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偉
【摘要】高校凝聚力是指高校對教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及教師之間的親和力等。了解高校凝聚力的現(xiàn)狀及形成的原因,探討增強高校凝聚力的對策,以便為高校凝聚力建設提供寶貴建議。高校凝聚力是高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教師合作的基礎,通過對凝聚力研究發(fā)現(xiàn)它能夠促使教師在工作中形成自豪感、歸屬感、責任感,同時能夠規(guī)范教師的行為準則。
【關鍵詞】凝聚力;高校凝聚力;高校教師
一、高校凝聚力內涵與特征
高校凝聚力主要指高校對教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及教師之間相互親和力等。它的內涵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高校凝聚力是學校對教師個體的吸引力。其次,高校凝聚力是教師個體對學校的向心力。最后,高校教師相互親和力。高校凝聚力的特征具有動態(tài)變化性、動力性和多維性。高校凝聚力的動態(tài)變化性是指高校凝聚力會隨著影響高校凝聚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高校凝聚力的動力性是指高校凝聚力會對高校教師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高校凝聚力多維性指形成高校凝聚力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高校凝聚力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1、高校凝聚力現(xiàn)狀。
目前高校教師對高校凝聚力認知不高,主要是學校在凝聚力建設和宣傳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必要加強學校凝聚力建設。教師對學校的關心度和喜愛度能一定程度顯示學校的凝聚力,通過調查顯示幾方面結果都不令人滿意,側面反映了高校凝聚力不強,表現(xiàn)在高校教師對學管理部門如何與普通教師溝通渠道不滿意,說明學校在機構設置方面存在問題。教師對學校的職稱評定、薪資評定、晉升體系等普遍不滿意。說明高校凝聚力建設不容樂觀,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對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找出解決方法。
2、影響高校凝聚力的幾個主要原因:
(1)學校發(fā)展共同目標不明確,工作缺乏吸引力。
高校在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不能確定合理的共同奮斗目標。主要表現(xiàn)在不顧學校實際情況目標過高,使教師不認同學校的目標而努力,對學校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懷疑,動搖了他們對學校的信心,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降低了他們對學校的向心力。高校工作缺乏吸引力主要是高校沒有使教師看到工作的重要性、科研上的自由探索性和成長培養(yǎng)的長期性。高校教師雖然不要求坐班,但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外,要發(fā)表高水準的論文還要爭取科研項目,因此壓力很大,這些“軟性”指標直接跟高校教師的經(jīng)濟待遇和職稱晉升等利益掛鉤,因此成為不得不首先考慮的問題。而完成這些指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自由探索,也就無法使自己獲得提高與發(fā)展,也無法使自己在自由探索和成長發(fā)展中感受到工作的樂趣。這種情形很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工作壓力和職業(yè)倦怠,引起他們對學校的不滿,降低學校對他們的吸引力。
(2)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師在參與學校管理情況方面存在問題,教師的很多合理意見學校較少采納,并且缺少信息的溝通渠道,讓教師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與得到尊重,自己的智慧沒有發(fā)揮,價值無法體現(xiàn),產(chǎn)生被埋沒、被壓抑的心理,從而引起他們對學校的不滿。他們還認為在高校中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平衡機制缺失。一般來說,學術權力是指學者團體對學術機構和學術事務所擁有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學術權力在大學里決非只是單純影響學校的幾項學術事務、而是擁有全面參與決策的權力。可見,作為學術人員的教師參與學術管理,行使學術權力不夠。這勢必會引起廣大教師對學校的不滿,直接影響高校的凝聚力。因此,教授是廣大教師以后發(fā)展的目標,高校教授學術權力的缺失使廣大教師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懷疑,覺得自己應有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從而降低了他們對學校的向心力,影響了高校的凝聚力。
(3)校園文化建設與教師精神文化發(fā)展不同步
近年來高校提高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但是在建設中卻還存在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如制度文化建設不健全,人文關懷精神體現(xiàn)不夠。生活上,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面臨著子女上學、就醫(yī)、住房等實際困難,學校雖然對此有所重視,但是卻沒有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機制來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減少他們后顧之憂。工作中,教師的用人制度也不是十分合理,有的教師是高職低能,有的是高能低就,沒有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成長發(fā)展上,專業(yè)教師沒有形成公平的職務晉升制度。并且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也不科學,沒有保障其公平性。制度建設中的這些種種不足,使教師無法感受到學校在制度建設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關懷精神。再次,校園文化建設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使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相脫離。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精神文化的載體,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和基礎。但是現(xiàn)在高校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園文化建設和意義等同于校園環(huán)境的美化,一味強調校園物質環(huán)境建設,忽視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這種對校園精神文化的忽視不利于教師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觀,從而使教師在對待學校的事務處理上無法達成統(tǒng)一的認識,而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不和諧,從而降低了高校的凝聚力。
三、增強高校凝聚力對策探討
(1)制定共同發(fā)展目標,提高工作吸引力
前面分析指出了共同目標對于教師的凝聚功能,因而要增強高校凝聚力,學校就必須重視共同目標的制定。制定的目能使教師看到學校的發(fā)展,對自己的個人發(fā)展前景充滿信心,從而增強他們對學校的向心力。制定共同目標過程要讓教師參與,學校目標與教師個人目標盡可能相協(xié)調。在制定目標時,高校應該發(fā)揮廣大教師的參與作用,仔細傾聽教師的意見,兼顧廣大教師的利益,照顧他們的需要,從而促使教師對目標產(chǎn)生認同感,增強他們對學校的向心力提高高校工作吸引力應該做到,讓教師看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學??赏ㄟ^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與宣傳,讓教師看到自己的職業(yè)價值,讓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產(chǎn)生自豪感,使他們感覺到自己工作的意義。要給他們提供學術探索的自由。要合理地安排教師的工作任務,留給他們適當?shù)目梢宰杂芍涞臅r間,讓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所長和興趣所在進行科學研究,使他們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他們的工作成就感。
(2)設計合理的組織結構,建立科學管理制度
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高校組織結構對高校凝聚力的影響。根據(jù)前文的論述,提高高校凝聚力必須合理設計組織結構,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熱情,提升他們對學校的向心力。高等學校是做學問的地方,知識是高校運轉的軸心,因此高校管理既要考慮行政權力也要考慮學術權力。高校這種學術性和社會組織性的雙重特性決定了在高校組織結構中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必須相互協(xié)調和配合,有效平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設計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相制衡的矩陣結構。合理劃分學校權力與院系權力,調適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建立健全學術組織,扭轉過去高校單純依靠行政權力對校務進行管理決策的現(xiàn)象,把學術權力還給教師,學術問題要盡可能地交給教師解決,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作用。加強這幾方面的制度建設。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公平的評價考核制度,完善教師職稱晉升制度。
(3)構建人文關懷的文化環(huán)境
增強高校的凝聚力,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文關懷。生活上,要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積極建立教師生活保障制度,幫助教師解決好子女上學、就業(yè)、就醫(yī)、住房等實際困難,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學校工作。工作中,創(chuàng)建合理的用人制度,讓教師都有最適合的工作任務,并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成長發(fā)展上,既要為教師專業(yè)或學術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又要為有管理才能并愿意參與管理的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還要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環(huán)境,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是形成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礎和原因。因此,無論是校園物質環(huán)境建設還是制度文化環(huán)境建設都應該將校園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處處讓教師們能時刻感受到校園精神的體現(xiàn),從而對他們的心理產(chǎn)生影響,增強他們對學校的向心力。
四、結論
本文從高校凝聚力的內涵和特征入手,敘述了現(xiàn)狀和原因,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法,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傊哿σ繉W校深入細致的工作來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學校干禮水平的提高,把握好凝聚力的出發(fā)點,找準凝聚力的著眼點,從實際出發(fā),團結盡可能多的教師,切實解決教職員工的各種問題,努力達到凝聚力建設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