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浩
腸套疊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我國多數(shù)醫(yī)院仍采用X-線診斷,并且在X-線透視下空氣或鋇灌腸復位及手術治療。我院對59例腸套疊串兒在彩超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治療,效果良好,成功率高,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超聲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腸套疊患兒59例,其中男39例,女20例,年齡3個月至4歲,發(fā)病時間最短3 h,最長68 h。多伴有突發(fā)性腹痛、哭鬧不安、嘔吐,36例伴有血便,部分腹部捫及包塊。
1.2 儀器 使用SIEMNS實時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選擇突陣探頭3.5 MHz及高頻探頭7.5 MHz,對患兒腹部進行全面的縱橫掃查。16 Fr 5~10 ml Foley氏管;>50 ml注射器;1/4三通管;生理鹽水1~3瓶(500 ml/瓶)。
1.3 步驟 對患兒進行腹部彩超檢查,腹部可探查包塊,外形規(guī)則,短軸切面呈多層/同心圓征,長軸切面為多層平行結構呈高低相間回聲,呈“套桶”,具上述特征者即診斷為腸套疊。此時,由小兒外科醫(yī)生給患兒肌內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鈉,檢查Foley氏管氣囊有無漏氣。將Foley氏管插入患兒肛門開始用注射器注溫生理鹽水灌腸,觀察血壓計壓力顯示,一般予以6~8 kPa壓力。直到同心圓塊影消失、小腸進水,此時超聲可顯示小腸呈葡萄征或蜂窩征,復位成功。
超聲診斷腸套疊67例,最大腫塊68×4 3 mm,最小為3 6×2 4 mm。超聲檢查所示:腸套疊包塊36例位于右上腹部,24例位于下腹部,7例位于左側腹部。在超聲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成功或手術所證實,腸套疊59例,失敗的5例,經手術證實均為腸套疊,其中三例時間超過48 h。在經水壓灌腸成功復位的患兒中,復位成功時間10~40 min,灌腸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腸穿孔及患兒嘔吐,復位后口服炭片5~40 h排出,未見腹瀉,有三例發(fā)熱,小于39℃,出院后短期隨訪,患兒健康。
腸套疊是指部分腸管及其鄰近的系膜套入相鄰的腸腔內,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癥[1]。占兒童腸梗阻的首位,多在2歲內發(fā)病,男性大于女性,套又疊常因血管受壓而發(fā)生充血、水腫、甚至腸管壞死,所以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是其關鍵。腸套疊的臨床分型:回盲型、回結型、回回結型、小腸型、結腸型、多發(fā)型,其中回盲型最多見。像圖表現(xiàn):橫切面呈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特征典型的“同心圓征”,縱切面呈“套筒征”,部分橫切面為“偏同心圓征”。彩色多普勒顯示:包塊內及周邊見“細束狀”血流信號,部分包塊內可見低回聲淋巴結。超聲診斷腸套疊符合率達88%,敏感度92.1%,特異度80.0%,行水壓復位成功率91.5%。超聲檢查及引導下水壓灌腸應為小兒急性腸套疊首選的診斷及治療方法[2]。在進行水壓復位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要看到確切的超聲影像學特征,“靶環(huán)征”或“同心圓征”“套筒征”,這是作為彩超診斷腸套疊重要的依據;所選擇病例的發(fā)病時間最好不超過48 h,對血供不良疑似腸壞死者,不宜行水灌腸復位需及時手術[3];在灌腸復位過程中,須隨時掃查肝腎隱窩或盆腔是否有積液或積液量的變化,以及時判斷是否發(fā)生腸穿孔;在注水過程中,隨著水量的增加及壓力的增高,超聲下可見橫斷面上套疊鞘部與套入部之間的無回聲環(huán)狀液性暗區(qū)逐漸增大,套入部逐漸縮小,同心圓腫塊逐漸變小,最終消失,小腸進水,出現(xiàn)類葡萄征,復位即成功。相比較X-線、CT、對于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診斷和治療超聲診斷腸是較好的診斷方法[4、5]。它避免了X-線對患兒和醫(yī)務人員的照射;用近體溫的抗生素生理鹽水灌腸,可以減少對腸道的刺激,降低痙攣,并適當預防感染。在水壓灌腸的過程中,用彩超可時實及敏感的監(jiān)測有無腸穿孔。復成功在超聲影像學上有明確的聲像特征,動態(tài)觀察內套腸壁的血供情況,對估計預后有一定的幫助。成功復位后,可控緩慢釋放腸道內的生理鹽水,避免腸管壓力過快突然降低。亦可發(fā)現(xiàn)部分病理性繼發(fā)性腸套疊,如憩室、腫瘤等。
總之,彩超診斷及水壓灌腸治療小兒腸套安全、重復性好、成功率高,是非常值得推廣的,而且此項技術操作簡便!易于在各級醫(yī)院開展,是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的首選方法之一。
[1] 夏焙,吳瑛.小兒超聲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18-321.
[2] 王光大,劉守君.B超監(jiān)視下水灌腸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427例.中華醫(yī)學雜志,1998,68(8):437-439.
[3] 林仙方,孫新明,羅春芬,等.超聲檢查在小兒腸套疊診治中的應用.浙江實用醫(yī)學,2003,8(6):379.
[4] P.Cerr o,L.Macrini,P.Por cari,et al.Sonographic diagnosis o in tu ssu scept ions in adu lt s.Abdomin al Imaging,2000,25:45-47.
[5] Del Pozo G,Albill os JC,T ejedor D,et al.Intuss uscept ion in chi ldren.Current concept s in diagnosis and enem a red uct ion.Radiographics,1999,19:29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