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忠
江蘇省吳江中學物理組 江蘇吳江 215200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進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物理這門課程與信息技術的聯系尤其緊密,如何利用多媒體更好地進行物理教學?如何幫助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信息獲取、分析、加工、交流、創(chuàng)新、利用的能力,促使學生掌握在信息社會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備課的質量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傳統(tǒng)的物理備課是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資料,然后明確各部分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精選一些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這些多來源于自己平時的積累,如訂閱報紙雜志,摘錄下來有用的東西等,但是這種方式積累的資料不是很多。有了網絡,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無論想要什么方面的資料,只要進行網絡搜索,就會有許多。當然也同樣可以在網上尋找到別人的優(yōu)秀教案,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備出一節(jié)高質量的課來。物理學是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物理教學離不開豐富的網絡資源。
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教師只能做口頭分析,說服力不強,學生會感到知識深奧,難以理解,因此長期以來普遍認為物理難學,對物理產生畏懼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把抽象的物理模型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在講“彈簧振子”時,強調在振子來回振動過程中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回復力在發(fā)生周期性的變化,一般的演示實驗只能讓學生觀察到振子的來回振動現象,不能觀察到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回復力的變化特點。用多媒體計算機就可以形象地、動態(tài)地展示出各量的變化過程,使學生看到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回復力是如何周期性地變化的,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理解透徹,記憶牢固。
物理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分析物理情境中的具體過程。在有些具體習題處理中,學生往往較難把握這一點。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師通過一些簡單的按鈕控制可以實現過程再現,在進行習題講解時可以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有些習題涉及的物理過程比較復雜,要分階段去分析,教師在黑板上作圖又很繁瑣,在計算機上展示一下過程就可以很快使復雜的問題明朗化。有的物理過程雖然簡單,但要討論的問題的處理方法不易掌握。
比如在講小船渡河問題時,要用到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如果只是告訴學生可以把運動分解為沿水流方向的運動和沿船頭方向的運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解并不透徹。這時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把兩個方向的分運動和船的實際運動即合運動都模擬出來,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這一處理方法。又如飛機上扔炸彈的過程,同樣可用計算機再現炸彈的運動過程。這樣的做法既吸引了學生,同時可使教師本來費時費力講不清楚的問題只通過一個動畫設計就輕松完成。
在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到學生做的練習,都由教師事先安排好,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在一定的范圍內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利用優(yōu)秀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在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必一切聽從教師的擺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種主動參與活動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的作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動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物理實驗就等于沒有中學物理教學。教師必須要把物理實驗作為基本的教學媒體,使它成為建立概念和規(guī)律的主要途徑。比如“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在猜想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運動的情況下,怎樣驗證這一猜想?可選擇的方法應該是很多的,如果一味往多媒體上想,就得用計算機和傳感器,雖然體現了探究手段的時代性,卻不一定每個學校都有這個條件。但假如思路放開些,自然可以想到打點計時器,這一器材比較普及,學生熟悉,操作時間短,便于進行課堂上的探究性實驗。
教師還能用光電門和電子計時器做這個實驗,如果把遮光板尺寸設計得不大,可以把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看成是遮光板到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因而可以直接探究自由落體運動跟時間的關系。當然,在數碼照相機普及的今天,還可以利用數碼照相機連續(xù)攝影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學生也必定會大大增強運用家庭用具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意識。還可以用“落棍”實驗來探究自由落體規(guī)律,相信學生也是會充滿探究熱情的。
只有那些在課堂上無法做成功的,或者在中學階段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才能用信息技術去模擬,畢竟有時候用計算機軟件做出來的實驗現象給學生一種“蒙”的感覺。要時刻記住,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并不是淡化演示實驗教學,而是需要教師更重視演示實驗教學。
現在有的多媒體課給人的感覺是在展示個人制作課件的水平,整堂課,屏幕絢麗多彩,切換頻繁,一會兒音響效果,一會兒又是電視畫面,一會兒上網搜索……好像在一堂課上要把自己掌握的現代信息技術全部展現出來,而根本不是為了物理教學。其實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能取代教師的講解、實驗的演示、教材的閱讀、題目的分析等。在物理課堂上要根據實際需要恰當地選用某一片斷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這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獨到的優(yōu)勢。但無論是什么手段和方法的選用,都必須考慮實際效果,不能一味追求技術先進或形式多樣化,不能為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而去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時刻記住,現代信息技術是用來輔助物理教學的,目的是教學,一堂課也無需全部用多媒體計算機來完成,該用的時候用,沒有必要的時候還是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離不開板書的密切配合,板書是學生在教師講解引導下形成概念、掌握規(guī)律時頭腦中進行認識活動的外部支撐點??捎行┙處熢趹枚嗝襟w教學時對黑板視而不見。如果整堂課從頭到尾都在使用PPT,只要鼠標點點,嘴巴講講,教師是輕松了,但肯定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將本節(jié)課上重要的東西呈現在黑板上還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物理實驗數據的采集方式已呈現多樣化和現代化的趨勢,應盡可能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實驗教學中。但是,物理實驗在傳統(tǒng)實驗室做還是在網絡教室模擬?如果要在傳統(tǒng)實驗室進行實驗教學,就沒有網絡、多媒體支持;但要在網絡教室里,課桌上已經有了一臺電腦,就沒地方放實驗器材了,更何況教室也并沒有按傳統(tǒng)實驗室的要求設計。如何更好地使兩者的特點整合得更加緊密,發(fā)揮它們的特長,是今后要考慮的。
不可否認,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教師能否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成為評價一節(jié)課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標準。這也導致不少教師在上公開課和各種評優(yōu)課時,受到一些誤導,擺錯信息技術和課程標準的地位關系,舍本逐末,純粹為了教育現代化而使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使人覺得眼花繚亂,卻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在整合時,提高對信息技術和新課程標準兩者地位的認識,特別是對信息技術作用的認識,可以幫助教師更輕松自如地運用信息技術來組織教學,實現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