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 陳玉芬 呂克誠 曹雪濱
紅景天(Herba Rhodiolae)是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海拔800~2500米高寒地帶。其生長環(huán)境惡劣,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耐寒、耐低氧等特性。我國古代醫(yī)籍《本草綱目》、藏醫(yī)《四部醫(yī)典》中均有關(guān)于紅景天的記載。近年來研究已證實,紅景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紅景天苷,具有抗疲勞、抗衰老、抗纖維化、免疫調(diào)節(jié),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腦血管功能等多種作用。本文主要介紹紅景天苷對心血管系統(tǒng)保護作用的研究概況。
近年來,在臨床和動物實驗中發(fā)現(xiàn),心臟缺血后恢復灌流,部分患者和實驗動物的結(jié)構(gòu)破壞和功能的障礙反而進一步加劇,由此提出了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的概念。目前認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主要與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炎性因子的激活、鈣離子的超載有關(guān)。宋斌[1]等采用紅景天苷處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模型,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紅景天苷組SOD明顯增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NO減少、LDH明顯減少(P<0.05)。由此可見,紅景天苷能明顯增強心肌抗氧化能力,減輕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的程度,降低脂質(zhì)過氧化產(chǎn)的含量,從而起到保護缺血再灌注心肌細胞的作用。梁曉慶[2]等研究發(fā)現(xiàn),紅景天苷能明顯降低大鼠心臟缺血再灌注后的 CK、LDH、TNF-α、IL-α、IL-1β 及 MDA 的濃度,從而減輕組織總體病變程度、炎性細胞的浸潤劑組織局部壞死的程度。顏天華[3]等研究發(fā)現(xiàn),紅景天苷能顯著抑制垂體后葉素誘導的心肌缺血模型的心電圖T波抬高和J點升高;并能明顯提高連二硫酸鈉(Na2S2O4)誘導的缺氧/復氧模型模型的細胞存活率,降低培養(yǎng)液中的LD(和CK濃度。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氧自由基對心肌的損傷有關(guān)。另外,紅景天苷可以顯著提高并增加心臟再灌注后葡萄糖攝取和O型乙酰葡萄胺蛋白質(zhì)的水平,使再灌注后產(chǎn)生的大量代謝產(chǎn)物能更快的被攝取,從而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4]。
心肌細胞的凋亡在心臟損傷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阻斷心肌細胞的信號通路,可以明顯的降低心臟的損傷,減少心肌梗死面積,保護心臟的功能。張金平[5]等采用不同劑量紅景天苷預處理缺氧誘導因子-1(HIF-1)誘導心肌細胞凋亡的模型,結(jié)果顯示,不同濃度的紅景天苷均可增加細胞的存活率,可顯著降低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的LDH、CK的活力;流式細胞儀、DNA-ladder檢測細胞凋亡率明顯降低,表明紅景天苷能夠明顯降低缺氧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激活HIF-lα的表達并誘導其轉(zhuǎn)位有關(guān)。蔡久英[6]等采用高、中、低劑量的紅景天苷預處理H2O2誘導的子鼠心肌細胞凋亡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各劑量的紅景天苷可以降低心肌細胞的凋亡率,降低MDA含量,增加SOD和LDH活性,且呈劑量相關(guān)性,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抗H2O2對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有關(guān)。
高元峰[7]等取大鼠離體心臟,按 Langendorff預灌注10 min,夾閉30 min,再灌注120 min,測定血流動力學指標:左室舒張末期壓(LVEDP)、左室發(fā)展壓(LVDP)、左室收縮壓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紅景天苷組的LVEDP下降,而LVDP、±dP/dtmin均上升。給藥后,大鼠離體心臟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有所好轉(zhuǎn)。并且紅景天苷組的冠脈流量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表明紅景天苷能明顯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臟功能,能夠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從而改善心臟功能。
顏天華等[8]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制備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觀察其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紅景天苷(6,12,24 mg,kg-1)能有效預防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低、中、高切變率)、紅細胞壓積、血漿粘度以及纖維蛋白原含量的升高。表明紅景天苷通過抑制以上幾項指標的升高改善血液流變學,從而有效地預防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臟功能。另外,紅景天苷能夠有效的降低ADP、膠原和花生四烯酸誘導的家兔體外血液血小板在1 min、5 min以及最大聚集率。連續(xù)給予紅景天苷,發(fā)現(xiàn)在24、48 mg·kg-1劑量時,能在不影響血小板數(shù)目的同時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能延長正常小鼠的凝血時間[9,10]。
良好的血管條件能夠有效的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高秀芳等[11]采用紅景天苷預處理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并檢測測梗死心肌邊緣區(qū)和非梗死區(qū)Ⅷ因子相關(guān)抗原(yon Willebrand factor,vWF)、心肌組織 HIF-lα、HIF-11β、VEGFmRNA、VEGF蛋白的表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紅景天組梗死邊緣區(qū)和非梗死區(qū)心肌vWF蛋白表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紅景天組HIF-1α、HIF-1β、VEGF mRNA 表達和HIF-lα、VEGF 蛋白表達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1)。表明紅景天苷具有促進AMI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其機制可能與上調(diào)HIF-1α,HIF-1β、VEGF表達有關(guān)。紅景天苷還能夠明顯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進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能夠維持心肌對能量的需求,但同時紅景天苷并不減少冠脈血流量,從而保護受損的心?。?2]。隋岫蘭等[13]采用擬高原環(huán)境造成高原性心臟病模型,紅景天苷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較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flt-1和KDR表達明顯降低,而內(nèi)皮抑素表達卻增強。這表明紅景天苷能抑制大鼠心、肺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病理性增殖和遷移,從而保護血管內(nèi)膜的完整性。有學者研究表明,紅景天苷可以保護由氯化鈷誘導的內(nèi)皮細胞凋亡,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抗氧化作用和調(diào)節(jié)Bcl-2家族來實現(xiàn)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保護[14]。
紅景天苷對心血管通過多機制、多通路、多靶點作用于心血管系統(tǒng),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損傷,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肌細胞凋亡均有保護作用。能夠促進受損血管的再生,通過調(diào)節(jié)血管平滑肌,冠脈流量,從而能夠減輕心血管的受損,保護心臟功能。目前,紅景天苷對于心血管的保護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對其作用機制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為臨床用藥奠定的基礎(chǔ)。隨著研究的進一步加深,紅景天苷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機制將會更深的挖掘。
[1]宋斌,黃山杉,劉慶國,等.紅景天苷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3):256-258.
[2]梁曉慶,謝培,張勇,等.紅景天苷對大鼠心肌缺血在關(guān)注損傷的影響(英文).中國天然藥物,2010,22(4):524-528.
[3]顏天華,馬瑩,楊偉,等.紅景天苷對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乳鼠心肌細胞保護作用.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3):693-695.
[4]Wu T,Zhou H,Jin Z,et al.Cardioprotection of salidroside from ischemia/referfusion injury by increasing N-acetylglucosamine linkage to cellular proteins.Eur J Pharmacol,2009,613(3):93-99.
[5]張金平,陳建宗,等.紅景天苷通過HIF-1途徑對缺氧誘導心肌細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29(12):1057-1060.
[6]蔡久英,張博,等.紅景天苷對子鼠心肌細胞凋亡的影響.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報,2008,6(4):424-426.
[7]高元峰,陳興,等.紅景天苷對大鼠離體心臟缺血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中南藥學,2010,8(2):115-118.
[8]顏天華,杜寶生,等.紅景天苷對大鼠血液流變學和離體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中國天然藥物,2008,6(3):219-222.
[9]杜保生,顏天華,等.紅景天苷對大鼠和小鼠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2):51-54.
[10]闕肖東,孫巖,等.紅景天苷對大鼠實驗性血栓形成的影響及作用機制.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4):40-41.
[11]高秀芳,施海明,等.紅景天對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組織Ⅷ因子相關(guān)抗原、低氧誘導因子和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報,2009,7(5):434-440.
[12]王晴.紅景天與心腦血管疾病關(guān)系探討.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20(4):760-761.
[13]隋岫蘭,陳榮華,楊鋒,等.紅景天對慢性高原心臟病大鼠心肺組織中內(nèi)皮抑素和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表達的影響.解剖學報,2006,37(4):436-439.
[14]Tan CB,Gao M,Xu WR,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salidroside on endothelial cell appoptois induced by cobalt chloride.Biol Pharm Bull,2009,32(8):1359-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