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帥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 人力資源部,江西 井岡山 343600)
中央蘇區(qū)時期的教育思想和原則
□宗 帥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 人力資源部,江西 井岡山 343600)
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進行了治國理政的偉大嘗試,而教育事業(y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蘇區(qū)的教育事業(yè)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制定了明確的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革新了陳舊封建的教育思想和原則,創(chuàng)辦了許多宗旨明確、切合實際、強調政治化和軍事化的學校,使得干部、士兵和群眾的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為革命輸送了大批人才,也為發(fā)展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蘇區(qū)教育;人民大眾;思想;原則
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華蘇維埃政府在以瑞金為紅色首都的割據區(qū)域內掀起了一場“紅色風暴”,進行了局部執(zhí)政的偉大嘗試。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年,但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一系列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初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和堅強決心。僅教育方面就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對當前我們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具體說來,中央蘇區(qū)時期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其鮮明主旨和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中央蘇區(qū)時期的教育方針是“大辦教育和辦大教育”,辦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政府對教育工作高度重視。
(一)成立教育機構,加強教育立法,高度重視教育工作
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從各個方面予以關心,形成合力。一是建立與健全各級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就設立了教育人民委員部。教育人民委員部下設和管理著成人教育局、社會教育局、初等教育局、中央劇團、高爾基戲劇學校、中央發(fā)行部、中央農業(yè)學校等機構。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頒布《省、縣、區(qū)、市教育部及各級教育委員會的暫行組織綱要》,文件第四條規(guī)定:“省、縣、區(qū)教育部長、市教育科長及鄉(xiāng)蘇維埃之下,均須建立教育委員會”。[1]P67二是毛澤東、張聞天等黨和蘇維埃的領導人先后針對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批示,并親自主抓教育。如1934年,毛澤東在“二蘇大會”上所作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就闡釋了“蘇維埃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即“是厲行全部的義務教育,是發(fā)展廣泛的社會教育,是努力掃除文盲,是創(chuàng)造大批領導斗爭的高級干部。”[1]P20三是加強了教育立法和形成了教育分級管理的體制。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成立之后不久,便立即著手進行這一工作。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先后制訂和頒布了《教育行政綱要》等二十二個重要文件。此外,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還先后發(fā)布了“省、縣、區(qū)、市教育部及各級教育委員會的暫行組織綱要”、“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等條例規(guī)定。這樣就使得當時的教育工作有規(guī)范,有章法,有效率。當時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既分了管理的層級,又分了教育的類型,具備了現(xiàn)代化教育的雛形。四是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投身于教育教學工作。如黨內著名的革命家、文學家瞿秋白擔任了教育人民委員部的部長、老教育家徐特立以及沙可夫等人都擔任過副部長。
(二)保障經費供給,倡導尊師重教,創(chuàng)辦各類學校
國家辦教育,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統(tǒng)籌整合各類資源,形成辦大教育和辦好教育的合力。當時蘇區(qū)創(chuàng)辦了許多學校,在教育經費、校舍、教員等方面都充分考慮,積極籌措,給予一定程度的保障。一是積極創(chuàng)辦各類學校。中央蘇區(qū)時期的各個學?;旧隙际怯商K維埃各級政府創(chuàng)辦的,還有一些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一些機關創(chuàng)辦的,這些學校主要以培養(yǎng)培訓政治干部、軍隊干部和各類專業(yè)人才為目的。此外,在義務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創(chuàng)辦了大量的列寧小學和成人識字班、掃盲班,中央蘇區(qū)少年兒童的入學率遠遠高于國統(tǒng)區(qū)。二是經費基本上由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承擔,學校的募集和學生的自籌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沈澤民蘇維埃大學簡章》第十一條規(guī)定:“學費膳費書籍紙筆費由學校支給。被服及其他日常品用(如碗筷等)由學生自備。”[1]P227高爾基戲劇學校、中央農業(yè)學校也無不是如此。有些學校如江西省蘇維埃干部學校招生時,連學生來省的路費都規(guī)定了“由當地政府負責”[1]P233。三是保護學校,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臨時中央政府曾發(fā)布第15號命令,要求“非在特殊情形臨時需用的情況下,不得占據學校房屋及搬移學校器具,以免妨礙學校正常工作”[2]P719。四是尊重和優(yōu)待教員。臨時中央政府發(fā)布了《小學教員優(yōu)待條例》,注重保障教員的經濟待遇,提高教員的社會地位,而且對工作成績顯著的教員實行獎勵。
(三)合理統(tǒng)籌,“全面開花”,辦門類齊全和內容豐富的教育
中央蘇區(qū)時期的教育工作,是全方位多層面的,做到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了教育建設的方方面面。從受教育的對象來看,有干部(軍隊和地方)教育、士兵教育、群眾(含婦女)教育、兒童義務教育、專業(yè)人才教育等。從教育的內容而言,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軍事技術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識字閱讀教育等。其中重視發(fā)展干部教育和小學教育,是中央蘇區(qū)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一條基本經驗。首先,重視發(fā)展干部教育。強調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辦學、會議、組織自學等形式培養(yǎng)了大批的干部。而且干部教育方面,有明確的干部教育政策,有強有力的對干部教育工作的領導,體現(xiàn)了針對性和實效性。1933年8月16日人民委員會第48次會議決定創(chuàng)辦的蘇維埃大學,“以毛澤東、沙可夫、林伯渠、梁柏臺、潘漢年五同志為大學委員會委員,以毛澤東為校長,沙可夫為副校長”,并要求“立即進行開辦”[3]P149,可見開展干部教育工作的迫切和蘇維埃政府對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視。其次,重視發(fā)展小學教育。小學教育是普及教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第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在進行國內革命戰(zhàn)爭所能做到的范圍內,應開始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盵4]P775蘇維埃政府對小學教育的指導和管理,既有原則上的意見,又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在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如加強了教材建設,先后出版了小學《國語》、《政治》、《地理》、《唱歌》、《共產兒童讀本》等幾十種教材。加強了對小學教師的培訓,經常性的利用寒暑假舉辦小學教員訓練班等。
毛澤東同志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和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lián)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盵1]P20可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民大眾,其內生動力和依靠力量也是廣大的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人民群眾。
(一)有教無類,循序漸進,全面提升蘇區(qū)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
中共中央1931年4月21日作出的《關于蘇區(qū)宣傳鼓動工作決議》中指出:“蘇區(qū)內的教育文化工作,必須要有徹底的轉變,必須編輯成年人及青年兒童的識字課本,絕對禁止以三民主義為蘇區(qū)內學校的教科書。小學校內貧農雇農及工人子弟,完全免費,富裕的中農則必須酌量征收學費,必須立刻開始貧民識字運動……這里可以利用蘇區(qū)所有同情于革命,或至少是不反革命的知識分子,做通俗教育的工作?!盵3]P217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蘇區(qū)教育工作的對象,不僅有成年人,也有青年、兒童;不僅有貧民,也有富裕的中農。當然,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有著不同的收費政策和標準,如對貧雇農及工人的子弟則是完全免費。決議還強調了教育的階級性和政治性,要求辦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而絕不能辦以三民主義為指導的教育;要求辦簡單通俗的教育,而不是辦晦澀難懂的教育。
(二)注重依靠人民群眾來辦教育,教育的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
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非常重視依靠人民群眾來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注重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解決辦學師資缺乏、經費不足、沒有校舍、教材及教學設備等難題。如當年的紅軍大學,就是學員在工兵部隊的支援下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建造而成的,紅軍大學不僅建有一棟兩層的教學樓,還建起了俱樂部、模型室等設施。再如當年的中央蘇區(qū)模范鄉(xiāng)長岡鄉(xiāng)、才溪鄉(xiāng)大力普及農村教育,不僅每個村至少辦了一所小學,而且還辦了俱樂部、夜學、識字組等;不僅兒童入了學、青壯年識了字,連婦女和老人都加入了學習的行列,可以說“全民皆學”。當時,夜學教員主要由小學教師、鄉(xiāng)政府領導兼任,或者直接就是能者為師,識字的教不識字的,識字多的教識字少的。紙、筆等學習用品很多時候也都是學員自己帶?!吨醒腙P于蘇區(qū)宣傳鼓動工作決議》指出:“蘇維埃人民教育委員會必須定出教育文化的工作計劃,利用群眾力量來執(zhí)行這種計劃。必須消滅那些富農分子包辦蘇區(qū)文化教育工作的非常的現(xiàn)象?!盵3]P217由此可見,中央蘇區(qū)的教育不僅強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群眾、教育的對象是廣大群眾,而且強調了實現(xiàn)教育發(fā)展成效的必要路徑是走群眾路線,依靠力量也是群眾。
(三)更加強調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教育,帶有一定的強制性
教育工作是由各級蘇維埃政府領導的,具體來說是由蘇維埃政府的工作人員領導的,教育者先受教育,因此,要辦好人民大眾的教育,培養(yǎng)好政府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負責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員就顯得尤為重要。如1933年10月20日中央文化教育建設大會通過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務的決議案》指出:“擺在目前重要的任務,必須進行有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工農的干部。從工農積極分子文化水平較高干部中,準備一些熟悉教育工作人才,提拔婦女參加教育工作?!盵1]P61-621932年3月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發(fā)布《政府工作人員要加緊學習》的第六號命令,強調“每一個在政府工作的人都應當加緊學習”,決定“每一區(qū)、縣、省蘇維埃都要設識字班,所有的委員和工作人員,都要強迫他們努力識字,鄉(xiāng)蘇有黨校的要辦識字班,沒有要以該鄉(xiāng)識字的人來負責,主席及蘇維埃代表都要強迫識字”,要求“無論哪一政府人員,如故意忽視學習的工作,敷衍了事者,則以怠工論”。[5]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教員從群眾中來,干部從群眾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出大批從事教育工作的干部,進而繼續(xù)辦好人民大眾的教育。
中央蘇區(qū)的教育是在戰(zhàn)爭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央蘇區(qū)建立后,國民黨先后對蘇區(qū)發(fā)動了五次“圍剿”,當時的中心任務是開展軍事斗爭,因此,當時所辦的教育必然要配合與服務于當時的中心任務。事實上,通過大辦教育、辦急需和實用的教育,確實為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輸送了大批軍事人才、政治人才和專業(yè)技術人才。
(一)蘇區(qū)的教育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和現(xiàn)實考量
毛澤東同志在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里明確提出:“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和階級斗爭服務?!盵1]P20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應對戰(zhàn)爭,再者是為階級斗爭服務,而不是單純的為教育而教育。蘇區(qū)教育是以培養(yǎng)有文化守紀律的革命者以及革命的后備軍為鮮明目標的,這是由當時的政治和軍事斗爭環(huán)境所決定的。毛澤東同志在談到蘇維埃文化教育時還指出:“為著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為著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發(fā)展,為著動員民眾一切力量加入于偉大的革命斗爭,為著創(chuàng)造革命的新時代,蘇維埃必須實行文化教育的改革。”[1]P17不僅要辦教育,而且還要厲行教育的改革,以適應斗爭形勢的需要。就是小學教育,也和革命戰(zhàn)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總綱第二條就明確規(guī)定:“共產主義的文化教育是革命的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必須運用實際斗爭的教訓和經驗來施行教育,使教育與斗爭聯(lián)系起來。”[1]P308而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質量也是通過抓教育來實現(xiàn)的?!敖逃粌H能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還是傳播意識形態(tài)極其迅速而有效的媒介?!盵6]因此,無論是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當時蘇區(qū)的教育都遵循著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這一特點,有著鮮明的政治性。
(二)蘇區(qū)的教育強調時效性,體現(xiàn)“急需”
中央蘇區(qū)時期戰(zhàn)事頻繁,沒有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條件來辦教育。激烈的革命斗爭,也不允許辦“學用不能立刻結合”、“成效不能立馬顯現(xiàn)”的長期教育,因此當時蘇區(qū)的教育很多時候都是“短”、“平”、“快”,在簡陋的條件下,辦了大量的“速成班”、“短期班”,就是軍事技術方面的學習也是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因為急需,所以才急辦。再者由于革命戰(zhàn)爭的殘酷性,干部犧牲的也比較多,要為革命戰(zhàn)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就必須辦急需急用的教育。如中央頒布的《關于蘇區(qū)宣傳鼓動工作決議》指出,黨校的教學計劃和內容,應該是“三分之一為軍事訓練,三分之一為實際工作的常識,三分之一為政治經濟常識”[3]P214。這些知識都是干部急需的,也是革命戰(zhàn)爭急用的。再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訓令第三號就專門講到“關于新調來的教育干部訓練問題”,詳細地列舉了“在工作中訓練”、“在斗爭中訓練”、“用行政紀律來教育”和“開辦短期的訓練班”等四種訓練干部的辦法。[1]P220-222由此可以看出,培養(yǎng)教育干部的教育也主要是通過短期培訓和工作中學習、訓練來實現(xiàn)的。辦急需的教育,勢必會帶來教育的系統(tǒng)性不夠的問題,所教授的知識不夠全面和完整,缺乏對干部和士兵等各類群體在綜合素質上的培養(yǎng)。如很多時候的干部教育工作,也都是為了應付當時緊急性工作的需要而開展的,而且經常被戰(zhàn)爭所打斷,事實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很難建立一個科學的完整的干部教育體系。
(三)蘇區(qū)的教育追求實用性,強調“實效”
任何時候、任何階段的教育都是講究投入產出的,中央蘇區(qū)的教育也不例外。由于當時的教育經費緊張、辦學條件有限,辦教育,就更加注重實用性、實效性。拿干部教育來說,當時干部院校的類型以及創(chuàng)辦主體多種多樣,教育方向和內容也各有側重,但都以培養(yǎng)實用人才為目的?!爸醒胩K區(qū)創(chuàng)辦的干部學校主要有紅軍干部學校和黨政干部學校”。紅軍干部學校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中央軍委領導的軍事學校;另一類是由各革命根據地領導的軍事學校”。黨政干部學校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綜合性干部教育學校;另一類為專業(yè)性干部教育學校。”[7]《沈澤民蘇維埃大學簡章》開篇第一條就明確了辦學的目的,即“蘇維埃大學以造就蘇維埃建設的各項高級干部為任務”[1]P226。蘇區(qū)教育的實用性還體現(xiàn)在與查田運動等項工作相結合。如1933年6月,臨時中央政府在《關于查田運動的訓令》中指出:各級教育部要“供給各種簡明通俗的課本與小冊子,給予一切查田干部與群眾;應跟著查田運動的發(fā)展,去發(fā)展群眾的文化教育”[8]P478。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據此發(fā)出《文化教育工作在查田運動中的任務》的訓令,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要求,支持和配合了查田運動的深入開展。
中央蘇區(qū)教育事業(yè)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稱道的。毛澤東同志在第二次全蘇大會報告中講到蘇區(qū)教育時自豪地說:“誰要是跑到我們蘇區(qū)來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見這里是一個自由的新的光明天地,這里一切文化教育機關,是操在工農勞苦群眾手里,工農和他們的子女,有享受教育的優(yōu)先權?!盵1]P18此種評價絕非自夸,而是客觀的誠實的。蘇區(qū)的教育是關于共產主義、關于勞動、關于戰(zhàn)斗、關于生活的新的教育,它“是在劇烈的國內戰(zhàn)爭中戰(zhàn)斗地進行的”,“又推動了許多新的力量涌上戰(zhàn)斗的前線”[9]。
[1]陳元暉,璩鑫圭,鄒光威編.老解放區(qū)教育資料(一)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Z].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李敏,孔令華主編.中央革命根據地詞典[Z].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
[3]江西省教育學會編.蘇區(qū)教育資料選編(1929-1934)[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5]政府工作人員要加緊學習[N].《紅色中華》(第12期),1932-03-02.
[6]王永華.中央蘇區(qū)時期黨對意識形態(tài)宣傳規(guī)律的探索[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3(1).
[7]王樂平.中央蘇區(qū)時期提升干部學習能力的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2(6).
[8]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9]王昌期.蘇區(qū)教育的發(fā)展[N].《紅色中華》(第239期),1934-09-29.
(責任編輯:賀文贊)
HowWasEducationImplementedintheCentralSovietArea?
ZONG Shuai
(DepartmentofHumanResource,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the CPC and the Provisional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conducted the great trial running of governance in an all-around way,and education was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rial.With the emphasis of the Party and the Soviet Government,education was developed rigorously in the soviet area.The general guideline for soviet cultural education was enacted,the old feudal ideas and principles were abolished,and a lot of schools with distinct tenets,meeting actual requirements and emphasizing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were established.Through all these efforts,the qualities of cadres,soldiers and the mass were improved greatly,a batch of talents were cultivated for the revolution,and enriched experiences were accumulated for developing the new democratic and socialist education.
education in soviet area;mass people;practical;in urgent need
D231
A
1674-0599(2013)06-0080-05
2013-10-26
宗帥(1981—),男,江蘇銅山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人力資源部干部、經濟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和人力資源管理。
本文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2011年科研基金項目“中央蘇區(qū)時期的教育思想及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1DSYB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