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初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長沙 410004)
“家具”一詞據(jù)《詞源》和《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載,“家具”就是“家用的器具”。據(jù)《家具設計基礎》一書的作者、知名家具設計師朱小杰先生之理解,“家用的器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家用”,與家庭、家居生活有關;其二是“器具”,是供人使用的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東西。因而在論述家具的概念與定義之前,還必須了解有關家、家庭、家居生活的相關概念。
從詞義上說家和家庭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唯一的不同是一個人也可以有他的“家”,那就是他本人和屬于他的房子,出租屋也行。而家庭則應包括2人以上的家庭成員所構成。知名學者趙鑫珊先生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詩》中斷言:
家=屋+屋的主人
屋是生存的必須,是生理的必須,處在最低層,僅次于饑和渴。家是生命的必須,是心理的必須,處在最上層。
在《家·中國人的家居文化》第二卷“家居和家庭”中,賈楠先生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凹摇?,這個字同時指“房子”、“家庭”和“家人”。下面是他對“家”字的理解:
“家”作為一個表意文字,這個字形象地描繪了一只豬在一個屋頂下的情景。
對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來講,“家”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一群具有某種親緣關系的人聚在一起“從一個鍋里吃飯”。也可以指喻意,共同分享收入,比如通過養(yǎng)豬積聚財富。此外“家”這個字還暗示了所有家庭成員住在同一屋頂下的房子里。而且這個字還說明,“家”不僅是個生產(chǎn)單位,比如一起“養(yǎng)豬”,而且還是個消費單位,比如一起“吃豬肉”。
人類之初并沒有家庭,家庭的出現(xiàn),進步與發(fā)展,與兩性關系、居住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猿到人的過渡時期,禽獸多而人少,為了生存人們必須群居,以彌補自衛(wèi)能力的不足。所以那時沒有任何形式的婚姻與家庭,在兩性關系上沒有任何形式的限制,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都可以發(fā)生性關系,而且沒有固定的兩性關系,是群居而雜婚。后來各種各樣的婚姻關系都是從這種原始狀態(tài)中產(chǎn)生出來的。通過人類對兩性關系的限制便產(chǎn)生了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婚姻與家庭?;橐鍪羌彝サ幕A,婚姻形式?jīng)Q定家庭形式。
古人類學家L.H.摩爾根就發(fā)現(xiàn)了相互聯(lián)系的五種家庭形式:①血緣家庭→②普那路耶家庭→③對偶家庭→④家長制家庭→⑤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緣家庭排除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性關系,是以兄弟姐妹之間的互為集體配偶的婚姻;普那路耶家庭進一步排除了嫡親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對偶家庭則更進一步排除同姓族內的婚姻,而逐漸導致族外婚流行;原始家長制家庭是在推翻母權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男子獨裁制的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則一直延續(xù)至今,是最完美和進步的家庭。
今天,西方莊園式的大家族不復存在,中國巴金先生筆下的四世同堂的《家》也不復存在。當今年青一代結婚后都追求獨立的愛巢,那怕是“蝸居”也不放棄。一對夫婦帶一個小孩的家庭普遍存在。同時離異的單親家庭,不要后代的“克丁”家庭也大量存在。因為老人可以幫助帶孫子輩,因此三代同居的家庭也普遍存在。
有了家和由不同家庭成員結構構建的家庭,自然就要有相適應的居住空間相適應,以便滿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而家居生活的正常展開又離不開相應功能的各類家具的幫助。
《雅典憲章》將人類的生活劃分為三部分,即日常生活、勞動與游憩。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吉阪隆正先生提出了生活的三種類型。即把包括坐、臥、睡眠和小憩的休息;包括吃、喝、哺乳的飲食;包括大小便、洗漱、沐浴的排泄;以及包括性交、妊娠、分娩的生殖共同劃分為第一生活。把包括洗衣、做飯、清掃、育嬰在內的家務;包括生產(chǎn)資料生產(chǎn)和消費資料生產(chǎn)的勞務;包括買賣、搬運、貯藏在內的交換以及消費共同構成了第二生活。而將包括文學、書畫、造型在內的表現(xiàn);包括藝術、科學在內的創(chuàng)造;包括體育、娛樂、旅游在內的游戲;以及包括哲學、宗教在內的冥思共同構成了第三生活。
在這里,居住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供家庭成員進行三類生活的場所。但人們在居住空間展開正常的生活活動還必須借助家具功能的發(fā)揮方能得以完成?;蛘哒f家庭成員只有通過家具的使用才能進行各項生活活動。正如趙鑫珊先生所說,家具是人與建筑的一個中介物,人不能直接利用建筑空間,他們需要通過家具將建筑空間消化,轉化為家。家具是將建筑空間轉化為家的必要條件。因此家具是人和家的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沒有家具的家,至少是個嚴重的殘缺。
家具與人的三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第一生活范圍內,人們要坐、躺休憩就必須有椅凳,要舒適地坐和躺就得有沙發(fā),要睡眠就少不了床,要體面地吃喝就必須有餐室和餐臺椅;要排泄、沐浴、洗漱就必須有衛(wèi)生間和衛(wèi)浴家具;人類要做愛、繁衍,進行人類本身的生產(chǎn),也得依靠私密空間臥室和床。特別是城市的人更是找不到月光下野合的場所。
在第二生活范圍內,人們要做飯就得有廚房和灶臺,要整理炊具和餐具就得有廚柜和餐具柜;要收納整理衣物就得有衣柜;要更衣化妝就得有梳妝臺;要育嬰就得有嬰兒和兒童家具;要做手工就必須有工作臺和相應的工具;要在家里辦公就得有SOHO家具及其辦公設備。
在第三生活范圍內,人們要學習和寫作就得有書房、寫字臺、書柜等書房家具;要作畫就得有畫室和畫室家具;要旅游則要涉及到酒店客房家具、公共餐飲家具、休閑酒吧家具等。當然有些家具超出了家用的范圍和家居生活空間。
顯然特定的家居生活活動必須有相應的家具配合。如果說建筑空間設計對家庭居室的功能作了意向性的規(guī)定,但不同的居室功能還得不同的家具配置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規(guī)定性。沒有床的臥室就說不上是真正的臥室,日式榻榻米和中國古代的席也是簡化了的床。沒有沙發(fā)和茶幾的客廳也顯然不是真正的客廳。即使是原始形態(tài)的家具,比如說古代的席,古人席地而坐,席的長短不一,長的可坐數(shù)人,類似長沙發(fā),短的坐一人,類似單人沙發(fā)。席在古代就是客廳家具,所以登堂必須脫屨,以示禮節(jié)。同時席下鋪筵,筵同樣是席,只是比席長大些,席加在筵上供人坐用。席在古代對居室功能同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說家具就是“家用”的器具,那么古代的皇宮,中世紀的教堂,當代的辦公室、酒店、學校、醫(yī)院、車站、空港的家具就大大超出了家用的范圍。顯然這一定義是不嚴謹?shù)?,僅僅是字義的解釋,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字解釋并不能概括家具的全部含意。
對“家具”一詞,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由于其民族特征、生活習俗和發(fā)展過程的差異,對家具的詞義有不同的理解。英文家具——Furniture,源于法文中的fourniture,是裝備、設施的意思。而歐洲其它國家的語種,德語的家具是Mobel,法語是meubel,西班牙語是mueble,意大利證是mobile等,都源于拉丁語中的形容詞 Mobilis,意思是可移動的。
西方家具詞義的源頭不妨從歐洲中世紀家具的短缺,家具功能的不確定性,以及家居空間的多功能性和搬動的頻繁性等歷史背景而加以聯(lián)系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威托德.黎辛斯基(Witold.Rybczynski)教授在他的《金屋、銀屋、茅草屋》(Home)一書中多處描述了歐洲中世紀這一歷史時期的家具特征。
中世紀大多數(shù)平民家里幾乎沒有家具,用品也寥寥無幾。即使是自由城鎮(zhèn)的居民,他們的居住也往往與工作兩者結合在一起,房屋的主屋是一個店面,如果房主是工匠,主屋就是一個工作區(qū)。居住區(qū)不是我們想象的由幾間房組成,而是通直的一大間、廳堂、烹飪、進餐、娛樂、睡覺都在這這里,家具貧乏而簡陋。衣箱既用來貯物,也作座椅之用;較不富裕的家庭還把箱子當成床,箱內的衣物則作為軟床墊。長椅、凳與可拆卸的臺架是當時常見的家具,甚至床也可以拆卸。直至中世紀末才有了大床,床同時也是坐具。中世紀家庭成員眾多,除了親人外,還有員工、仆役、學徒、友人、被保護人等,成員達25人以上并不罕見。在中世紀無隱私可言,一間房內通常擺幾張床,而且一張床通常有3平方米,要睡幾個人。維爾大床(the Great Bed of ware)能讓四對夫婦舒適地并排睡在一起,而且彼此不至于相互騷擾。西方的家具(furniture)被解釋為裝備、設施還是比較貼切的。
在中世紀也談不上真正住在家中,只能把家當作棲身之處。權貴之士仍有多處住宅,他們經(jīng)常旅行或走親戚。當他們離家外出時,他們會卷起繡帷,帶上衣箱,將小床折疊或拆卸,然后帶上這些東西連同隨身細軟一起上路。拉丁語系中的家具(Mobilis)解釋為可移的物件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時的住宅沒有專用的浴室,只有木制大浴盆,象其它家具一樣也是可以移動的,可同時供幾個人沐浴。洗浴是中世紀的一種社交儀式,通常是婚禮與宴會喜慶活動的一部分,伴隨當眾洗浴進行的還有談天、音樂、吃喝,當然,不免還有做愛。與其說是浴盆,不如說是一種多功能的設施。
家具貫穿人類生存的時間和空間,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從先人的一垛泥土、一塊石頭或一個樹樁等最原始的座具形態(tài),到豪華威嚴的御座,再到當今高雅舒適的沙發(fā),都充分顯現(xiàn)了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家具以其獨特的多重功能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家具也永遠處于不停頓的發(fā)展變化之中,家具不僅表現(xiàn)為一類生活器具、工業(yè)產(chǎn)品、市場商品、藝術作品,還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與文明的象征。
①從商學的角度定義家具或從直接功能定義家具,家具是人類衣食住行活動中供人們坐、臥、作業(yè)或供物品貯存和展示的一類器具。當然,人類的衣食住行活動還應包括為生存而展開的室內生產(chǎn)作業(yè)和社會交往活動。
②從社會學的角度定義家具,家具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繁衍必不可缺的一類器具與設備。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有不同的家個與之適應。
③從建筑學的角度定義家具,家具是建筑環(huán)境中人類生存的狀態(tài)和方式,家具演繹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質量,建筑環(huán)境包括室內環(huán)境和室外環(huán)境。
人類生存方式的進化與轉變促進了家具功能和形態(tài)的變化,而家具的存在形態(tài)又決定了人們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這便是廣義的家具概述。
[1] 趙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詩[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2] 趙鑫珊.建筑:不可抗拒的藝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3] (美)那仲良等.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 張宏.性·家庭·建筑·城市[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5] 胡德生.中國古代家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 胡景初.隱私、舒適與安全——家居文化漫話[J].長沙:家具與室內裝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