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濟平
(秀山縣檔案局,重慶 秀山 409900)
土家族所處的武陵山區(qū)是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單元,加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 “漢不入境,蠻不出峒”的羈縻統(tǒng)治,整個民族長期處于原始宗教崇拜階段,巫風甚盛。《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云:“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巴人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睆[君深受巴人的愛戴,死后化為白虎,故巴人又稱 “白虎夷”或 “虎蠻”,后遂以白虎為土家族圖騰崇拜。土家人認為“萬物有靈”,故形成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和英雄崇拜。
在 “改土歸流”前,武陵地區(qū)土司有嚴格的建筑蕃籬?!爸粶使偌因T馬,不許百姓蓋瓦”。土司住屋可以雕梁畫棟,土民則只可立 “三柱沖天”的茅屋,周以槁桿。
由于沒有專設的祭祀場所,因此只好隨處祭祀。一般祭日、月、星辰或心目中的英雄或傳說中的神靈,可以在屋外壩子上當天當?shù)鼐醇?,視其情況還可以在十字交叉路口、井邊、樹下、橋頭、洞口、大石頭、墳前甚至工具前敬祭,一般選擇順風順水的地方為宜,如遇天氣等特殊原因,也可以在屋檐下、灶前、火塘左邊專設的 “家先凳”上進行。程序也很簡單,吃什么供什么,讓祖先 “吃”后自己再將供品吃下。“改土歸流”后取消了 “漢不入境”的禁令,漢文化很快影響到武陵地區(qū),土民可以豎木屋,從此有了正規(guī)的專設的敬祭場所。
土家人造屋十分講究對稱文化,一般面闊3間,(也有5、7、9間不等)。中間稱為中堂,兩端明間又稱 “人間”。“人間”以中柱隔開成內(nèi)外兩間,里間為臥室,外間為廚房,廚房前面置一月牙彎灶,灶后為火塘或火鋪。
堂屋是最神圣的地方,其實是一家人的小禮堂,是家庭舉行婚喪嫁娶的重要場所。堂屋內(nèi)忌放一齊東西,少數(shù)富有殷實人家在堂屋左右放置兩根巨大的木凳,稱為 “琴凳”,備作迎客賜坐。神龕前常年擺放一張方桌,整個堂屋空蕩蕩的,顯得肅穆、神秘。
堂屋上方的板壁稱為 “神壁”,俗稱 “香火牌子”,這是土家人居室的靈魂。土家人如果賣房屋,大梁和神壁必須除外,意為絕不出賣 “良心”和“祖宗”。裝修神壁十分講究,一般都要看好吉利日子 “駕馬”(安放木工的工作臺)。必須用封顛的杉樹木板,絕對不用雜料和雷擊、空心、蟲蛀或釘過“耙齒”(土家人某些祭祀結(jié)束后要在古樹上釘上巨大的鐵釘,淋上雞血詛咒)的樹料。
木板必須是11塊,絕對不可倒置。整個神龕分上中下三個部分,穿排 (連接兩扇排立的厚木枋)以上張掛匾額或斜貼四個大字,一紙一個,每張紙為30平方厘米,內(nèi)容一般為 “祖德流芳”、“繩其祖武”或 “佑啟后人”等;也有彰顯祖德的,如楊姓的 “四知世第”,張姓的 “百忍家風”,分別來源于 “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和 “張公百忍得黃金”的故事。
中部為龕位,龕位制作有簡有繁,視房屋大小或經(jīng)濟實力而定。最簡單的是在正中貼上 “天地君親師位”或直接寫 “××堂宗祖位”即可。有的要在龕位下安放一塊木板,用于擱置,香、燭、香爐、冥幣等物。復雜的則要將龕位凹進30公分,在龕位邊沿上方還要安上雕刻精美的雀替 (當?shù)厝朔Q “花板”或 “牙子”)龕位的上部絕對不得超過穿排,再用門光尺 (即魯班尺,上刻有讖語、斷章)從穿排下沿起向下印1至1.2米,決定神龕供位高低,從斷章上讀出吉兇禍福,一般不告訴主人,以免引發(fā)憂心。
龕位的長度大小統(tǒng)一,只是 “天地君親師位”紅紙寬為18公分,其余均為8或9.8公分。書寫更為講究。一般要請德高望重的人書寫,書寫時要焚上凈香,泡上清茶,用新毛筆坐著書寫,用繁體楷書,書寫時要潛心靜氣,不能移位,不能與任何人講話。“天地君親師位”六字的筆劃有嚴格規(guī)定,如 “天不帶刀”,即撇、捺均只能禿筆收尾,且天要 “天寬地大”,“天”字要比 “地”字寬一點,蓋過地字;“地”字的要求是 “地不離土”,土旁必須和也字相連;“君”不開口,意為國不破疆。1912年以前都是 “君”,中華民國成立后已無皇帝,故寫成 “天地國親師位”。親不閉 “目”,繁體親字右邊從 “見”“見”上部為目,即是親有三分顧,所以不能視而不見?!皫煛弊值姆斌w為 “師”,書寫時要去掉偏旁起始的一撇,意為 “師不戴帽”,因上已有了 “天”、“地”,師是在天地之間是 “授業(yè)、傳道、解惑”的圣人,再者圣人亦不可功過“天”、“地”;“位”不離 “人”,即人字旁一定要與“立”字連在一起,即人要站立得起來方能有“位”,用今天的話叫 “有為有位”。每條牌位必須是11或16個字,按人生的 “生、老、病、死、苦”五大事件排序,必須排在 “生”字上起算,不夠重數(shù)。土家人信仰吉利,活人用字要雙數(shù),但敬神靈一定要用單數(shù),所以牌位上的字多為單數(shù)。兩邊還要寫若干條位,兩邊至少分別要供3個牌位。左邊第一條位為 “××堂上歷代昭穆神主位”。這是主位,寫明該姓人的起源地,即郡望,當?shù)厝朔Q“堂訓”或 “堂口”;依次為 “南海岸上觀音菩薩金蓮位”。傳說中的觀音菩薩是救苦救難之神。在歷代土司和封建統(tǒng)治者的壓迫下,匍匐在生活最底層的勞動者只有乞求觀音菩薩保佑家人清凈平安。這表明生活在山高路陡,生活環(huán)境惡劣的土家人希望無災無難已成為武陵土家人的共同心理。再次為“大成至圣文宣素王孔子位”??鬃邮?“文”的理想神,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武雙全”是人們最理想的普遍追求。越過 “天地君親師位”中條主位;依次為 “七曲文昌梓潼帝君之神位”?!扒睘橐环N文韻表現(xiàn)形式,一曲可單唱,也可多曲合成一套,曲多則表示高深,七曲,多也?!拌麂北硎揪幼〉鼗蚓幼…h(huán)境,希冀永遠生活在 “鶯歌燕舞”的環(huán)境里,過著 “桃源”式的生活。再其次是 “土府九壘灶王府君之神位”。灶王是上通玉皇大帝,下連世間萬家的通天之神。相傳他左邊放著一個“善罐”,右邊放著一個 “惡罐”。他非常勤奮地記錄著人間每一個人的善惡之事,并分別放入罐中。臘月二十三則要升天向玉帝稟報人間的善惡。如壞事做多了,罐子裝不下則有 “惡罐 (貫)滿盈”的成語,因此灶王享受土民世代謹慎祭祀。最后一位為 “××顯化求財有感四官位”?!八墓佟睘樗奈徽胸斊兴_,他們本為兄弟四人,如敬得好,他們將每天從四面八方為你招來財富。因此,土民敬祭特別虔誠,除請上神龕享受世代敬祭外,每年臘月殺年豬還要用整豬或豬頭在院壩當天敬四官神。有必要特別說明的是,歷代統(tǒng)治者都視武陵土民為 “化外之民”。明萬歷四十三年還在上至銅仁亭子關(guān),下至保靖的喜雀營,筑一道連綿380多里的 “邊墻”,稱 “墻外”,區(qū)分 “化外”生苗,以期加強統(tǒng)治。其實他們完全是安分守己的順民。從他們虔誠頂敬的神龕上就顯現(xiàn)得出來。以秀山為例,居住在東部的土民寫的 “辰溪顯化……”,居住在西部的寫 “思州顯化……”,居住在北部的寫 “酉溪顯化……”,已明確彰顯其屬地。
在張貼時,里面要用藍色或綠色的 “磚墻紙”打底,藍里或綠中透紅,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兩邊貼有神龕對聯(lián),又稱 “神榜”,內(nèi)容為7字。神榜有公共可用的,如 “清晨採藻明其潔,靜夜焚香告以誠”,或 “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長明萬歲燈”。專用對聯(lián)一般為某個姓氏專用,不可替代,多彰顯其祖德。如秀山楊姓為 “七字芳名由宋北,文龍事業(yè)自關(guān)西”?!瓣P(guān)西”為楊姓郡望,“七字”為楊姓字派 “再、正、通、光、昌、勝、秀”,即輩份,他們自稱 “再思裔”,楊再思為唐誠州刺史。又如劉姓 “支分漢室家聲遠,彭城派衍世澤長”,不難看出該姓力圖彰顯其皇室家聲。張姓 “怒喝退草夸虎將,謙恭進履贊留侯”?!盎ⅰ闭l都知道是指三國猛將張飛,留侯為張良,曾為黃石公三進履,得賜《太公兵法》,后輔劉邦定天下,劉幫稱贊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子房功也”,封留侯。
下部為鎮(zhèn)宅土地。分三個部分,龕位下左中右各懸一張紅紙條,正中為 “安神大吉”,左為 “千祥云集”,右為 “百福駢臻”,中為一個巨大的“?!弊?,“?!弊窒聻橐粡埦匦渭t紙,中書 “鎮(zhèn)宅土地”兩字,兩邊還必須寫上鎮(zhèn)宅土地公和土地婆的名字 (屋內(nèi)為 “鎮(zhèn)宅土地”,屋外為 “當方土地”,當方土地配偶為 “紫英夫人”)?!版?zhèn)宅土地”左邊寫 “土能生萬物”,右書 “地可出黃金”。整堂神龕上中下三個部分如圖示:
如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則可以在龕位下立一個與神龕同寬的柜子,稱為 “神柜”。其高從地面起至龕位,厚為30公分,柜正中置香爐碗一個,上面還可以放香、紙,有的還放一個磬并置有磬棒(或捶),神柜制作尺寸有規(guī)定,裝飾卻根據(jù)經(jīng)濟條件而定,其腳可做成雕花 “象腿”,“?!弊挚社U空,并隱含各種精美圖案。
因各姓氏的族源和信仰不同,他們的神龕也各有異,如秀山周姓如圖示:
弘農(nóng)郡望秀山楊姓神龕圖示:
秀山胡姓神龕圖示:
秀山東北部謝姓神龕圖示:
秀山張姓神龕圖示:
秀山東北部肖姓神龕圖示:
秀山東北部唐姓神龕圖示:
無論哪家神龕前都要擺放一張方桌或半園形的八仙桌,也稱 “供桌”,一般不能隨便移動。
神龕寫好后不是隨便張貼上去就算完事,必須虔誠地請來道師 (梯瑪)看上吉利的日子 “安香火”,意即請各路尊神就位后,方算圓滿結(jié)束。只有通過這道 “安”的程序后,神龕才算正式立位。
在活動過程中,還有一些內(nèi)容,如遇特大喜事時要翻新重 “安”;如遇喪事,則要有正方白紙鈄貼在神龕正中暫時遮住 “天地”,以防沖犯,待喪事結(jié)束后再復原位。
無論從神、佛的姓名,張貼順序和整個神龕內(nèi)容來看,土家人的神龕均帶著濃厚的漢文化痕跡,考察秀山的移民史,“湖廣填四川”和 “改土歸流”是兩次較大的移民事件。我們從2008年至2010年對秀山進行了一次 “梳篦”踏堪,發(fā)現(xiàn)進入移民最早可推至清康熙元年 (1662年),“湖廣填四川”以前尚無碑、碣、文字記載,僅存?zhèn)髡f。
[1]周氏族譜[Z].秀山保安,手抄本.
[2]楊氏族譜[Z].秀山巴家,手抄本.
[3]胡氏族譜[Z].秀山洪安,手抄本.
[4]謝氏族譜[Z].秀山石堤,手抄本.
[5]張氏族譜[Z].秀山中和,手抄本.
[6]肖氏族譜[Z].秀山石堤,手抄本.
[7]唐氏族譜[Z].秀山洪安,手抄本.
[8][清]光緒秀山縣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9]龔義龍.社會整合視角下的清代巴蜀移民群體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