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巖
(河北省故城縣醫(yī)院腫瘤外科,河北 故城 253800)
原發(fā)性小腸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分析
石 巖
(河北省故城縣醫(yī)院腫瘤外科,河北 故城 253800)
目的 對臨床上診斷和治療原發(fā)性小腸腫瘤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對我院收治的44例原發(fā)性小腸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并對患者進行診斷和采取相關的措施治療。結果 其中良性為8例,惡性為36例;良性則主要以平滑肌瘤為主,為4例,占50.0%;在惡性腫瘤中,則以腺癌為主,有20例,占55.6%。腫瘤分布:十二指腸6例、空腸14例、回腸24例?;颊吲R床常見的表現:腹痛和黃疸以及消化道出血、腹塊、腸梗阻。結論 在臨床上,原發(fā)性小腸腫瘤的表現缺乏一定的特異性,大多數患者在術前都非常難以確診,然而臨床上對患者治療的主要方法為手術切除。
原發(fā)性小腸腫瘤;診斷;治療;手術切除
原發(fā)性小腸腫瘤發(fā)病十分隱匿,在消化道腫瘤中占1.0%~3.6%,在全身腫瘤中占0.2%~0.3%[1]。其臨床上的癥狀和體征都缺乏一定的特異性,目前的診斷方法對其診斷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診斷十分困難[2]。我院對收治的原發(fā)性小腸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以下是詳細報道。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的44例原發(fā)性小腸腫瘤患者,都是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間收治。其中男性為28例,女性為16例;年齡在21~75歲,平均為(52.0±2.0)歲;8例患者為良性腫瘤、36例患者為惡性腫瘤;病程在0.4~11.0年,平均為(5.5±1.0)年;腫瘤分布:十二指腸6例、空腸14例、回腸24例。術前確診患者為12例,占27.3%。
1.2 臨床表現
腹痛患者28例,占63.6%、腹部腫塊患者12例,占27.3%、腸梗阻患者10例,占22.7%、貧血患者8例,占19.0%、黑便患者12例,占27.3%、梗阻性黃疸患者4例,占9.0%、穿孔性腹膜炎患者2例,占4.5%。
1.3 檢查方法
16例患者進行全消化道鋇餐造影,4例患者被診斷為小腸腫瘤。24例患者采用內鏡診斷,2例患者被診斷為十二指腸腫瘤、2為回腸末端腫瘤。B超+腹部CT檢查患者24例,其中2例患者被診斷為十二指腸腫瘤、2例患者為空回腸腫瘤。
1.4 病理類型
良性腫瘤(8例):4例患者為平滑肌瘤、2例患者為神經纖維瘤、2例患者為腺瘤;惡性腫瘤(36例):6例患者為惡性淋巴瘤、16例患者為腺癌、8例患者為平滑肌肉瘤、2例患者為惡性間質瘤。
1.5 治療
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手術治療,6例十二指腸腫瘤患者:其中4例為惡性,2例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2例患者由于發(fā)生廣泛性轉移而進行內引流手術;2例為良性,對患者進行腫瘤楔形切除手術。空腸和回腸良性腫瘤患者6例:對患者進行局部腸管切除手術。惡性腫瘤患者36例:對患者進行根治切除手術22例、姑息性切除手術患者8例、短路手術4例、探查活檢2例。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在此次的研究中,其中8例良性腫瘤患者,有2例患者失訪,目前6例患者仍然存活。
36例惡性腫瘤患者中,30例患者獲得隨訪,占85.0%;隨訪的時間為6~60個月,平均為(45.5±5.0)個月。根治性切除手術(22例):1年生存患者18例,占81.8%;3年生存患者10例,占45.5%;5年生存患者4例,占18.2%。
姑息性切除(8例):1年生存患者4例,占50.0%;3年生存患者2例,占25.0% ;5年生存患者0例,占0.0%。
在臨床上,發(fā)生原發(fā)性小腸腫瘤的幾率比較低,這可能與小腸內的特殊堿性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還與其豐富的淋巴組織和黏膜上皮更新快有關[3]。目前臨床上檢查的手段比較少,同時其又缺乏一定的診斷標準,因此難以在早期發(fā)現和診斷,然而晚期其也沒有特異性,一般表現為腹痛和腹部腫塊以及腸穿孔等。目前檢查的方法主要有:鋇劑造影、雙氣囊小腸鏡、核磁共振、超聲內鏡(EUS)、膠囊腸鏡、核素掃描等[4]。
對小腸腫瘤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手術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患者腫瘤的性質和部位來決定[5]。然而手術中難以確定性質的患者,應該對患者進行快速冰凍切片檢查,然而快速切片難以定性時,則以惡性來對待。良性腫瘤一般可以對患者進行局部切除等,然而惡性腫瘤則應該對患者采用根治性切除手術治療。然而不能進行根治切除的患者,則爭取對原發(fā)灶進行姑息性切除手術。常用的手術方法主要有:局部腫瘤切除手術,適用于良性腫瘤患者;小腸節(jié)段性切除手術,在小腸腫瘤患者中比較實用。右半結腸切除手術,對于腫瘤位于腸末端患者可以進行此手術。腹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主要在十二指腸惡性腫瘤患者中使用。術中小腸戳孔置入腸鏡,能夠有效地發(fā)現出血或者瘤體的部位。手術和內引流短路手術,只在晚期腫瘤患者中使用。小腸良性腫瘤患者在手術后的預后比較好,其中癌的預后最差,其次是惡性淋巴瘤和肉瘤,然而預后與患者發(fā)生腫瘤的病理分型以及生長部位有一定的關系。一般情況下,腫瘤部位越高,患者的預后就越差。
總之,目前在臨床上原發(fā)性小腸腫瘤診斷十分困難,導致診治得到延誤,預后比較差。對原因不明的腹痛和消化道出血以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塊患者,應該及早地對患者進行剖腹探查,避免和防止對患者造成診治耽誤,這也是改善預后的一種有效方法。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也積累了廣泛的經驗,對術前考慮為小腸良性腫瘤的患者,應該對患者在腹腔鏡下進行探查,并將腫瘤或者部分腸管切除。
[1] 任培土,方興良,沈志宏.原發(fā)性小腸腫瘤35例診治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100-101.
[2] 王蘭璞,孫國臣.螺旋CT在小腸腫瘤診療中的價值[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2):76-77.
[3] 陳飛,劉文天,張潔,等.膠囊內鏡和雙氣囊內鏡診斷小腸腫瘤及克羅恩病316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2):200-204.
[4] 華玉明,俞憲民,王京立,等.原發(fā)性小腸腫瘤的影像診斷[J].江蘇醫(yī)藥,2011,37(9):1097-1098.
[5] 胡佳佳,王正廷,鐘捷,等.~(18)F-FDG PET/CT全身顯像輔助診斷小腸腫瘤的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2(5): 610-613.
R735.3+2
B
1671-8194(2013)25-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