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了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方向,即“素質教育”。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提升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未來我國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核心問題。本文以《美國社會與文化》這門課程為例,分析英語教學中影響素質教育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策略。不僅要為我國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還要培養(yǎng)出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者。
【關鍵詞】英語教學;素質教育;《美國社會與文化》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
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在《美國社會與文化》教學中,怎樣給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美國社會與文化》前言指出,從課程外和課程內兩個層面把內容教學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先從語言教學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再從內容教學擴展學生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多元文化意識。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還要幫學生樹立正確態(tài)度審視多元文化及文化差異。對多元文化及文化差異,我們既要有包容心態(tài)又不能盲從、遺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文旨在分析影響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英美文化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二、英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及提升策略
《美國社會與文化》取材廣泛,每單元都有固定話題。從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性格特征到人文歷史、政治體制、婚戀及家庭觀,從不同角度向學生展示了全面、真實的美國生活面面觀。每單元以TextA為重點進行深入剖析,TextB、C、D為參考,這不僅擴展學生的閱讀量,還為學生提供豐富人文知識。例如第十單元(FamilyLifeandSocialEtiquetteintheU.S.),TextAAmericanFamily主講美國人的家庭構成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就中美兩國人家庭觀進行對比,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從而消除中美兩國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英語教學中德育與提升策略
國之興衰,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先。隨著全球化擴展的速度與廣度,我國與世界其他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的交流越來越多。一方面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和物質資源的豐富,另一方也給我們傳統(tǒng)文化、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用人單位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素質有比較多的批評,他們最看重的是畢業(yè)生的思想道德,其次才是外語掌握和知識、能力等。他們呼吁應該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這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缺陷。(胡文仲,2008)因此,在教學中,德育尤為重要。當今在美國文化為主的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與享樂主義的影響下,我們能否保留勤儉節(jié)約、吃苦耐勞、尊老愛幼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關鍵在德育。作為高校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加上“育人”觀念。《美國社會與文化》第十單元(FamilyLifeandSocialEti-quetteintheU.S.)講到美國人對待子女與長輩的觀點時,可讓學生與中國人在撫養(yǎng)子女與贍養(yǎng)老人的態(tài)度、做法進行對比,讓他們思考這兩種文化背景下各種做法的利弊。在美國,子女18歲(高中畢業(yè)去異地讀大學)時,父母希望他們能leavethenest(離家),經濟獨立、自主生活。對待老人,美國人一般不會搬去和老人同住,當老人病重或不能自理時選擇將其送入nursinghome(養(yǎng)老院)。這些做法體現了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強調獨立的思想觀念。反觀中國父母,子女18歲(高中畢業(yè)將去外地讀大學)時,仍會給子女付學費、生活費,直到子女22歲(大學畢業(yè))。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學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干脆搬回家與父母同住,過起啃老族的生活。對待老人,我們很少會送老人去養(yǎng)老院,而是與老人同住,在家中照顧。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在撫養(yǎng)子女這一問題上,接受美國人獨立之精神,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啃老族”們;在對待贍養(yǎng)老人的問題上,要繼續(xù)發(fā)揚我們中國傳統(tǒng)美德,把父母、老人接到自家照顧。一個人只有尊重老人,才能挑起家庭的責任。當他能挑起家庭責任時,才能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肩負起富國強國的重任。
2、英語教學中智育與提升策略
很多人對英語學習有一種誤解,認為英語學習就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學習,一種模仿,而英語本身也只是一種工具。事實上,作為一種語言,英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因此,學習英語就是學習與英語相關的文化。近年來,對于英語語言研究存在這樣一種觀點:語言學研究一直存在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兩種傾向。前者試圖建立自主語言學,后者力求在不同學科中建立跨學科的聯系,以解決種種復雜的語言問題。雖然兩者對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在不同階段都有貢獻,但當前更傾向于跨學科發(fā)展。(胡壯麟,2007)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單詞和語法,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廣泛的興趣愛好。《美國社會與文化》取材廣、內容深,可在討論課上布置一些話題如“中美兩國人時間觀、空間感對人際交流的影響”、“文化差異下的迥異性格——中美兩國人個性比較”、“數字、顏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涵義”、“自主創(chuàng)業(yè)與被動就業(yè)在中美兩國的現狀”等,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課外話題能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思辨能力,讓他們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今后才能更好地勝任跨文化交際工作。
3、英語教學中關育與提升策略
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激發(fā)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來的向往。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欣賞與追求,也是教師“育人”的內容之一?!睹绹鐣c文化》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單元分別圍繞美國體育運動、電影、音樂、文學等話題展開討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美國電影片段、音樂片段、文學作品選段呈現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聽覺、視覺來感受不一樣的美國文化,培養(yǎng)他們欣賞美、追求美的能力。例如在講美國文學時,可以給學生講一下E.E.Cumings(卡明斯)的視覺詩《L(a)》。該詩是縱向排列的詩,與傳統(tǒng)橫向詩歌在視覺上有很大差別,這能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好奇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促使他們對詩歌賞析產生興趣。通過對詩文的講解、分析,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結論
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對一個人的思想觀、價值觀及行為都會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因此在英語課堂上加強素質教育很重要。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把單純的外語學習放在首位,直到大學,仍是將重點放在考試上(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些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本文以《美國社會與文化》為例,初步探討了英語教學中美國文化對提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并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策略,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為國家培更多實用性、能夠勝任跨文化交際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出更多合格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為國內其他課程的素質教育起到指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