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安汝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羅城 546400)
113例甲型副傷寒患者多項實驗室檢測結果的分析
覃安汝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羅城 546400)
目的 回顧性分析多項檢驗結果對臨床診療甲型副傷寒患者的意義。方法 對113例甲型副傷寒患者進行血細胞計數(shù)、血培養(yǎng)、肥達試驗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 113例患者中,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者不明顯,但其中以嗜酸細胞減少者明顯,占80.26%。從患者血培養(yǎng)瓶中分離培養(yǎng)出甲型副傷寒沙門菌106株,占93.1%。肥達試驗陽性率為40%。106例甲型傷寒沙門菌菌株進行藥物敏感試驗,頭胞二代、氨基糖苷類、紅霉素100%耐藥,四環(huán)素、氯霉素、復方新諾明、頭胞哌酮98.17%敏感,痢特靈99.10%敏感,頭胞諾嗪、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頭胞噻肟100%敏感。結論 通過多項實驗室檢測結果,結合臨床表現(xiàn)來綜合對是否為甲型副傷寒患者做出正確判斷,通過藥敏實驗對指導臨床合理選擇和使用抗菌素具有重要意義。
甲型副傷寒;檢測結果;分析
傷寒、副傷寒是由傷寒沙門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雖然傷寒在我國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少數(shù)地區(qū)仍時有暴發(fā)流行。2010年10月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就發(fā)生了一起甲型副傷寒暴發(fā)疫情,對此我們收集了此次甲型副傷寒患者的血培養(yǎng)、細菌分離鑒定試驗、血細胞計數(shù)、藥敏試驗等相關實驗室檢測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0年10月3日至10月31日發(fā)生的甲型副傷寒病例113 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65例,年齡5~78歲,平均16歲。其中以10~19歲者為多,共同88例。入院時均有持續(xù)或不規(guī)則發(fā)熱、畏寒、頭暈、頭痛等癥狀。
1.2 試驗方法
①血細胞計數(shù):在入院次日清晨抽取靜脈血3 mL,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后進行血細胞計數(shù)。采用日本SYSMEX-1000i五分類全自動血細胞計數(shù)儀及其配套試劑。②血培養(yǎng):無菌抽取疑似甲副病例靜脈血5mL,植入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的血液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瓶于(36±1)℃恒溫培養(yǎng)箱孵育1~7d,每天觀察2次,當培養(yǎng)瓶有細菌生長時,用血平板分離培養(yǎng)。③肥達試驗:將患者血清倍比稀釋后與傷寒桿菌的O、H菌液,副傷寒甲、乙、丙桿菌的菌液在生理鹽水介質中進行凝集效價檢測。肥達試驗診斷用的O、H、甲、乙、丙菌液購自衛(wèi)生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副傷寒甲、乙、丙抗體凝集效價在1 :160 以上即為肥達試驗陽性。④藥物敏感試驗: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采用湖南天地人細菌鑒定及藥敏測試儀進行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以最低抑菌濃度(MIC)值作為菌株對抗菌藥物敏感度的診斷標準。
2.1 血細胞計數(shù)結果
113例患者中,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者(4~10×109/L)108例,占95.58%,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者(<4×109/L)5例,占4.42%。嗜酸細胞減少者為91例,占80.26%。
2.2 血培養(yǎng)
從患者血培養(yǎng)瓶中分離培養(yǎng)出甲型副傷寒沙門菌106株,占93.1%。在血平板上均為中等大小的灰白色菌落。革蘭染色鏡檢為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
2.3 肥達試驗
其中有45例患者O、H、甲效價在1∶160 以上,肥達試驗陽性率為40%。
2.4 藥敏試驗
106例甲型傷寒沙門菌菌株進行藥物敏感試驗,頭胞二代、氨基糖苷類、紅霉素100%耐藥,四環(huán)素、氯霉素、復方新諾明、頭胞哌酮98.17%敏感,痢特靈99.10%敏感,頭胞諾嗪、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頭胞噻肟100%敏感。
從113例甲型副傷寒患者的血細胞計數(shù)結果來看,白細胞減少并不明顯,但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卻是甲型副傷寒患者血細胞計數(shù)的一個較重要的特點。占80.26%。引起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與甲型副傷寒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應激性大量分泌有關[1]。因此對甲型副傷寒患者在臨床病原體培養(yǎng)未確診前,嗜酸性粒細胞的檢測可成為對本病診斷的依據(jù)。
分離出病原菌是確診傷寒、副傷寒的金標準,傷寒、副傷寒病原菌分離標本的采集時間在理論上是早期采血液,病程2~3周采集大便[2]。但由于近年來副傷寒菌株變異、毒力增強,患者又在沒有做出明確診斷時就盲目不規(guī)范的使用抗生素治療,這就給病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帶來極大困難。檢測標本的采集時間和檢測手段是檢出病原菌的關鍵,因此在做病原菌分離培養(yǎng)時,應盡早采集未經(jīng)治療患者的標本,而對于經(jīng)過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未愈的患者,可適當延長增菌培養(yǎng)時間,能提高病原菌檢出率[4]。
肥達試驗因檢測方法簡單廉價,目前仍被廣泛使用于傷寒、副傷寒的實驗室診斷。但在臨床的工作中仍存在著諸多的假陽性或假陰性,而且肥達試驗要在發(fā)病1周后才能逐漸檢測到抗體,其陽性率隨病程而效價逐漸升高,對早期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本組113例患者中,有45例肥達試驗,陽性率為40%,與文獻報道相近[3],敏感性較低。原因是部分患者發(fā)病時間較短,副傷寒抗原弱,不足以誘發(fā)機體產(chǎn)生足夠的免疫反應,特別是“A”“H”抗體屬于IgG抗體,出現(xiàn)時間較晚,隨著病程的進展逐漸表現(xiàn)為陽性。有8例患者在入院時肥達試驗為陰性,到第3周表出為陽性,也說明了原因。有文獻[5,6]稱,肥達試驗陽性率的高低與早期是否使用抗生素有關,早期使用抗生素者陽性率降低。所以,肥達試驗只能作為輔助診斷,還應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其他實驗室檢查來綜合作出判斷,降低誤診率。
本組實驗分析,106例甲型傷寒沙門菌菌株進行藥物敏感試驗,頭胞二代、氨基糖苷類、紅霉素100%耐藥,四環(huán)素、氯霉素、復方新諾明、頭胞哌酮98.17%敏感,痢特靈99.10%敏感,頭胞諾嗪、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頭胞噻肟100%敏感。提示在甲型副傷寒患者的治療中,頭胞二代、氨基糖苷類、紅霉素等已不適用,復方新諾明、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有較好的敏感性。根據(jù)這次暴發(fā)流行人群的特點,我們首擇頭胞噻肟為治療用藥。通過藥敏實驗對指導臨床合理選擇和使用抗菌素具有重要意義。
[1] 周仁芳,曾愛平,丁玎,等.甲型副傷寒患者多項實驗室指標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06,16(12):1523-1531.
[2] 王樹坤,李六九,李順祥,等.提高甲型副傷寒患者血培養(yǎng)陽性率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6,18(4):288-290.
[3] 王亦文,張桂蓮,李偉.肥達氏試驗在診斷傷寒及副傷寒中的意義[J].臨床醫(yī)學,2004,24(11):58-59.
[4] 葉慧,劉真真,劉焱斌,等.肥達試驗在甲型副傷寒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薈萃,2006,21(16):1195-1196.
[5] 馬海玲,陳媛.甲型副傷寒暴發(fā)疫情的病原學診斷[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6,13(2):352-353.
[6] 廖斌,李怡,王春麗,等.一起副傷寒疫情暴發(fā)的實驗室檢測[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0(9):2333-2335.
R254.1
B
1671-8194(2013)22-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