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公民科學素養(yǎ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一、注重夯實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
第一,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精心設計師生互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方式,加強STS教育。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積極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才能活學活用,進一步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科學品質。
第二,恰當運用多媒體解決教學難點。如血液循環(huán)途徑是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難點,學生理解相對困難,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將血液循環(huán)的完整途徑以動畫的形式分步、真實地展示出來。如演示體循環(huán)途徑,當血液流經全身毛細血管時,可見氧氣從毛細血管的血液向外擴散,二氧化碳進入毛細血管的血液中,血液顏色變?yōu)榘导t。然后同一畫面下方出現肺循環(huán)途徑,當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同樣可以看到血液由暗紅變?yōu)轷r紅的過程。最后,演示血液循環(huán)的完整途徑,即血液源源不斷地反復循環(huán),心臟有節(jié)律的收縮跳動,使它們有機結合成為一個整體。這樣在形象化與趣味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接收難于理解的知識。
第三,充分挖掘生物科學的成就在生活中運用的實例,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現代生物學的進展,了解現代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克隆羊多利、轉基因產品“生物圈二號計劃”等等,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從而實現基礎知識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科學品質相統(tǒng)一。
二、重視觀察和實驗教學,形成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
研究生物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觀察和實驗。辨認生物的種類,認識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了解生物的生理機能和遺傳變異的規(guī)律等都需要觀察和實驗。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動手“做”科學,才能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因此,在觀察和實驗時教師應做到:
1.根據實際確定教學目的和重點,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如觀察植物的根尖,把觀察成熟區(qū)的根毛作為重點,糾正學生把細小的根認為是根毛的誤解。
2.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實驗效果。如觀察花的結構時,桃花已經開過,必須在桃花開的時候準備浸漬標本,或者選用金絲桃、油菜花等代替。
3.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如把樹枝插在紅墨水里,一段時間后取出,切段讓學生先觀察橫切面,辨認木質部,再觀察木質部的縱切面,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木質部的構造思考,使學生明白導管有輸導水分的功能,進一步了解植物導管的輸導作用。
4.可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嘗試分析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這樣不僅使學生初步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
三、加強生物科學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生物教學中還必須注重科學史學習。以史為鑒,使學生從科學史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人對真理的熱愛與鍥而不舍的追求。如通過介紹袁隆平為了探索雜交水稻的奧秘而每天蹲在稻田里反復實踐、觀察研究,創(chuàng)造出自然界從來沒有的植物新品種的艱辛歷程,讓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領悟科學精神的真諦。又如,介紹生物科學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者達爾文在進行了艱苦的科學考察和研究的基礎上,花了20年的時間,才完成了劃時代的巨著--《物種起源》,創(chuàng)立了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科學理論。同時,向學生介紹我國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發(fā)現對達爾文進化論的沖擊,讓學生明白現有的許多理論和學說并不是唯一正確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所以,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選取適當的史料,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是怎樣進行探究活動的,認識到科學的進步凝聚著無數科學家的心血,也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需要頑強的毅力、聰明的才智以及通力協(xié)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全面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
筆者所屬學校位于農村,豐富的生物課外教學資源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因此,開展更多的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這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都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另外,教師還要經常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課外生物調查活動。比如,選擇生物資源豐富的池塘、河流等地方,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記錄不同動植物的名稱、數量、生活環(huán)境的特點等。這樣可使學生通過各種調查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總之,一線的初中生物教師應該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充分挖掘教材、改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探索和研究,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