹捎娩摷艽笈锘蛑衲窘Y構大棚,以大、中棚覆蓋為主,也可小棚覆蓋。11月中下旬,日均溫度10℃左右時,用塑料大棚覆蓋,冬季才可以采收,有較好產(chǎn)量。進入12月將大棚四周封嚴,白天保持棚內溫度為18℃左右,空氣相對濕度65%~70%,澆水后及時通風。遇到寒冷深冬,可在大棚內加蓋小拱棚覆蓋或兩層棚覆蓋,以保持棚內溫度適宜,促進馬蘭生長。大棚種植馬蘭一年四季均可采收,且栽種一次可連續(xù)采收多年。
④溫濕度控制 以白天保持20~25℃、夜間保持10~15℃為宜。晚秋蓋棚后,前期溫度較高時,應注意通風降溫;中期深冬溫度低,應注意保暖,必要時加蓋草簾等;翌年開春后,溫度逐步升高,2月中旬后溫度較高時,應加強通風降溫,維持適宜的溫度。清明(4月4~6日)過后,揭去大棚架上的塑料薄膜,讓其自然生長,勤管理、勤施肥,其嫩梢產(chǎn)量更高,且香味濃郁,品質更優(yōu)。
⑤病蟲害防治由于馬蘭抗病蟲力強,一般不需要用藥治蟲防病。主要以農業(yè)防治為主,可通過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清除田內和四周雜草、燒毀或深埋病株等方法,有效控制病害發(fā)生。偶爾發(fā)生點狀的葉斑病,用草木灰撒施防治即可。一定要遵照有機農業(yè)生產(chǎn)標準,在生產(chǎn)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jié)劑等物質,采用無害化技術以維持持續(xù)穩(wěn)定的農業(yè)生產(chǎn)體系。
種植較好的馬蘭一般出苗后30~40 d即可采摘幼苗。幼嫩的馬蘭莖白葉綠,萌芽生長約12 cm長時即可采摘。采摘后的嫩梢,要放在陰濕的陶器缸中,噴細水防止萎蔫,用保鮮袋裝好及時送往市場銷售,做到按時采剪、保鮮上市。采收的方式有2種,常用的大多是一次性整齊收割,另一種是采用收大留小的方式采收。采收的方式不同,采收的次數(shù)和經(jīng)濟效益有所不同。采取大棚覆蓋栽培,大棚內溫濕度條件適宜,馬蘭生長迅速,采收前3~5 d,在棚內中午前后要進行通風換氣,提高馬蘭品質。一般從1月上中旬開始采收,則能采收3~4次。上市早的,幼嫩鮮綠,品質較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人工栽培的,7~8月采收,填補了蔬菜淡季中葉菜類的空缺,雖然價格比春節(jié)期間低,但經(jīng)濟效益仍比一般蔬菜高出許多。大棚種植馬蘭,每年可采收4~6次,每次每667 m2可采收500~800 kg,效益顯著。
10.3865/j.issn.1001-3547.2013.02.020
胥成剛(1962-),男,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電話:0515-86070406,E-mail:Xu13236@126.com
李斌,通信作者,電話:0515-86070406, E-mail:jsjh668899@163.com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