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名勇 錢 龍
“信”是儒家五常之一,在《論語》中出現(xiàn)過38次,在《孟子》中也有30次?!墩f文解字》解釋:“信,誠也?!睆娬{(diào)了“信”是一種誠實不欺、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辭海界定“信”為從言從人,表示誠實守信,相信、信用、信奉等意思?!叭巍北硎救斡?,任命、放任?!靶拧迸c“任”的組合“信任”,可用來表達“感到放心”、“有把握”、“相信而敢于托付”,實際上是從認知和行為兩個層面對信任進行了表述。[1]牛津英語辭典將信任定義為:“對某人或某物之品質(zhì)或?qū)傩裕驅(qū)δ骋魂愂鲋鎸嵭?,持有信心或依賴的態(tài)度。”將信任視作一種態(tài)度或一種信心,區(qū)分為人對人的信任與人對物的信任??梢姡鳛榛靖拍畹男湃斡兄鴺O其豐富的內(nèi)涵,如何去把握信任,當前并沒有達成一致。
隨著信用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信任作為信用經(jīng)濟基礎和社會交往的媒介,得到了諸如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經(jīng)濟學等多個學科的關注?!昂谙渲小钡男湃握稽c一點從不同視角被展示出來,本文力圖較為全面地歸納出各個學科對信任研究的成果,為進一步研究建立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理論平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Deutsch的模擬實驗引起了人們對信任的普遍關注。Deutsch[2]運用心理分析手段研究了“囚徒困境“中的人際信任,認為信任是個人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即個人預測事件下一步進展并相應采取的行動。在其影響下,眾多心理學家對信任進行了研究。Rotter界定信任為個體或群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口頭或書面承諾可靠性的概括性期望;Schlenker等認為信任是在不確定環(huán)境中,對他人行為結果的心理依賴;Wrightsman偏重從授信者個人性質(zhì)和信念的角度來解釋信任,指出信任是個體所持有的對他人善意和誠實等構成其個人特質(zhì)一部分的信念;Sabel定義信任為雙方都相信對方不會利用自己弱點的一種信心,而這種信心會受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Hobbes提出,信任是預期對方采取有益行為的情感表達,這種情感能夠減少對對方的疑慮。另外一些心理學家則從行為層面對信任進行了界定。如Good認為合作行為不等于信任必然存在,團體成員的身份、資格和熟悉度對信任是否形成具有重要影響;Hosmer將信任視為一種夾雜著非理性的將自己暴露給他人的選擇性行為。[3](P17-18)近年來研究表明,信任還受到了人格因素、人際關系、社會支持、個體經(jīng)驗等因素的影響。[4]
心理學側重從微觀視角對信任進行解釋,認為信任是個體對外界各種刺激所做出的心理和行為反應,是個人對未來的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專屬個體“私人性”的信任。
齊美爾首開信任的社會學研究,他最早在《貨幣哲學》中指出“信任是一種綜合性的力量”。在他之后,布勞把信任描述為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因素,帕金斯在研究承諾問題中研究了信任與不信任問題,指出信任是一種約定結果。盧曼被認為是信任的社會學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承上啟下,開啟了社會學對信任的新一輪研究熱潮。盧曼認為,信任是人面對復雜社會的一種態(tài)度和信念。由于個人自身理性的局限和獲取有效信息的困難,信任作為一種“簡化機制”,可以彌補理性的缺陷,減少社會交往過程中的復雜性。同時,盧曼指出信任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在互動中產(chǎn)生,既受心理影響,也受社會系統(tǒng)影響。[3](P18)
另外兩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社會學理論,是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和格南諾維特的“嵌入性”理論??茽柭鼜墓麑用娼忉屃诵湃?,他認為信任在互動過程中建立,是一種社會資本,表現(xiàn)為一方自愿的甘冒風險的轉出資源或權利的控制權。作為社會資本的信任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其重要貢獻在于能夠開發(fā)信息潛能,幫助人們擴大交往范圍。[3](P21-22)格南諾維特認為,經(jīng)濟行為都是嵌入在社會關系中的,作為經(jīng)濟生活中重要的信任關系,也要歸因于社會關系而不是制度安排或者普遍道德。[5](P8-15)
部分社會學家從信任來源角度定義了信任,如福山認為信任是一種文化積淀。他在《信任》一書中指出:“信任是在某一群體成員對共同文化、習俗和制度規(guī)范認同的共同基礎上,成員之間的對彼此常態(tài)、誠實、合作行為的期待?!盵6](P45)涂爾干則認為,信任只可能來自家族血緣關系,否則穩(wěn)固的信任無法形成。而吉登斯則獨創(chuàng)一幟地提出,后現(xiàn)代社會人們之間的信任不是預先給定的,而是建構起來的。這種建構意味著相互的自我開放,代表著人類高度的道德自覺性。[7]
社會學對信任的研究雖各有側重,但從方法論上來說,都堅持了個體主義視角,強調(diào)了信任不僅僅取決于行動者個人的特性、決策及目標,而且受到了外在諸多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至于這種客觀環(huán)境是事先具有的還是后天建構的,抑或是二者的有機集合,目前并無定論。
人類文化是從生物進化而來,保持著與生物進化的相互纏繞。信任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離不開這個框架,在社會網(wǎng)絡中,人們能夠識別出那些有合作意愿的人。根據(jù)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人類通過適應性認知,逐漸認識到互惠性有利于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Ambrose在《考古科學雜志》發(fā)表的《東非石器時代后期及其食物的編年史》中,給出了如下判斷:“人類祖先之間相互信任和交換禮物,從而形成了社會網(wǎng)絡。這種早期的簡單社會網(wǎng)絡,卻使得人類祖先比單獨的群體更能適應高度不確定的環(huán)境,甚至成為了人類走出非洲、邁向世界的關鍵因素?!盵8]Mccabe認為,人類的大腦已經(jīng)進化到一種令人著迷的地步,它有著特殊的本領,能夠彼此信任并完成具有互惠性的交易。一旦互惠建立起來,信任就變得相對容易理解。生物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雖然不能保證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卻能對群體的繁衍和興旺提供幫助,避免了霍布森描述的“人吃人”的極端狀態(tài)。
近年來,神經(jīng)生物學對人類產(chǎn)生信任的生理基礎的研究十分值得關注。Zak等在《信任的神經(jīng)生物學基礎》一文中,證實了催產(chǎn)素是影響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行為的生理基礎之一。Brooks等運用FMRI技術,對大腦中背紋狀體中的神經(jīng)反應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信任水平的高低導致了腦中尾狀核的激活的差異,而信任水平的高度取決于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zhì)對于互惠性水平的判斷。[9]Bos等[10]進一步指出,大腦中的前扣帶皮層和右側前額皮質(zhì)起到了調(diào)節(jié)受托人在互惠性信任中的風險認知的作用。Anne-Kathrin等[11]研究了神經(jīng)錯亂患者與正常人信任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患有此類病癥的人,由于不能夠修正自己的信任行為和對外界的刺激做出適當?shù)姆磻?,其信任水平要比一般人要低?/p>
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使得我們認識到,信任作為一種心理認知,進而發(fā)展成為行為選擇的基礎。雖然具體機制目前尚不確定,但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進一步提升,必將更加準確地揭示出信任的生理基礎的奧秘。
古典經(jīng)濟學建立在信息完美的前提之上,而在信息完全的情形下,信任是否存在是無關緊要的。隨著新制度主義等學派的崛起,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假設前提受到嚴重質(zhì)疑,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理論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信任迅速進入了經(jīng)濟學家的視野。經(jīng)濟學家從經(jīng)濟人自私理性的假設前提出發(fā),指出了信任是個人理性選擇下的產(chǎn)物,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履約意向及能力所持的認可態(tài)度及正的預期。Arrow指出,信任是經(jīng)濟交換的潤滑劑;Hirsch指明,信任是市場經(jīng)濟的公共產(chǎn)品,是市場經(jīng)濟得以存在的道德基礎;克雷默認為,信任促進了權力的分散,增進了真實的傳播,從而更有利于稀缺資源的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信任既是一種促進合作達成的資源,在實踐這一功能過程中又提醒了本身作為一種生產(chǎn)資源的價值。信任在每筆交易中均起到了核心作用,不僅促進了交易的達成,而且有效地減少了交易費用,從而有利于帕累托交易的達成。另外一些經(jīng)濟學家從博弈論的視角研究了信任形成的過程,得出了交易雙方重復合作是信任產(chǎn)生的基本條件,而必備的懲戒措施和道德規(guī)范是信任得以存在的外在條件。[12](P25-27)
經(jīng)濟學上的信任是一種基于理性計算的信任,屬于非人格化的系統(tǒng)性信任或是硬性的制度信任,同時也是一種易碎性的信任。一旦某一方選擇失信,合作就會中斷,失信者重新構建信任體系會更加困難。對于這種理性型信任,并不是所有經(jīng)濟學家都贊成將理性引入經(jīng)濟學。如威廉姆斯就認為,這種計算性的信任本身就是矛盾的陳述,有限理性的經(jīng)濟人無法做到,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對信任進行計算度量。
信任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確定信任的決定性因素或驅(qū)動力,即雙方間信任的建立條件及其機制。只有在確定信任的決定因素之后,培育和維持信任的明晰戰(zhàn)略才會可行。信任的決定因素或驅(qū)動力問題,也就是信任源、信任基或信任前置因素問題[13](P118-119)。因而,信任機制是信任得以建立、維持和提升的立足點、約束及保障。部分學者將信任機制定義為合作雙方對規(guī)則、倫理道德及合作內(nèi)容的遵守,而信任機制可以從預測、計算、動機、能力和轉移方式等方面建立。信任機制本身不是靜態(tài)不變,而是隨著雙方互動和社會發(fā)展而動態(tài)演進。[14]另外,信任機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的差異也較大。彭泅清[15]認為,中國人之間的信任機制主要依靠關系運作,而法制居于次要地位。針對當前信任機制方面的研究十分零碎的情形,本文從信任對象、信任來源、信任強度、信任緯度以及信任演進的視角,對信任進行類別歸納。
根據(jù)信任對象的不同,信任可分為人與人的信任、人對組織的信任、組織對組織的信任等,其中又以人們之間的信任研究最為廣泛。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以跨文化的視角區(qū)分了特殊信任和普遍主義信任。特殊主義的信任表現(xiàn)為只相信“自己人”,而對外人普遍缺乏信任;普遍主義的信任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Rotter將信任劃分為特別信任和一般信任,其中特別信任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和社會關系上的呈網(wǎng)狀分布的信任關系,而一般信任是建立在規(guī)則約定和制度約束基礎上的信任關系。相似地,Noorderhaven提出了私人信任和環(huán)境信任;盧曼將信任劃分為人際信任與制度信任??茽柭鼜氖噶啃越嵌龋瑢⑷穗H信任細分為相互信任、媒介信任和第三方信任。
盡管對信任機制劃分的名稱有差異,但對象視角下的信任機制主要從誰是可信的角度去界定,究竟信任何人,對不同人信任的區(qū)別,以及人對組織、制度還是外在環(huán)境的信任,將視具體情況而定。
巴伯從三個層面對信任進行了定義,指出了不同情景下人們建立預期的基礎是不一致的,從而形成了人們不同層次的信任。第一層次是一般性信任,表現(xiàn)為對自然法則和社會秩序的信任;第二層次是對他人技術能力能勝任其角色的技術信任;第三層次是另一方會履行其信用義務和責任,在此基礎上建構的對托付責任和義務能夠被承擔的信任。祖克爾繼承了巴伯的上述思想,把預期分為存在性的、當然性的、選擇性的三類。建立在存在性預期上的信任被稱為過程信任,這種信任的核心在于互惠性,是交易雙方之間的信任來自于交往過程中的經(jīng)驗積累;建立在當然性預期上的信任被稱為特征信任,這種信任源自雙方共享的團體文化、習俗和規(guī)范;建立在選擇性預期上的信任被稱為制度性信任,這種信任因其非人格化而具有更廣泛的約束力。[13](P119)
此類劃分側重于從信任內(nèi)部對信任進行剖析,在信任客體既定情況下,揭示出信任的分布路徑。這些信任可能來源于自然法則、社會約束、習俗文化、個人能力或者制度,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信任得以存在。
Barney從機會主義的強弱程度,把信任區(qū)分為弱式信任、半強式信任和強式信任。Brenkert將信任分為基礎性信任、保障性信任和擴展性信任。其中,基礎性信任是一種暗含于社會習俗、慣例下的信任形式;保障性信任是受到承諾、合約和協(xié)議等制度保障的信任;擴展性信任是基于合作雙方既有的深厚關系基礎上的,不需要任何協(xié)議的信任。費孝通在研究鄉(xiāng)土中國時,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論,認為以個人為中心的信任擴散圈隨著半徑的擴大,信任度不斷降低。王佳司,徒劍萍[16]驗證了“差序格局”理論在中國人際信任中的存在,并由此將信任區(qū)分為親緣信任、熟人信任和外人信任,三種信任程度依次降低。
列維斯和維加爾特認為,理性與情感是人際信任中的兩個重要維度,分布表現(xiàn)為認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信任大多是摻雜著不同程度的理性和情感的信任。信任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找平衡,體現(xiàn)了信任的靈活性。[17]與上述理解不同,部分學者認為理性信任和感性信任從根本上呈現(xiàn)對立。理性信任中雙方都是精明的計算者,通過權衡自己的成本——收益來選擇是否信任對方。一旦一方違約,可以動用停止合作的私人性懲罰、降低其聲譽的社會性懲罰和規(guī)章明細的制度性懲罰等方式,對違約者進行懲罰。而感性信任的建立則是在不確定的情形下,向?qū)Ψ奖┞蹲约旱谋∪觞c,愿意將自己的資源和權力讓渡給對方,從而將自己置于可能被利用的境地,這種信任以社會交換理論和互惠理論為構建基礎。[18]
張康之發(fā)展了吉登斯的理念,將信任置于歷史坐標中進行考察,認為不同社會治理方式對應不同的信任模式:農(nóng)業(yè)社會的習俗型信任、工業(yè)社會的契約型信任和后工業(yè)社會的合作型信任。習俗型信任是一種初級形態(tài)的信任關系,信任只發(fā)生在生活固定群體內(nèi)的具有血緣和地緣關系的人們之間;契約型信任是以現(xiàn)代完善的制度保障為前提,人們經(jīng)過理性計算后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信任,這種信任不具有外部性,人們對社會上與自己利益無關的其他人則持不信任態(tài)度,對“陌生人”的不信任尤為突出;合作型信任是一種“預先承諾,個人依靠它對自己施加自愿的限制,并且對其他人的行為不加懷疑”。這種信任機制的劃分,從宏觀歷史發(fā)展角度,指出了信任演進的三個必經(jīng)階段,揭示出了未來信任發(fā)展的走向。[19]亦有學者從馬克思唯物史觀出發(fā),按照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走向,將信任區(qū)分為自然信任、物化信任和自由個性信任。自然信任和物化信任分別是生產(chǎn)力低下和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階段的主要形式,而自由個性信任是人擺脫了對物的依賴性、發(fā)展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時的信任,這種信任是信任的最高形式。
當前對信任和信任機制的研究豐富而繁雜,但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重點方向。首先,是對信任本質(zhì)的探討。心理學上大多認同信任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個人對未來的期待。而社會學則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人的能動性,指出信任不僅取決于外界環(huán)境,也取決于個人判斷。這種個人判斷的基礎,由看似無理性實則理性的“簡化機制”、積累社會資本、維護既定的社會關系或文化積淀使然。生理學則從人類生理角度揭示了信任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間接地印證了心理學的刺激反應主張。經(jīng)濟學與心理學相比,更加強調(diào)信任是可計算的理性反應,是在外在約束條件下的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已經(jīng)異化為通過對組織、制度等的信任達到人類之間的互信。其次,對信任的作用的研究。心理學上將個人利益寄托于對別人未知的行為的信任,體現(xiàn)了信任在分配上的作用,信任具有外部性特征,但可能對個人造成傷害。社會學從宏觀角度,將信任看作是社會運行中的網(wǎng)絡連接點,或是一種社會資源,強調(diào)良態(tài)的信任環(huán)境對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正的外部性作用。經(jīng)濟學則認同信任產(chǎn)生的前提,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易的脆弱性,將信任視為一種稀缺資源。信任在經(jīng)濟活動中起到了減少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的“潤滑劑”作用。再次,對信任特征的探討。信任來自于交易的脆弱性,是不確定下的產(chǎn)物。這決定了信任一開始就具有易碎性,這一點在經(jīng)濟學中得到了最多體現(xiàn)。然而,信任還存在正的外部性。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都認同信任的廣泛存在,對促進資源合理分配和社會整體效益提高有正向促進作用。再者,信任還具有適應性和演變性。信任不僅在不同人博弈過程中變化,還會因社會差異、時代變化而不同。最后,對信任機制進行劃分。信任憑借何種機制得以建立、維持和發(fā)展,被重點關注。從不同角度劃分可將信任區(qū)分為多種,對象角度闡述的是信任誰,來源角度解釋的是信任什么,強度視角下表達的是信任多少,緯度角度揭示出信任的構成,而演進視角則展望了信任的發(fā)展過程及未來走向。對信任進行多種角度分割,并不代表各種信任機制之間相互沒有交叉,相反他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適當?shù)膮^(qū)分則是為更好體現(xiàn)信任機制的不同特征。
信任具有內(nèi)涵的豐富性及多樣性,多學科、多視角將信任的不同緯度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加深了對信任的理解。未來信任方面的研究依然會保持多學科齊頭并進的勢頭,并有著跨學科聯(lián)合研究的傾向。相信在多學科研究人的共同努力下,未來這方面會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1]馬本江.經(jīng)濟學中信任、信用與信譽的概念界定與區(qū)分初探——兼論信任問題與信用問題的一致性[J].生產(chǎn)力研究,2008,(12).
[2]Deutsch,M.“Trust and suspicion.”Journal of ConfIict ResoIution, 1958,Vol.2.
[3]張纓.信任、契約及其規(guī)制——轉型期中國企業(yè)間信任關系及結構重組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
[4]Khodyakov,D.“Trust as a process:a three - dimensional approach.”Sociology, 2007, Vol.41.
[5](美)格蘭諾維特.鑲嵌:社會網(wǎng)與經(jīng)濟行動[M].羅家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6](美)福山.信任:社會道德和繁榮的創(chuàng)造[M].李婉容,譯.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7]董才生.論吉登斯的信任理論[J].學習與探索,2010,(5).
[8]汪丁?。抛u: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意義[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9]胡愈.認知、大腦與演化:信任研究的新進展[J].理論月刊,2011,(3).
[10]Bos,W.What Motivates Repayment?Neural Correlates of Reciprocity in the Trust Gam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1]Anne-Kathrin ,J.F.To Trust or Not to Trust:the Dynam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Psycho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2]張仙峰.網(wǎng)絡欺詐與信任機制——交易鏈面向網(wǎng)上消費者的信任機制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07.
[13]洪名勇.農(nóng)地習俗元制度及其實施機制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7.
[14]何麗紅,李丹.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物流外包信任機制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08,(18).
[15]彭泅清.信任的建立機制:關系運作與法制手段[J].社會學研究,1999,(2).
[16]王佳司,徒劍萍.當代中國社會的宗教信仰和人際信任[J].世界宗教文化,2010,(4).
[17]Lewis,J.D.a(chǎn)nd Weigert,A.J.“Trust as a sociaI reaIity.”SociaI Forces,1985,Vol.4.
[18]劉穎.關于信任的經(jīng)濟學與社會學思考[J].生產(chǎn)力研究,2007,(23).
[19]張康之.在歷史的坐標中看信任——論信任的三種歷史類型[J].社會科學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