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王 璐,劉擁軍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以紅斑、丘疹,上覆蓬松鱗屑為主要表現(xiàn)。其致病因素很多,如遺傳、創(chuàng)傷、感染、藥物等都可能在易感個體中誘發(fā)該病。銀屑病的病機主要為表皮增生分化的異常和免疫系統(tǒng)的激活。本病屬中醫(yī)的白、松皮癬等范疇,其病機主要由于素體營血虧損,血熱內(nèi)蘊,化燥生風,肌膚失養(yǎng)所致。
1.1 一般資料 所觀察的病例均來自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共計60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藥實驗組與西藥對照組2組。實驗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7~53歲,平均(40.83±6.48)歲,病程6~24個月;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 32~57歲,平均(44.30±5.80)歲,病程6~30個月。2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有關銀屑病的診斷標準。
1.3 中醫(yī)分型 中醫(yī)辨證依據(jù)《張志禮皮膚病臨床經(jīng)驗輯要》[2]分型。血熱型:皮疹發(fā)展迅速,局部潮紅,新生皮疹不斷出現(xiàn),鱗屑不能蓋住紅斑,自覺瘙癢,常伴有心慌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癥狀,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象弦滑或數(shù)。
2.1 治療組 治宜涼血疏風,潤燥止癢,采用自擬涼血湯治療。組方:生地黃20 g,牡丹皮15 g,赤芍15g,玄參10 g,槐花10 g,白鮮皮10 g,連翹 10 g,金銀花10 g,土茯苓10 g,防風10 g,蟬蛻10 g,甘草10 g。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早晚飯后分服。
2.2 對照組 口服阿維A膠囊(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 20010126)1片(10 mg),日2次口服。
2.3 療程 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藥2個療程。
2.4 注意事項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腥膻等刺激性食物,停止服用其他藥物。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研究中各資料分布均滿足 t檢驗或χ2檢驗條件,故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按4級評分,觀察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鱗屑、紅斑、浸潤)[3]及自覺癥狀(瘙癢)。0級:無皮損,無瘙癢;1級:輕度紅斑、鱗屑、浸潤,少許鱗屑脫落,輕度瘙癢,不影響正常生活;2級:中度紅斑、鱗屑、浸潤,較多鱗屑脫落,中度瘙癢偶爾影響日常生活,尚可忍受;3級:重度紅斑、鱗屑、浸潤,大部分脫屑,重度瘙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難以忍受。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皮損全部消退,臨床癥狀消失,化驗指標正常,證候積分減少≥95%;有效:皮損部分消退,臨床癥狀有所改善,70%>證候積分減少≥50%;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臨床癥狀為減輕或反見惡化,證候積分減少不足50%。
3.2 結果 治療組治愈25例,有效3例,無效2例,治愈率83.33%,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治愈20例,有效2例,無效 8例,治愈率 67%,總有效率73.33%。2組療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銀屑病的生理機制主要是表皮增生分化的異常和免疫系統(tǒng)的激活,其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它是多基因遺傳的疾病[4],可有多種激發(fā)因素。其發(fā)病機制可能與遺傳、免疫異常、介質與蛋白酶、感染與超抗體等因素有關[5]。銀屑病的發(fā)病率白種人高于黃種人,黑種人次之。我國1984年流行病學調查,銀屑病發(fā)病率為0.167%[6]。中醫(yī)稱之為“白”“干癬” ,俗稱“牛皮癬”。血熱是其主要病機,素有血熱,外感風邪,風燥客于肌膚,肌膚失養(yǎng)而生風生燥。清《醫(yī)宗金鑒》曰:“白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故有風邪客肌膚,亦由血燥難榮外?!盵7]本方采用涼血祛風、潤燥止癢之法。清熱涼血、養(yǎng)陰潤燥之生地為君藥。牡丹皮、赤芍為臣藥,助生地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玄參清降潤燥、涼血解毒利咽;槐花性苦,微寒,歸大腸經(jīng),大腸與肺相表里,能疏皮膚風熱,泄肺金之氣也;白鮮皮清熱解毒,祛風止癢,可調節(jié)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使其恢復正常;金銀花、連翹、土茯苓清熱瀉火、解毒利濕,防風、蟬蛻祛風潤燥止癢。以上8味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涼血、祛風、潤燥止癢之效。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87.
[2]張志禮.張志禮皮膚病臨床經(jīng)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115.
[4]李宗民,孫曉莉.中醫(yī)辨證治療尋常型銀屑病575療效分析[J].吉林中醫(yī)藥,2010,30(8):693-694.
[5]吳志華.皮膚性病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236.
[7]鄧建平,鄧小剛.涼血地黃湯治療白56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11(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