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雷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固定性病變阻塞血管腔,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臟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功能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老化,易患心血管疾病。加強社區(qū)護理避免誘因是防治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關鍵。減輕心臟負荷,增強心肌收縮力[1]。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對6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綜合社區(qū)干預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護理方法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49~72歲,平均62歲。心絞痛型冠心病46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14例。高血壓37例,高血脂50例,高血糖19例。
2.1 休息 注意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活動工作以不感到疲勞、氣短及引起心絞痛發(fā)作為原則。日常生活中避免過快或突然用力的動作,如急趕車等。運動要有規(guī)律,強度要適應,還要堅持不懈,注意安全。老年冠心病患者堅持適當?shù)慕?jīng)常性運動鍛煉,適當進行體力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和調(diào)整血脂代謝均有益,有利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是防治冠心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2.2 藥物護理 心絞痛發(fā)作時,主要用硝酸甘油類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取半臥位或臥位,一般0.3 mg舌下含服,1~2 min即可發(fā)生明顯效果,2~5 min疼痛消失。如不見療效應立即再用一片,如果連續(xù)用三次疼痛未得到緩解,有可能發(fā)生心肌梗死,應立即送到醫(yī)院就診。含服硝酸甘油時,最好取半臥位或臥位,以免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而出現(xiàn)大腦供血不足所致的藥源性暈厥;特別是老年人更應注意。硝酸甘油應避光保存,以密閉的棕色小玻璃瓶裝為好,長期隨身攜帶藥品可因受身體溫度影響而使藥品的有效期縮短,所以隨身攜帶的硝酸甘油片應在3個月左右更換一次藥品。
2.3 飲食指導 老年冠心病患者食用易于消化食物,細嚼慢咽,以減輕胃腸負擔,促進消化。防止進食過多,影響身體健康。少食多餐,過分飽食對健康有害,以七八分飽為宜,可增加用餐次數(shù)。每天足量飲水至少2~3L/d,避免攝入過量的鹽和脂肪。避免進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及動物脂肪。限制飲酒,不宜多飲咖啡,不宜多喝濃茶。合理控制體重。飯后應休息0.5~1 h,因飯后心臟負擔會所加重,容易誘發(fā)心絞痛。避免大量刺激性食品,多食含纖維素和果膠的食物。
2.4 運動指導 運動要有規(guī)律,強度要適應,還要堅持不懈,注意安全。老年冠心病患者堅持適當?shù)慕?jīng)常性運動鍛煉,適當進行體力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和調(diào)整血脂代謝均有益,有利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是防治冠心病的一項重要措施。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滿意的效果。鍛煉必須循序漸進從小運動量開始,遵循緩慢柔和的原則,逐步增加運動量,運動強度不宜過大,并注意方式和方法。一般以活動后心率不超過110次/min,且沒有主觀上的不舒服感覺如心慌、胸悶、氣短、頭暈乏力為佳。以活動后感到輕松愉快,身體舒適、精神飽滿[2]。運動量適當,一般鍛煉后 l0~15 min,脈搏即可恢復正常,如15 min內(nèi)不能恢復,甚至有心律失常發(fā)生,則說明運動量過大。不宜飽餐后立即運動或運動后立即進餐,但也不可空腹運動。否則會誘發(fā)心絞痛。不宜進行運動強度過大或刺激性過大的體育運動。不宜在生氣后進行體育鍛煉?;加衅渌膊∪绺忻鞍l(fā)熱時不宜進行運動。洗澡后不宜進行體育鍛煉。氣溫變化太大時,則盡量避免戶外運動,以免受涼。預防急性發(fā)作,體育鍛煉時應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如果突然發(fā)生心絞痛應立即停止運動,原地休息,同時含服硝酸甘油,切忌急速跑回家,以免發(fā)生更嚴重的后果。不要單獨選擇僻靜處進行鍛煉,以免急性發(fā)作時,無法尋求他人幫助。應與家人或朋友結伴而行,這樣可以互相照顧,保證安全。
2.5 生活方式調(diào)整 如戒煙、降低工作和心理壓力、控制高血壓和降低高膽固醇等。控制情緒、適應環(huán)境、改變個性等。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及起居習慣,如心情愉快、注意飲食衛(wèi)生、適度活動、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大便通暢、生活有規(guī)律、忌煙與限酒、洗澡時間不易過長、不單獨居住、按時服藥等。
2.6 疾病控制 控制血脂、血壓、血糖,注意其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等。抑制血小板活化從而阻止血小板參與血栓形成。應積極預防疾病的再發(f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過分悲傷和過度興奮。避免突發(fā)性的勞力動作,如搬重物。保持大便通暢,大便干結時忌用力排便。
[1]霍勇,蔣捷.冠心病早期診斷與防治策略.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Suppl):40-43.
[2]唐曉鳳,李崢.冠心病康復護理的觀察.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