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是個周三。北京市東城區(qū)東棉花胡同蓬蒿劇場,燈光打在舞臺中央一位中年男士身上,臺下是黑壓壓的觀眾。這里正進行著一場關(guān)于武術(shù)文化的交流分享會,中年男士叫做徐皓峰——電影《一代宗師》的編劇兼武術(shù)顧問。徐皓峰還有一個身份是武俠作家,寫過《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等深受武俠迷追捧的作品,新作《武士會》于2013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從長相看,徐皓峰完全和“武”無關(guān)。他身著咖色棉服,頭發(fā)微長,一副黑框眼鏡,散發(fā)出濃濃的書生氣。
寫的不是武俠,是武人
徐皓峰說話不疾不徐。他先從上世紀80年代圍棋界的故事說起。一位圍棋界元老參加一個活動,有人上來挑戰(zhàn)。連下兩盤,元老都到第三步就認輸,因為他覺得自己有專業(yè)優(yōu)勢,不能真去跟人家業(yè)余的較勁。徐皓峰又接著說了導演田壯壯年少時買蘿卜的故事:看到一堆有點蔫的蘿卜,田壯壯想都買下來,不料賣蘿卜的老板不同意,說:“這樣的蘿卜你拿回去,別人會瞧不起我的。”講完,徐皓峰感嘆,曾經(jīng)社會各階層都有自己職業(yè)的尊嚴,而現(xiàn)在,這種職業(yè)的尊嚴慢慢地喪失了。
寫《武士會》的初衷,便是尋找一種自尊感。書中民間武人李尊吾謹守不成家、不守財、不授徒的師訓,苦修獨行道。八國聯(lián)軍洗劫北京,李尊吾孤家寡人,但奮起抵抗,歷經(jīng)10年人生創(chuàng)痛與變故,最終達到武學巔峰。民國初年,李尊吾建立武士會,成為武林里的一代宗師。
歷史上確有武士會,與小說一致,1910年秘密成立于民間,1912年在社會上公開。它是袁世凱扶持的民間團體,首任會長為北洋軍將領(lǐng)馮國璋。
“我要寫的不是浪漫想象中的武俠,而是武行里的武人?!毙祓┓逭f,清末、民國有一個明確的武人階層,其中有的人還是社會名流,如開鏢局無人敢劫的李存義、打敗過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的孫祿堂、以劍術(shù)著稱的東北軍著名將領(lǐng)李景林,等等。小說中,徐皓峰探尋了武人行當如何產(chǎn)生:武人不是簡單地以藝生存,而是有佛教、民間組織、皇家背景,八卦掌、太極拳出自清朝王爺府,形意拳出自反清地下組織。徐皓峰說,探究歷史不是為了給它們強找背景,在小說中放入歷史感,而是因為這些東西是小說中的人物本身就有的?!暗F(xiàn)在,武人這個行當已經(jīng)消失了。當代武人不以武為業(yè),都是業(yè)余愛好者,武術(shù)隊隊員和教練則是國家干部?!?/p>
徐皓峰把自己的小說稱為武行小說。在他看來,武行有自己的特質(zhì),有行規(guī)、專業(yè),還有人的特殊心態(tài)和人與人之間特殊的人際關(guān)系,寫行業(yè)小說首先要尊重這個行業(yè),寫出跟其它行業(yè)的不同才有價值。
這種影響來自于徐皓峰最欣賞的武俠小說作家宮白羽。宮白羽成名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的《偷拳》是徐皓峰最早接觸的武俠小說。他覺得宮白羽筆下的武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心態(tài)都十分真實。徐皓峰推崇小說的知性,他不滿足于只寫情懷,而是追求展現(xiàn)一個讀者不知道的世界?!叭绻鈱懬閼?、感受,我會覺得我自己就有,干嗎看你的?除非你給我一個我不知道的世界,我不知道的生存方式,這個對我刺激才大??葱≌f就是為了看世界。”
和兩位傳奇老人聊天
對于徐皓峰來說,能一頭扎進武林這個原本“不知道的世界”,也是一段尋求自我的過程。
1973年,徐皓峰生在北京,從小熱愛美術(shù),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畫畫,后來上了中央美術(shù)學院附中。正值青春期,同學們都覺得壓抑,徐皓峰說,班里40個人,以他領(lǐng)頭的7個男生不按附中的教學體系走,自己去嘗試新的畫法,差點被開除。直到上了三年級,他的嘗試才得到老師認可,畢業(yè)時畫的兩幅大油畫還被附中收藏。
就在中央美院的老師想將徐皓峰招入油畫系第四畫室時,他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拔以诿涝焊街须娨暀C房看了不少電影,其中有一部意大利導演維斯康蒂的《豹》,我對他的鏡頭感和人物調(diào)度非常欣賞,一下子感受到了那種美,很興奮。”
然而,電影并不是他想象中的“純美”。畢業(yè)前后是徐皓峰最苦悶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不可能在大學4年里學懂電影。他嘗試寫了很多劇本,投給各個電影制片廠,但沒一個被采納?!澳菚r正好趕上商業(yè)藝術(shù)跟政治宣傳片緊密結(jié)合的時期,這兩個概念加在一起對我來說像謎一樣,我完全想不明白?!毙祓┓逭f。
他只好到上海去給市委宣傳部拍法制、宗教類題材的紀錄片,拍了兩年,覺得沒勁,便辭職回家,從1999年到2004年,徐皓峰在家中一待就是5年。他多半時間都在看書,或者和兩位老人聊天。這兩位老人可不是普通人,一個是道教宗師胡海牙,另一個是徐皓峰的二姥爺李仲軒,后者是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云祥、薛顛的弟子,34歲自武林退隱,晚年在北京西單的一家電器商店當看門人。李仲軒遵守與師父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
很多人都喜歡和徐皓峰聊他這段“閉關(guān)”的經(jīng)歷,猜測他得到了李仲軒的“秘傳”。徐皓峰笑答,他確曾跟李仲軒學過點武術(shù),但由于老人發(fā)過誓不收徒弟,也沒認真教,以致于他“一點漂亮的招式也沒學會”。但正是這兩位老人開啟了他新的人生。1999年年底,他開始在專業(yè)武術(shù)雜志《武魂》上連載《李仲軒回憶錄》和《胡海牙回憶錄》。
時任《武魂》雜志主編常學剛說徐皓峰的文章“可遇不可求”,“我編那么多年,沒見過這樣的文章?!毙祓┓彘_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寫法:不從一拳一腳談武術(shù),而從文化、思想、人性層面談武術(shù),即使不練武術(shù)的人,也能從中找到共鳴,“把所有人生體驗揉進武術(shù),都能找到呼應”。
關(guān)于李仲軒的回憶錄2006年以《逝去的武林》為題出了單行本,被譽為當年的一本“奇書”,它重新掀起人們對于“武林”、“武俠”的關(guān)注。在這之后,徐皓峰不愿意再出講武術(shù)的書,就把在《逝去的武林》中的未盡之意寫成了小說。第一本便是2007年出版的《道士下山》,此書被稱為“硬派武俠小說的接脈之作”。徐皓峰說,這部小說之所以會名氣那么大,是因為它喚醒了人們對上一代人或者自己青少年時代的記憶?!澳切┱鎸嵉奈淞秩宋铮疫@一代算是看到一點余影,比我們歲數(shù)再大一點的,60年代或者50年代的人,記憶可能會更多一些?!?/p>
2008、2010和2011年,徐皓峰又先后出版了《國術(shù)館》、《大日壇城》和《大成若缺》,一直到新近的《武士會》。這些小說所寫的武術(shù),都源自徐皓峰整理的口述史,是真實的,有人甚至把徐皓峰小說里寫武功的部分摘抄下來,放到武術(shù)專業(yè)網(wǎng)站上討論。
找到一個點深挖下去
這些真實的武術(shù),徐皓峰也用在了拍電影上。
2011年,徐皓峰自編自導的電影處女作《倭寇的蹤跡》上映,講述了一把有真實歷史背景的戰(zhàn)刀從軍營流落到江湖的故事。沒有大明星,也沒有炫目的武打特技,影片被安排在相當冷僻的時段上映,票房自然也不理想。不過,這部不被院線看好的電影,卻在當年入圍了第六十八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地平線單元”。作為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兩個官方競賽單元之一,“地平線單元”重在鼓勵電影的實驗與創(chuàng)新。在支持者看來,《倭寇的蹤跡》人物性格飽滿,邏輯順暢,處處流露出徐皓峰特有的冷幽默,武打招式雖不炫目,卻簡樸中透出沉著,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的美感。
徐皓峰的第二部電影《箭士柳白猿》也已于2012年年初拍攝完成。依然是自編自導,劇本根據(jù)他在《中華傳奇》發(fā)表的一篇小說改編而成。徐皓峰說:“導演如果能找到一個點深挖下去,其實是很幸運的事。”武林中人就是他找到的點。他的理想是做法國電影大師讓·皮埃爾·梅爾維爾那樣的導演,“他拍警匪片,每部都不一樣,會不斷加東西,所以我會不斷地實驗下去,去尋找新的樣式、新的感覺?!?/p>
雖然只拍了兩部,但徐皓峰的電影已顯示出迥異于新派武俠片的特質(zhì)。他曾說,“如今大部分武俠片的本源不是武功,而是神話”,這種神話式的游戲,與他的武術(shù)觀念有很大差別。他的電影既是“寫意武俠”,也是“寫實武俠”,既有畫面的美,又有拳拳到肉的武打?qū)Q。這次和香港導演王家衛(wèi)的合作,更把他的“寫意”和“寫實”發(fā)揮到了極致。
王家衛(wèi)拍《一代宗師》前尋訪了很多知道或研究民國武林舊事的人,那些人總會說到徐皓峰的《逝去的武林》。尋訪的最后一站,王家衛(wèi)找到了徐皓峰,徐皓峰就給他講民國武林的風氣風情,講民間武人怎么和官府斗?!兑淮趲煛返墓适率峭跫倚l(wèi)想的,徐皓峰做武術(shù)顧問兼武戲編劇,另一位編劇鄒靜之負責文戲。
《一代宗師》和以往的武俠片有很大不同,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不再飛檐走壁,他們回到了真實的生活當中,用扎實的拳腳還原了當年的武林。有人看過后評價說:“電影最精彩的部分一看就是徐皓峰的?!币灿腥速|(zhì)疑,“看不懂”。一向恥于辯白的徐皓峰這次卻很耐心地出面解釋:“觀眾看只有華麗動作的武俠已經(jīng)看了30年,到了需要看更深層東西的階段了?!?/p>
展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人的樣兒
對于武術(shù),中國人一點都不陌生,《三國演義》里有,金庸小說里有,李安電影里有……但同時,現(xiàn)實生活中,又幾乎不見它的蹤影。這種極端彰顯與極端隱蔽,讓武術(shù)成了中國文化中一種神秘的東西。而在徐皓峰的作品中,武術(shù)又有了別樣的情懷——和傳統(tǒng)武俠小說、武俠電影寫善惡爭斗、除暴安良不一樣,徐皓峰用蒼涼的語氣,講述世事和人情,更借武林的興衰,寫出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
環(huán)球人物雜志:《一代宗師》里有句臺詞:“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你常說,武林已經(jīng)逝去,希望有孝子賢孫能恢復它。你在做的,算這個恢復工作的一部分嗎?
徐皓峰:我的理想還是當作家和導演,不是文化普及者。寫小說和拍電影是個性創(chuàng)作,最大的危險就是作者有做文化普及的嗜好,一旦有此嗜好,作品必貶值。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后來更正為“理想破滅主義者”,我覺得這么說是很對的。不管什么事,等孝子賢孫來恢復都是很絕望的,孔子學說等董仲舒發(fā)揚,王夫之學說等曾國藩發(fā)揚,都是數(shù)百年。數(shù)百年的等待,怎能不絕望?
環(huán)球人物雜志:你說過你的小說和電影都有一個主題,就是展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人的樣兒。這個樣兒具體是什么?
徐皓峰:樣兒是衣冠和辦事規(guī)矩。沒有樣兒,就沒有精神特質(zhì)——這是民國新儒家代表人物馬一浮的觀點,當時許多人要恢復儒家,但都在談義理,只有馬一浮談學儒就要學儒家的“藝”,作為一種生活狀態(tài)保持下去,才能有儒家。幾十年過去,事實證明馬一浮是對的。儒家的義理很容易就被時代新理論打倒了。
樣兒指的就是文化的實物。有樣兒,才能有文化。
環(huán)球人物雜志:武術(shù)也是“文化實物”的一部分嗎?
徐皓峰:樣兒也分死樣和活樣,死樣是物品,如衣冠、車馬?;顦邮切袨橐?guī)范和藝能,行為規(guī)范比如待客的禮數(shù),藝能比如琴棋書畫,武術(shù)也是藝能之一。中國文化,是要通過習藝方能體會的,所以孔子以駕車射箭的訓練來教授儒家理念。
環(huán)球人物雜志:那么這種樣兒到底是如何消失的?
徐皓峰:由于自我詆毀消失的。百年來,我們做了不少次重大的文化反思,但往往是簡單化的,以西方片面的理論對整體中華文化大批判。這種反思是毀滅性的。
環(huán)球人物雜志:在你的小說和電影中,哪位主人公最能體現(xiàn)你對中國人的樣兒的認識?
徐皓峰:《武士會》中的李尊吾。他的思維和行為是西化大潮下,中國人內(nèi)在焦慮萬分而外在又恪守傳統(tǒng)的一個典型。
環(huán)球人物雜志:你如何看待在李尊吾生活的時代,武人成為社會名流?
徐皓峰:底層武人名流化,底層戲子名流化,是民國的文化特征。外表看是底層文化的提升,實則是高層文化的下降。武術(shù)和戲曲承擔了以前由琴棋書畫、詩歌、史書該完成的任務。
環(huán)球人物雜志:寫作中,你也在追溯為什么從明到清,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沒有活力了,你找到答案了嗎?
徐皓峰:其實從宋朝就開始了。宋朝打壓武將,卻給文人極高的地位。明朝讓文官大規(guī)模丑化武將。自卑者無德,武人喪失了精神高貴,自然痞子化。到了清朝,連文人也被丑化,文化傳統(tǒng)被扭曲,文人也痞子化了。痞子是沒有思想性可言的。延續(xù)至今,就成了個嚴重的問題。